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中心
CENTER
欢迎您,
退出登录
读者登录
LOGIN
首页
HOME
资源
RESOURCES
外购资源
试用资源
公益资源
网上展厅
网上直播
自建资源
服务
SERVICES
读者指南
入馆须知
办证指南
借阅规则
赔书规则
服务规范
阅读推广
新书推荐
新书上架
借阅排行
赠书名录
读者咨询
常见问题
在线咨询
图书馆学会
全市阅读点位
概况
OVERVIEW
通图简介
机构概况
历史沿革
本馆地址
年度事记
大事记
历年年报
服务品牌
自助图书馆
静海讲堂
静海展
盲人阅览室
书式生活
城市书房
阅读巴士
书阁南通
书人书事
资讯
NEWS
通图公告
通图要闻
活动预告
友情链接
站内检索栏
移动客户端
APP
图书管家
WECHAT
咨询与建议
建议与咨询
留下您的常用邮箱和电话号码,以便我们向您反馈解决方案和替代方法
您的常用邮箱:
*
您的手机号码:
*
问题描述:
当前已输入0个字,您还可以输入200个字
全部检索
电子图书
电子期刊
纸本馆藏
南通市公共图书馆
本站搜索
搜 索
高级检索
分类表
所选分类
----=双击删除一行=----
>>
<<
限定检索结果
标题
作者
主题词
出版物名称
出版社
机构
学科分类号
摘要
ISBN
ISSN
基金资助
索书号
标题
标题
作者
主题词
出版物名称
出版社
机构
学科分类号
摘要
ISBN
ISSN
基金资助
索书号
作者
标题
主题词
出版物名称
出版社
机构
学科分类号
摘要
ISBN
ISSN
基金资助
索书号
作者
作者
标题
主题词
出版物名称
出版社
机构
学科分类号
摘要
ISBN
ISSN
基金资助
索书号
确 定
文献类型
326 篇
期刊文献
46 篇
会议
44 篇
学位论文
馆藏范围
416 篇
电子文献
0 种
纸本馆藏
日期分布
学科分类号
273 篇
理学
117 篇
地球物理学
105 篇
地质学
28 篇
生态学
15 篇
地理学
10 篇
生物学
6 篇
大气科学
100 篇
工学
61 篇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
8 篇
水利工程
8 篇
环境科学与工程(可...
6 篇
土木工程
6 篇
农业工程
4 篇
交通运输工程
4 篇
城乡规划学
3 篇
测绘科学与技术
71 篇
农学
51 篇
农业资源与环境
21 篇
畜牧学
16 篇
草学
6 篇
林学
3 篇
作物学
3 篇
兽医学
15 篇
医学
12 篇
中药学(可授医学、...
3 篇
药学(可授医学、理...
13 篇
管理学
6 篇
公共管理
4 篇
农林经济管理
9 篇
历史学
6 篇
中国史
3 篇
考古学
7 篇
教育学
7 篇
教育学
7 篇
文学
5 篇
中国语言文学
6 篇
法学
3 篇
民族学
3 篇
哲学
3 篇
哲学
2 篇
经济学
1 篇
艺术学
主题
416 篇
青藏高原东缘
27 篇
龙门山
22 篇
汶川地震
20 篇
龙门山断裂带
16 篇
藏药植物
10 篇
四川盆地
9 篇
晚新生代
8 篇
构造地貌
8 篇
岷江上游
8 篇
汶川
7 篇
南北地震带
7 篇
大地电磁测深
7 篇
低温热年代学
7 篇
地震
7 篇
药用价值
7 篇
活动断裂
7 篇
地质灾害
6 篇
活动构造
6 篇
电性结构
6 篇
龙日坝断裂带
机构
63 篇
成都理工大学
26 篇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
21 篇
四川省地震局
19 篇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
18 篇
中国地质大学
18 篇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
15 篇
中国科学院大学
15 篇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
15 篇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
13 篇
兰州大学
12 篇
四川大学
10 篇
四川省地震局工程...
10 篇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
10 篇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
10 篇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
9 篇
四川省地震局工程...
8 篇
中国地震局地壳应...
7 篇
中国地震局第二监...
7 篇
北京大学
6 篇
中国地震局兰州地...
作者
26 篇
李勇
23 篇
周荣军
20 篇
巩红冬
9 篇
徐锡伟
9 篇
闫亮
9 篇
颜照坤
9 篇
邓宾
8 篇
刘树根
7 篇
王绪本
7 篇
任俊杰
6 篇
李智武
6 篇
吴中海
6 篇
郭长宝
6 篇
张蕾
5 篇
张岳桥
5 篇
梁明剑
5 篇
黎兵
5 篇
张毅
5 篇
吴建平
5 篇
张永双
语言
415 篇
中文
1 篇
英文
检索条件
"主题词=青藏高原东缘"
共
416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全选
清除本页
清除全部
题录导出
标记到"检索档案"
详细
简洁
排序:
相关度排序
时效性降序
时效性升序
相关度排序
相关度排序
时效性降序
时效性升序
青藏高原东缘
地壳上地幔电性结构研究进展
收藏
分享
引用
地球物理学报
2017年 第6期60卷 2350-2370页
作者:
王绪本
余年
高嵩
罗威
蔡学林
地球勘探与信息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
成都610059
重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重庆400044
经过数十年的努力,中国学者针对
青藏高原东缘
地壳上地幔探测,累积完成超过20000 km的大地电磁测深剖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学数据和认识,为
青藏高原东缘
构造格局、地壳上地幔电性结构、地震机制和动力学研究奠定了基础.根据
青藏高原
东
...
详细信息
经过数十年的努力,中国学者针对青藏高原东缘地壳上地幔探测,累积完成超过20000 km的大地电磁测深剖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学数据和认识,为青藏高原东缘构造格局、地壳上地幔电性结构、地震机制和动力学研究奠定了基础.根据青藏高原东缘的主要构造和断裂分布特征,本文重点对龙门山构造带、川滇构造带和三江构造带三个构造带分区进行研究,主要依据大地电磁探测工作成果和壳幔电性结构特征,系统地对青藏高原东缘地壳上地幔电性结构、与扬子西缘接触关系、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的电性孕震环境及弱物质流通道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梳理和分析.一是青藏高原东缘地壳表层岩块和物质沿壳内高导层向龙门山造山带仰冲推覆,表现为逆冲推覆特征的薄皮构造;二是高原东部地壳中下部及上地幔顶部向龙门山造山带和上扬子地块西缘岩石圈深部俯冲,呈现刚性的上扬子地块西缘高阻楔形体向西插入柔性青藏块体的楔形构造;三是将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的震源投影到大地电磁剖面上,发现震源位于剖面下方的高阻块体与低阻体之间靠近高阻体的一侧,龙门山构造带岩石圈表现出高阻、高密度和高速的"三高"特征,这种非均匀电性结构可能构成地震孕育发生条件;四是川滇和三江地区的多条大地电磁剖面探测结果表明,在青藏高原东缘中下地壳存在下地壳流和局部管道流,大地电磁结果对其空间分布形态、位置及大小进行了较好的刻画.根据研究区壳幔电性结构特征的构造解析和综合实例分析,总结了青藏高原东缘六类壳幔电性结构模型,提出了下一步重点研究领域和目标.总之,青藏高原东缘壳幔电性结构的研究对揭示研究区岩石圈结构和构造格局提供了重要依据,对油气及矿产资源远景评价提供了背景资料,对"Y"型多地震区的构造关系和发震机理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缘
扬子地块
大地电磁测深
壳幔电性结构
强震源区电性结构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在线全文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学校读者
我要写书评
暂无评论
青藏高原东缘
虎牙断裂带南北段运动方式差异性机理:来自数值模拟的约束
收藏
分享
引用
地球物理学报
2023年 第7期66卷 2757-2771页
作者:
刘皓晴
李玉江
陈连旺
应急管理部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
北京100085
虎牙断裂带作为
青藏高原
物质
东
向扩展的前
缘
断裂之一,其运动方式和强震活动类型表现出显著的南北差异.研究虎牙断裂带运动方式的差异性机理,对于认识地震发生机制与
高原
东
向扩展模式有着重要意义.本文构建包含虎牙断裂带的三维黏弹性有...
详细信息
虎牙断裂带作为青藏高原物质东向扩展的前缘断裂之一,其运动方式和强震活动类型表现出显著的南北差异.研究虎牙断裂带运动方式的差异性机理,对于认识地震发生机制与高原东向扩展模式有着重要意义.本文构建包含虎牙断裂带的三维黏弹性有限元模型,研究介质流变性差异与断层几何形态对区域地壳变形及断层三维滑动速率的影响.数值实验结果表明,在青藏高原物质东向挤出的动力学背景下,在虎牙断裂带南段,中下地壳介质流变性横向差异控制着断层以逆冲性质为主的运动,且随着中下地壳断层两侧流变性差异的增大,断层西侧物质的水平运动更易发生向垂向运动的转换.在断层两侧流变强度差1~2个数量级时,断层倾向滑动速率与走向滑动速率的比值达3.3~4.0,表现出显著的逆冲运动,与松潘—平武强震所反映的断层运动特征基本一致.相反,在断裂带北段,考虑断层两侧中下地壳较小的流变性差异时,断层即表现出明显的逆冲运动,这与九寨沟MS7.0等强震反映的断层以走滑性质为主的运动明显不符,表明虎牙断裂带北段可能不存在中下地壳介质流变性的横向差异,断层以走滑为主的运动方式主要受断裂带几何展布控制.研究结果为认识青藏高原东缘同一构造区内断层运动方式差异与发震机制以及高原东向扩展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缘
虎牙断裂带
介质流变差异
地壳变形
数值模拟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博看期刊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在线全文
维普期刊数据库
博看期刊
同方期刊数据库
学校读者
我要写书评
暂无评论
青藏高原东缘
岩石圈结构对现今地表垂向运动影响的数值分析
收藏
分享
引用
地球物理学报
2019年 第4期62卷 1256-1267页
作者:
庞亚瑾
程惠红
张怀
石耀霖
中国地震局第一监测中心
天津300180
中国科学院计算地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
北京100049
参考
青藏高原东缘
松潘—甘孜地块至四川盆地陡变地形起伏和地壳密度结构的横向差异,本文建立了二维牛顿黏性流体有限元模型,计算分析构造加载、陡变地形和重力效应控制下
青藏高原东缘
岩石圈变形特征,探讨横向不均匀的地壳密度结构、陡...
详细信息
参考青藏高原东缘松潘—甘孜地块至四川盆地陡变地形起伏和地壳密度结构的横向差异,本文建立了二维牛顿黏性流体有限元模型,计算分析构造加载、陡变地形和重力效应控制下青藏高原东缘岩石圈变形特征,探讨横向不均匀的地壳密度结构、陡变地形和岩石圈流变性质对区域现今垂向运动的影响.计算结果显示:在构造加载作用下,松潘—甘孜地块至四川盆地地表抬升微弱.区域横向不均匀的地壳密度结构驱使松潘—甘孜地块地壳整体抬升,速率高达2mm·a^(-1),四川盆地整体下沉,速率约1mm·a-1,与龙门山两侧现今观测到的地表垂向变形模式相近.龙门山地区陡变地形驱使柔性地壳流动,调整区域地壳局部变形;岩石圈流变结构影响重力驱动作用下的模型变形量值和岩石圈变形耦合程度,松潘—甘孜地块较低的中地壳黏滞系数引起上、下地壳的变形解耦;模型较高的岩石圈地幔黏滞系数使重力驱动作用下区域垂向变形量降低.因此,青藏高原东缘地壳密度结构差异、地形起伏和岩石圈流变性质是现今区域垂向变形的重要动力学控制因素.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缘
垂向运动
陡变地形
地壳密度结构
有限元模拟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在线全文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学校读者
我要写书评
暂无评论
青藏高原东缘
中下地壳流与地壳变形
收藏
分享
引用
地球物理学报
2018年 第10期61卷 3933-3950页
作者:
尹力
罗纲
孙云强
中国科学院计算地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北京100049
地壳缩短导致
青藏
隆升造山是普遍的认识.然而,在
青藏
东
部,越来越多的观测数据和研究支持了中下地壳流与隆升造山的关系.目前,地壳缩短造山机制和中下地壳流造山机制仍然处于争论之中.本文建立了二维黏弹塑性有限元模型,模拟了龙门山断...
详细信息
地壳缩短导致青藏隆升造山是普遍的认识.然而,在青藏东部,越来越多的观测数据和研究支持了中下地壳流与隆升造山的关系.目前,地壳缩短造山机制和中下地壳流造山机制仍然处于争论之中.本文建立了二维黏弹塑性有限元模型,模拟了龙门山断层带的多个地震循环的应变与变形,探讨了无与有中下地壳流情况下,地壳地表的位移、速度与变形的分布和演化;以及有中下地壳流情况下,不同流动范围、速度与黏度对模型结果的影响;并结合地形变观测数据的约束,推测了青藏东缘中下地壳流的流动状态.模拟结果显示,通过对比有和无中下地壳流的模拟结果,发现青藏东部震间的地表垂向速度在变形样式及数值上存在较大差异,即存在地壳流的地表垂向抬升速率显著大于无地壳流;震间在龙门山断层西侧附近产生的垂向凸状隆起随中下地壳流的速度、黏度及通道长度的变化而变化.此外,本文研究结果对青藏其他地区可能存在的地壳流的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缘
地壳缩短
中下地壳流
黏弹塑性有限元模拟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在线全文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学校读者
我要写书评
暂无评论
青藏高原东缘
岩石圈物性结构特征及深部构造涵义
收藏
分享
引用
地球物理学报
2017年 第6期60卷 2500-2511页
作者:
李军
王绪本
李大虎
秦庆炎
张刚
周军
李亚星
刘宇
成都理工大学教育部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
成都610059
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物理学院
成都610059
四川省地震局
成都610041
贵州理工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贵阳550003
西南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四川绵阳621010
青藏高原东缘
是研究
青藏高原
地壳物质向
东
侧向挤出的焦点地区.为探索
青藏高原
东
向挤出其
东
部壳幔结构响应及深部地质构造依据,本文利用卫星测高重力数据、数字地震台网("喜马拉雅"项目一期)634个台站的观测数据、以及跨越龙门山构造带...
详细信息
青藏高原东缘是研究青藏高原地壳物质向东侧向挤出的焦点地区.为探索青藏高原东向挤出其东部壳幔结构响应及深部地质构造依据,本文利用卫星测高重力数据、数字地震台网("喜马拉雅"项目一期)634个台站的观测数据、以及跨越龙门山构造带、攀西构造带的两条长周期大地电磁测深资料,获得了青藏高原东缘视密度物性结构、P波速度异常结构、以及电性成像结构.物性成像结果表明:(1)松潘地块、川滇地块中-下地壳、上地幔具有低密度、低速、高导的韧性物性结构,部分地区这种韧性物性结构甚至可到达150 km处;(2)四川盆地下方扬子克拉通岩石圈具有稳定的高密度、高速、高阻的刚硬物性结构,其结构向下可延伸至150 km深处;(3)青藏高原东缘横向和垂向的物性结构差异,为揭示龙门山构造带、川滇地块隆升机制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动力学依据;(4)岩石圈物性结构中,沿岷山一龙门山一锦屏山一玉龙雪山构造带一线存在明显的密度、速度梯级带,其东西两侧呈明显物性二元结构,该物性梯级带可能反映了中上扬子地块西边界位置.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缘
卫星重力
岩石圈结构
物性结构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在线全文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学校读者
我要写书评
暂无评论
青藏高原东缘
缅萨洼金矿成矿流体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收藏
分享
引用
岩石学报
2005年 第1期21卷 189-200页
作者:
李晓峰
毛景文
刘娅铭
徐庆鸿
朱和平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北京100037
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100083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北京100029
缅萨洼金矿位于中国中轴构造带的中南段,
青藏高原
的
东
缘
,赋存于金河-箐河断裂带次级断裂羊坪子韧性剪切带中本文根据对该矿床硫化物流体包裹体的氦氩同位素、硫化物的硫同位素以及与硫化物共生的石英的流体包裹体特征、成分以及氢氧同...
详细信息
缅萨洼金矿位于中国中轴构造带的中南段,青藏高原的东缘,赋存于金河-箐河断裂带次级断裂羊坪子韧性剪切带中本文根据对该矿床硫化物流体包裹体的氦氩同位素、硫化物的硫同位素以及与硫化物共生的石英的流体包裹体特征、成分以及氢氧同位素组成的测定,讨论了缅萨洼金矿的成矿流体来源及其矿床成因。结果显示,该矿床硫化物流体包裹体中的3He/4He变化较小,为0.69-0.82,显示了地幔流体参与成矿作用的可能性。而4He的含量变化范围较大,一般在2.19-10.62×10-6cm3STP/g(方铅矿除外)与3He/4He相比,40Ar/36Ar的比值则变化较小,一般为251-509。而硫化物的δ34S同位素变化范围在-1.8-2.2‰,平均值为0.5‰,说明硫的地幔来源。与硫化物共生的石英的流体包裹体的类型主要有富液相的盐水溶液包裹体、富气相的盐水溶液包裹体、三相CO2包裹体、纯液相CO2包裹体以及有机流体包裹体。成矿流体的氢氧同位素则显示成矿流体来源于岩浆水(或地幔流体)与大气降水的混合流体,本文认为,缅萨洼金矿的成矿流体为地幔流体与大气降水的混合流体,是渐新世印度大陆与亚洲大陆碰撞之后,该地区大规模走滑与剪切作用过程中,局部伸展作用的产物。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O、H、S、He、Ar同位素地球化学
深部流体
缅萨洼
青藏高原东缘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在线全文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学校读者
我要写书评
暂无评论
青藏高原东缘
的地壳流及动力过程
收藏
分享
引用
地球物理学报
2017年 第6期60卷 2038-2057页
作者:
朱介寿
王绪本
杨宜海
范军
程先琼
教育部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物理学院
成都610059
四川省地震局
成都610041
黏滞性地壳流对地壳及上地幔变形作用及动力机制,是大陆新生代造山带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
青藏高原
中下地壳存在部分熔融或含水物质的黏滞性流体,已为一系列地球物理及岩石学研究所证实.为研究
青藏高原东缘
地壳流的动力作用,本文用密集...
详细信息
黏滞性地壳流对地壳及上地幔变形作用及动力机制,是大陆新生代造山带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青藏高原中下地壳存在部分熔融或含水物质的黏滞性流体,已为一系列地球物理及岩石学研究所证实.为研究青藏高原东缘地壳流的动力作用,本文用密集的被动源宽频带地震台的观测数据,反演了地壳上地幔精细速度结构和泊松比.研究表明,川西及滇西北高原的中地壳内普遍存在低速层,而高泊松比的地壳只分布在川西北地区.位于中地壳的黏滞性地壳流从青藏高原腹地羌塘高原流出,自北西向南东流入青藏高原东缘.这些黏滞性地壳流带动了上地壳块体水平移动,当它们受到刚强的四川盆地及华南地块阻挡时将发生分层作用,地壳流将分为二或更多分支不同方向的分流,向上的一支地壳流将对上地壳产生挤压,引起地面隆升,向下的一支地壳流将使莫霍面下沉加厚下地壳·黏滞性地壳流的运动在地壳中产生应变破裂发生强烈地震活动,地震的空间分布与震源机制也受到地壳流动力作用控制.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缘
地壳速度结构和泊松比
中地壳黏滞性地壳流
地壳异常隆升及增厚
地震活动性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在线全文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学校读者
我要写书评
暂无评论
青藏高原东缘
现今三维地壳运动特征研究
收藏
分享
引用
地球物理学报
2013年 第10期56卷 3334-3345页
作者:
王双绪
蒋锋云
郝明
朱良玉
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
西安710054
利用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中国构造环境观测网络"和相关项目1999—2011年GPS区域站观测资料,获得了
青藏高原东缘
地区现今地壳水平运动速度场图像;结合地质构造动力环境和区内发生的特大地震事件,初步分析了GPS观...
详细信息
利用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中国构造环境观测网络"和相关项目1999—2011年GPS区域站观测资料,获得了青藏高原东缘地区现今地壳水平运动速度场图像;结合地质构造动力环境和区内发生的特大地震事件,初步分析了GPS观测反映的水平运动空间分布的分区差异性和时间变化的阶段性;进而与本研究区1970s—2011年水准测量获得的垂直运动背景场进行综合对比,进一步研究和探讨了区域现今三维地壳运动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机理.结果认为:①青藏高原东缘不同构造地带水平运动强度和方式的差异,受控于青藏高原向北挤压、向东挤出和绕东构造结旋转作用;而运动状态随时间变化的阶段性(尤其是汶川地震发震断裂及其相关构造地带)与特大地震的孕育、发生有关.②现今三维地壳运动呈现的高原山地挤压缩短隆升、盆地伸展下沉的山、盆构造活动分异与构造动力环境和深部物质活动有关,反映了新构造活动的继承性.③龙门山汶川发震地段长期受压、闭锁积累的应变能经Ms8.0特大地震集中释放之后处于松弛调整运动状态,但与之相关联的构造部位以及外围的西秦岭、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等构造地带应变积累仍在持续.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缘
GPS
水准测量
三维地壳运动
汶川地震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在线全文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学校读者
我要写书评
暂无评论
青藏高原东缘
峨眉山新生代加速抬升剥蚀作用
收藏
分享
引用
地球物理学报
2020年 第4期63卷 1370-1385页
作者:
周政
吴娟
王国芝
邓江红
邓斌
罗强
姜磊
刘树根
邓宾
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成都610059
图宾根大学地球科学系
图宾根72074
本文通过峨眉山基底卷入构造带低温热年代学(磷灰石和锆石裂变径迹、锆石(U-Th)/He)研究,结合典型构造-热结构特征诠释峨眉山晚中-新生代冲断扩展变形与热年代学耦合性.峨眉山磷灰石裂变径迹(AFT)和锆石(U-Th)/He(ZHe)年龄值分别为4~30M...
详细信息
本文通过峨眉山基底卷入构造带低温热年代学(磷灰石和锆石裂变径迹、锆石(U-Th)/He)研究,结合典型构造-热结构特征诠释峨眉山晚中-新生代冲断扩展变形与热年代学耦合性.峨眉山磷灰石裂变径迹(AFT)和锆石(U-Th)/He(ZHe)年龄值分别为4~30Ma和16~***年龄与海拔高程关系揭示出ZHe系统抬升剥蚀残存的部分滞留带(PRZ).低温热年代学年龄与峨眉山构造分带性具有明显相关性特征:万年寺逆断层上盘基底卷入构造带AFT年龄普遍小于10Ma,万年寺逆断层下盘扩展变形带AFT年龄普遍大于10 Ma;且空间上AFT年龄与断裂带具有明显相关性,它揭示出峨眉山扩展变形带中新世晚期以来断层冲断缩短构造活动.低温热年代学热史模拟揭示峨眉山构造带晚白垩世以来的多阶段性加速抬升剥蚀过程,基底卷入构造带岩石隆升幅度大约达到7~8km,渐新世以来抬升剥蚀速率达0.2~0.4mm·a-1,其新生代多阶段性构造隆升动力学与青藏高原多板块间碰撞过程及其始新世大规模物质东向扩展过程密切相关.
关键词:
低温热年代学
抬升剥蚀
峨眉山
青藏高原东缘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在线全文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学校读者
我要写书评
暂无评论
青藏高原东缘
新生代隆升剥露与断裂活动的低温热年代学约束
收藏
分享
引用
地球物理学报
2020年 第11期63卷 4154-4167页
作者:
陶亚玲
张会平
葛玉魁
庞建章
俞晶星
张佳伟
赵旭
东
马字发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
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
东
省实验室
珠海519082
青藏高原东缘
作为
高原
生长的
东
边界,其新生代以来隆升剥露与扩展模式备受关注.
高原
内部平缓的地貌和边界构造带不显著的缩短变形被认为是下地壳流作用的重要证据.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低温热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中-晚新生代以来跨不同...
详细信息
青藏高原东缘作为高原生长的东边界,其新生代以来隆升剥露与扩展模式备受关注.高原内部平缓的地貌和边界构造带不显著的缩短变形被认为是下地壳流作用的重要证据.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低温热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中-晚新生代以来跨不同断裂带存在显著的差异性隆升剥露,指示了断裂体系在青藏高原东缘构造变形与演化中的重要作用.本文系统收集区域内现有不同封闭温度体系的低温热年代学数据,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缘隆升剥露及生长扩展与整个高原抬升具有准同步性.最为广泛和显著的剥露主要发生在~30 Ma以来,且高原东缘的最大侵蚀量区受控于断裂活动,快速侵蚀带的空间分布与鲜水河断裂带相一致.在区域尺度上,现有数据所揭示的剥露事件启动、持续时间及速率的显著差异性揭示了断层活动对青藏高原东缘地表剥露过程的控制作用.本文提出青藏高原向东扩展是多阶段、非均匀过程,新生代以来不同断裂带在青藏高原向东扩展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不支持“下地壳流假说”强调的“东缘上地壳变形不显著”的认识.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缘
新生代
隆升剥露
断裂活动
低温热年代学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在线全文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学校读者
我要写书评
暂无评论
没有更多数据了...
下一页
全选
清除本页
清除全部
题录导出
标记到“检索档案”
共42页
<<
<
1
2
3
4
5
6
7
8
9
10
>
>>
跳转到
页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合并检索
0
隐藏
清空
合并搜索
回到顶部
执行限定条件
内容:
评分:
请选择保存的检索档案:
新增检索档案
确定
取消
请选择收藏分类:
新增自定义分类
确定
取消
订阅名称:
通借通还
温馨提示:
图书名称:
借书校区:
取书校区:
手机号码:
邮箱地址:
一卡通帐号:
电话和邮箱必须正确填写,我们会与您联系确认。
联 系 人:
所在院系:
联系邮箱:
联系电话: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