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限定检索结果

文献类型

  • 11 篇 期刊文献

馆藏范围

  • 11 篇 电子文献
  • 0 种 纸本馆藏

日期分布

学科分类号

  • 8 篇 管理学
    • 6 篇 公共管理
    • 2 篇 图书情报与档案管...
  • 2 篇 文学
    • 2 篇 中国语言文学
  • 1 篇 法学
    • 1 篇 社会学
  • 1 篇 历史学
    • 1 篇 中国史

主题

  • 11 篇 骨灰墙
  • 4 篇 在城市里
  • 3 篇 社会地位
  • 3 篇 殡葬文化
  • 3 篇 逝者
  • 2 篇 人从
  • 2 篇 改变自己
  • 2 篇 生者
  • 2 篇 我自己
  • 2 篇 令人
  • 2 篇 《活着》
  • 2 篇 志趣相投
  • 2 篇 活着
  • 2 篇 教研室副主任
  • 2 篇 殡葬改革
  • 1 篇 民政部门
  • 1 篇 端庄典雅
  • 1 篇 统战部门
  • 1 篇 服务公司
  • 1 篇 墓地

机构

  • 1 篇 《地球》编辑部

作者

  • 4 篇 王小波
  • 1 篇 上官画蓉
  • 1 篇 宗焕平
  • 1 篇 陈日发
  • 1 篇 杨学慧
  • 1 篇 曹晓霞
  • 1 篇 刘东平
  • 1 篇 刘子倩
  • 1 篇 李威海
  • 1 篇 梁丽敏
  • 1 篇 海滨

语言

  • 11 篇 中文
检索条件"主题词=骨灰墙"
11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排序:
保存人生最后一份档案的地方
收藏 引用
北京档案 1992年 第5期 38-39页
作者: 梁丽敏 李威海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我们祖国有无数名山大川,雄伟的泰山,险峻的华山,风景秀丽的黄山,佛教圣地五台山……无不闻名遐迩。在北京西郊也有一座山,说它是座山,其实只是一座起伏的丘陵,但应了“有仙则名”那句话,因为这里安葬着已故党...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工作与人生
收藏 引用
雪莲 2014年 第6期 82-83页
作者: 王小波
我现在已经活到了人生的中途,拿一日来比喻人的一生,现在正是中午。人在童年时从朦胧中醒来,需要一些时间来克服清晨的软弱,然后就要投入工作;在正午时分,他的精力最为充沛,但已隐隐感到疲惫;到了黄昏时节,就要总结一日的工作,准备沉入...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评论
八宝山“满员”
收藏 引用
领导文萃 2014年 第9期 122-124页
作者: 刘子倩
尽管不少已故党和国家领导人陆续迁出八宝山,但作为人生最后一项政治荣誉,八宝山仍一墓难求60多年来,八宝山革命公墓这个与共和国几乎同龄的革命公墓数次扩建,不断提高"门槛"级别,但它不言而喻的政治地位和特有的象征意义在半个多世纪... 详细信息
来源: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节地生态葬:与世界告别的更好方式
收藏 引用
地球 2016年 第5期 54-56页
作者: 曹晓霞 《地球》编辑部
在各地公墓不断涨价、用地告急的当下,"入土为安"的传统观念正在逐渐转变,树葬、草坪葬、花盆葬、壁葬、海葬等"生态葬"正不断涌现,并日益深入人心。而今年的清明节,生态安葬的推广氛围尤其浓厚,绿色祭扫、文明祭扫成了主流。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令人振奋的“银河现象”──广州银河烈士陵园办实业养事业之路
收藏 引用
中国民政 1994年 第3期 25-26页
作者: 杨学慧 陈日发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生死大争夺
收藏 引用
世纪行 1994年 第1期 21-23页
作者: 宗焕平
我们无法拒绝死亡。人生的自然法则就是从生到死。据统计,我国目前平均每年死亡人数达700万。由于长期形成的"轻生重死"的历史文化积淀,千百年来死者与生者一直在生存空间、自然资源、财富、金钱等方面进行着无休止的大争夺。只是,我们...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海葬,一个温馨的创意
收藏 引用
资本市场 1994年 第2期 51-54页
作者: 刘东平
只有在不知"市场"为何物的年代,才会出现一个泱泱大国的总理亲自关照骨灰盒尺寸和骨灰堂大小的轶事,这是领袖个人的光辉,却是一个国家的阴影。于是,"海葬"才成为这个国家发展的象征之一。让人和企业的思想得以实现,同时也使人们对自己...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工作与人生
收藏 引用
故事世界 2014年 第19期 37-38页
作者: 王小波 上官画蓉
我现在已经活到了人生的中途,拿一日来比喻人的一生,现在正是中午。人在童年时从朦胧中醒来,需要一些时间来克服清晨的软弱,然后就要投入工作;在正午时分,他的精力最为充沛,但已隐隐感到疲惫;到了黄昏时节,就要总结一日的工作,准备沉入...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评论
一生的主题
收藏 引用
杂文选刊(下半月) 2014年 第8期 22-22页
作者: 王小波
在中国,有些乡村的人把生儿育女看做是一生的主题。把儿女养大,自己就死掉,给他们空出地方来——这是很流行的想法。在城市里则另有一种想法,但不知是不是很流行:把取得社会地位看作是一生的主题。站在北京八宝山的骨灰墙前,可以体会...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评论
一生的主题
收藏 引用
复印报刊资料(当代文萃) 2018年 第4期 35-35页
作者: 王小波 不详
在中国,有些乡村的人把生儿育女看作是一生的主题。把儿女养大,自己就死掉,给他们空出地方来——这是很流行的想法。在城市里则另有一种想法:把取得社会地位看作一生的主题。站在北京八宝山的骨灰墙前,可以体会到这种想法。我在那里看...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