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限定检索结果

文献类型

  • 29 篇 期刊文献
  • 1 篇 会议
  • 1 篇 报纸

馆藏范围

  • 31 篇 电子文献
  • 0 种 纸本馆藏

日期分布

学科分类号

  • 27 篇 理学
    • 24 篇 地质学
    • 1 篇 天文学
    • 1 篇 地理学
    • 1 篇 海洋科学
  • 6 篇 工学
    • 4 篇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
    • 2 篇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 1 篇 哲学
    • 1 篇 哲学
  • 1 篇 经济学
    • 1 篇 应用经济学
  • 1 篇 农学
    • 1 篇 农业资源与环境

主题

  • 31 篇 隆升过程
  • 13 篇 青藏高原
  • 4 篇 环境变化
  • 3 篇 晚新生代
  • 3 篇 燕山
  • 3 篇 新生代
  • 3 篇 青藏高原隆升
  • 2 篇 隆升时代
  • 2 篇 地质构造
  • 2 篇 高原
  • 2 篇 资源效应
  • 2 篇 天山
  • 2 篇 亚洲内陆
  • 1 篇 直拉硅单晶
  • 1 篇 野外观察
  • 1 篇 白云母
  • 1 篇 西瓦利克群
  • 1 篇 隆升
  • 1 篇 隆升机制
  • 1 篇 空间展布

机构

  • 4 篇 中国地质大学
  • 4 篇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
  • 3 篇 兰州大学
  • 2 篇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
  • 2 篇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
  • 2 篇 石家庄经济学院
  • 2 篇 北京大学
  • 1 篇 江汉石油管理局研...
  • 1 篇 天津城市建设学院
  • 1 篇 桂林工学院
  • 1 篇 <新疆地质>编辑部
  • 1 篇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
  • 1 篇 西北大学大陆动力...
  • 1 篇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
  • 1 篇 中国科学院长沙大...
  • 1 篇 同济大学
  • 1 篇 内蒙古地质矿产研...
  • 1 篇 南京大学
  • 1 篇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1 篇 青岛大学

作者

  • 3 篇 李吉均
  • 2 篇 冯向阳
  • 2 篇 马寅生
  • 2 篇 崔盛芹
  • 2 篇 朱大岗
  • 2 篇 吴淦国
  • 2 篇 吴珍汉
  • 1 篇 韩文峰
  • 1 篇 宋友桂
  • 1 篇 薛滨
  • 1 篇 袁爱平
  • 1 篇 安芷生
  • 1 篇 张岳桥
  • 1 篇 周宇章
  • 1 篇 冯佐海
  • 1 篇 吴月辉
  • 1 篇 李力刚
  • 1 篇 胡道功
  • 1 篇 靳鹤龄
  • 1 篇 李红阳

语言

  • 31 篇 中文
检索条件"主题词=隆升过程"
31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排序:
库车坳陷晚白垩世隆升过程及其地质响应
收藏 引用
石油学报 2003年 第3期24卷 1-5,15页
作者: 贾承造 陈汉林 杨树锋 卢华复 周宇章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北京100083 浙江大学理学院地球科学系 浙江杭州310027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 江苏南京210093
利用裂变径迹分析技术 ,并结合地质学研究方法 ,对库车坳陷晚白垩世隆升过程进行了研究。库车坳陷晚白垩世升约发生在 89Ma前 ,平均升速率为 3 7 8~ 45 3m/Ma ,是一个较缓慢的隆升过程。这一隆升过程不仅造成了库车坳陷全区缺失...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青藏高原隆升过程的三阶段模式
收藏 引用
地球物理学报 1999年 第5期42卷 609-616页
作者: 傅容珊 李力刚 黄建华 徐耀民 常筱华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系 合肥230026 第三世界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科学和天文学高级研究中心 合肥230026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应用化学系 合肥230026
综合分析了前人对青藏高原岩石层构造和动力学研究的成果,提出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会聚、大陆碰撞及大陆形变的基本特征为青藏高原地壳的加厚和地壳缩短,地壳物质的横向流动;青藏高原隆升过程呈现出阶段性、多样性和复杂性;组成青藏...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根据碎屑白云母^(40)Ar/^(39)Ar年龄追索喜马拉雅造山带的剥落历史——对青藏高原隆升过程的启示
收藏 引用
地质通报 2010年 第1期29卷 70-78页
作者: 段亮 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北大学地质学系 陕西西安710069
对喜马拉雅前陆盆地和孟加拉海扇中各地层的碎屑白云母40Ar/39Ar资料的系统分析揭示了喜马拉雅造山带自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开始造山以来的整个剥落历史:剥落速率开始较为稳定,然后开始上升,在22Ma左右达到峰值,为4~5mm/a,随后急剧下降,...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从青藏高原南北两个磨拉石剖面的对比看青藏高原的隆升过程
收藏 引用
中国沙漠 2001年 第4期21卷 354-360页
作者: 李孝泽 董光荣 陈惠中 郑洪波 靳鹤龄 金炯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甘肃兰州730000 同济大学海洋地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上海200092
通过对昆仑山北麓的叶城剖面的实测及其与喜马拉雅山南麓的SuraiKhola剖面的对比分析表明 ,约 10MaBP以来 ,青藏高原以持续性升为主 ,划分高原整体升阶段的有效时间尺度下限是 1Ma ,高原隆升过程可划分为三大阶段 :10 0~ 6 0MaB...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晚新生代六盘山隆升过程初探
收藏 引用
中国科学(D辑) 2001年 第B12期31卷 142-148页
作者: 宋友桂 方小敏 李吉均 安芷生 苗晓东 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地理科学系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西安710075
通过对六盘山地区山麓剥蚀面上的红层和陇东盆地的红黏土剖面古地磁测年及地貌地层学研究,发现红层或红黏土均形成于约8.1 MaBP,指示了晚白垩世以来形成的夷平面在此时被断裂错开,发育终止,六盘山开始升;在约5.2 MaBP时再次小规模升...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0.5Ma以来的青藏高原隆升过程——来自冈底斯带热水活动的证据
收藏 引用
中国科学(D辑) 2001年 第B12期31卷 27-33页
作者: 侯增谦 李振清 曲晓明 高永丰 华力臣 郑绵平 李胜荣 袁万明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北京100037 石家庄经济学院 石家庄050000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北京100083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北京100039
根据泉华的电子自旋共振(ESR)年龄分布,推断热水活动的时代及其规模.ESR年龄表明0.5 Ma以来热水活动主要发生于4个时期:0.5~0.47,0.4~0.35,0.27~0.2和0.1 Ma以来.分析结果得到了地球物理资料、高原内部及周边地区的沉积响应.通过分...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昌图凹陷白垩纪沉积环境对燕辽造山带隆升过程的指示
收藏 引用
沉积学报 2001年 第4期19卷 506-511页
作者: 徐政语 林舸 刘池阳 马晓昌 侯路 中国科学院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 长沙410013 西北大学地质系 西安710069 江汉石油管理局研究院 湖北潜江433124
昌图凹陷是燕辽造山带东北缘山前一次级裂陷构造单元 ,其中充填了白垩纪火山—沉积岩系。根据构造活动与沉积演化特征 ,地层层序划分为裂陷期 (SSⅠ )、断陷期 (SSⅡ )和坳陷期 (SSⅢ )三个超层序 ,断陷期 (SSⅡ )超层序可进一步细分为...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燕山山脉隆升过程的热年代学分析
收藏 引用
地质论评 2000年 第1期46卷 49-57页
作者: 吴珍汉 崔盛芹 吴淦国 朱大岗 冯向阳 马寅生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北京100081
本文应用热年代学方法,测定侵入体的热历史,进而分析燕山山脉的隆升过程。研究结果表明,燕山造山带的隆升过程在时空上具有明显非均匀性。燕山中段南部的盘山岩体约于226.48Ma侵位,在96~35Ma期间以3.45℃/Ma的速度冷却,对应于0.115mm/...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青藏高原的隆升过程与地球动力学模型研究进展
收藏 引用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1年 第1期16卷 70-81页
作者: 杨立强 张中杰 王光杰 赵爱华 陈东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北京100101
综合对比、分析了现有青藏高原隆升过程和地球动力学模型相关成果 ,认为 :(1 )高原岩石圈以多圈层结构为特征 ,其内部层圈相互作用复杂 ,从而导致隆升过程和机制的复杂性以及构造演化的阶段性 .高原的升是多种机制联合作用的产物 ,具...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青藏高原隆升过程与环境变化
收藏 引用
青岛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 2004年 第4期19卷 40-47页
作者: 高红山 潘保田 李吉均 隋玉柱 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甘肃兰州730000 青岛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山东青岛266071
根据近期研究成果 ,陆陆碰撞的初期发生在为 60~ 65Ma ,但此时青藏高原并未发生大幅度的升。而在此后的 3 7~ 3 .6Ma期间 ,青藏地区经过两次升与两次夷平 ,形成了目前高原及其周缘山地广泛分布的两级夷平面 (山顶面与主夷平面 )...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