咨询与建议

限定检索结果

文献类型

  • 11,518 篇 期刊文献
  • 4,803 篇 学位论文
  • 637 篇 会议

馆藏范围

  • 16,958 篇 电子文献
  • 0 种 纸本馆藏

日期分布

学科分类号

  • 4,692 篇 哲学
    • 4,687 篇 哲学
  • 4,231 篇 法学
    • 2,257 篇 马克思主义理论
    • 1,250 篇 政治学
    • 497 篇 社会学
    • 214 篇 民族学
    • 149 篇 法学
  • 3,347 篇 文学
    • 1,989 篇 中国语言文学
    • 978 篇 新闻传播学
    • 495 篇 外国语言文学
  • 2,153 篇 教育学
    • 855 篇 教育学
    • 317 篇 体育学
    • 111 篇 心理学(可授教育学...
  • 1,696 篇 历史学
    • 1,185 篇 中国史
    • 344 篇 世界史
    • 202 篇 考古学
  • 1,160 篇 艺术学
    • 704 篇 美术学
    • 234 篇 戏剧与影视学
    • 117 篇 音乐与舞蹈学
    • 75 篇 艺术学理论
    • 38 篇 设计学(可授艺术学...
  • 459 篇 管理学
    • 267 篇 公共管理
    • 84 篇 工商管理
    • 72 篇 管理科学与工程(可...
    • 41 篇 图书情报与档案管...
  • 352 篇 经济学
    • 203 篇 应用经济学
    • 157 篇 理论经济学
  • 274 篇 工学
    • 72 篇 环境科学与工程(可...
    • 61 篇 建筑学
    • 59 篇 城乡规划学
  • 78 篇 理学
  • 65 篇 医学
  • 19 篇 军事学
  • 7 篇 农学

主题

  • 274 篇 中国
  • 266 篇 马克思主义
  • 259 篇 中国共产党
  • 182 篇 新时代
  • 180 篇 习近平
  • 116 篇 中国哲学
  • 108 篇 传统文化
  • 102 篇 庄子
  • 99 篇 儒学
  • 96 篇 文化
  • 94 篇 马克思
  • 85 篇 影响
  • 82 篇 道家
  • 80 篇 梁漱溟
  • 80 篇 儒家
  • 80 篇 大学生
  • 73 篇 中国传统文化
  • 70 篇 毛泽东
  • 68 篇 梁启超
  • 63 篇 思想政治教育

机构

  • 5,538 篇 华东师范大学
  • 688 篇 北京师范大学
  • 537 篇 陕西师范大学
  • 507 篇 上海师范大学
  • 484 篇 山东师范大学
  • 439 篇 东北师范大学
  • 421 篇 华中师范大学
  • 421 篇 湖南师范大学
  • 372 篇 南京师范大学
  • 350 篇 广西师范大学
  • 335 篇 河北师范大学
  • 305 篇 曲阜师范大学
  • 282 篇 首都师范大学
  • 248 篇 西北师范大学
  • 243 篇 福建师范大学
  • 212 篇 哈尔滨师范大学
  • 210 篇 四川师范大学
  • 209 篇 云南师范大学
  • 194 篇 浙江师范大学
  • 193 篇 辽宁师范大学

作者

  • 242 篇 杨国荣
  • 157 篇 陈赟
  • 102 篇 齐卫平
  • 98 篇 许纪霖
  • 76 篇 高瑞泉
  • 74 篇 刘梁剑
  • 68 篇 陈卫平
  • 63 篇 刘擎
  • 62 篇 贡华南
  • 58 篇 吴冠军
  • 53 篇 顾红亮
  • 49 篇 朱承
  • 45 篇 孙亮
  • 42 篇 胡逢祥
  • 41 篇 赵修义
  • 37 篇 胡晓明
  • 36 篇 瞿骏
  • 32 篇 方旭东
  • 29 篇 陈泽环
  • 28 篇 朱晓鹏

语言

  • 16,958 篇 中文
检索条件"机构=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哲学系"
16958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排序:
形式逻辑的语言视角
收藏 引用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2024年 第1期 27-38页
作者: 张留华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
对于人之为逻辑动物与人之为语言动物的相互依托,学术上的一种理据是:逻辑知识与语言知识具有内在统一性。事实上,国际上作为哲学基础课程的逻辑学以及许多逻辑思维类人文通识课的核心内容,其常规形态是一套貌似“外语”的严格化形... 详细信息
来源: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陈亮“事功之学”的哲学贡献及其现代价值——以重思“朱陈之争”为中心
收藏 引用
广东社会科学 2024年
作者: 高瑞泉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
在南宋这一“中国转向内在”的时代,陈亮以“事功之学”对朱熹理学提出了挑战。这场争论围绕“义利之辩”“王霸之争”和何谓理想人格三项议题展开。朱熹构建了形上学和伦理学的精微体系,陈亮则发扬了孔子积极用世的精神,以功利主义... 详细信息
来源: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瞽瞍难题与孝道的唯义主义
收藏 引用
道德与文明 2024年 第4期 62-70页
作者: 刘梁剑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哲学系
舜之事亲,涉及孝道的瞽瞍难题。与游叙弗伦问题相参可以发现,依照瞽瞍难题,儒家的孝道是唯义主义,既不是唯意志论、权威主义或盲从主义,也不是苏格拉底式的理性主义。义者,宜也,在亲“不可逆”的通则之下允许亲“不能顺”的情形... 详细信息
来源: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以名表实而成知识——儒家知识论的一种合理研究进路
收藏 引用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 第3期77卷 85-94页
作者: 苟东锋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 上海200241
中西交通以来,正如中国有无哲学,中国有无知识论亦成为一大问题,其中的症结在于如何理解“知识”概念。若我们暂时悬置目前流行的“反向格义”的诸做法,秉持一种“以名表实而成知识”的“正向格义”思路,或许会打开一个新的视野。在名...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博看期刊 评论
事的突显与经学态度之弊:章学诚“六经皆史”说重估
收藏 引用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 第1期64卷 143-150页
作者: 刘梁剑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哲学系 上海200241
在后经学时代重估章学诚“六经皆史”说的意义,可以看出事的突显与经学态度之弊。“六经皆史”说强调“言—事—道”三元二重结构。六经之载道,乃是通过明述事的方式显示道。依照经学态度,“言—事—道”三元二重结构中居间的“事”失落...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论推理的规范:皮尔士与当代逻辑
收藏 引用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 第3期56卷 29-42,176页
作者: 张留华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哲学系 上海200241
“如何区分推理的好坏”历来为逻辑学的核心关怀。不同于当代学者倾向于把逻辑教科书上的推理规则或逻辑真理直接用作人类推理“规范”的做法,皮尔士的学说有两个特色:(1)评估推理实践有效与否,要始终结合“探知求真”目的,区分推理方式...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博看期刊 评论
公共性思想的儒家之维
收藏 引用
求索 2024年 第1期 103-110页
作者: 朱承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哲学系 上海200241
“公共性”承认并正视、尊重人与人之间的共在事实,强调人与人之间共同分有的价值观念与现实利益,重视人们共同遵守和维护的规则和秩序,倡导人们参与并改善公共生活,追求人类共同的美好生活理想。围绕“公共性”的相关研究,正在成为中...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古今中西”之争与中国哲学的当代性
收藏 引用
中国社会科学 2024年 第5期 156-172,207,208页
作者: 刘梁剑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哲学系 上海200241
“人类向何处去”这一当代中心问题在思想文化领域表现为“古今中西”之争。“古”“今”“中”“西”,呈现出从孤立到系统、从分离独立到互动生成的发展过程,其世界性特质逐步彰显,不仅在空间的维度上表现为中国向世界流溢,而且在时间...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评论
味觉思想的总体特征与世界图景
收藏 引用
探索与争鸣 2024年 第4期 43-46+177-178页
作者: 贡华南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中国智慧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
味觉优先构成了中国文化基本特征。在味觉活动引导与塑造下,中国人的心灵活动逐渐味觉化,确立了味觉思想。相较于视觉思想、听觉思想,味觉思想有其独特的在世态度、对象与方法,它们共同塑造出意味深长的思想世界与亲切有味的生活世...
来源: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论梁启超的理想人格:《新民说》重读
收藏 引用
学术界 2024年 第1期 5-21页
作者: 高瑞泉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 上海200241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 上海200241
在“道德革命”的旗帜下,梁启超的《新民说》表达了“新民之道”的多项意谓。该书以明确的历史意识和高度的方法论自觉为前提,以建设“公德”为契机,以“利群”为道德之总纲来平衡公德与私德,目标是造就与现代民族国家相应的“新民”。...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