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限定检索结果

文献类型

  • 20 篇 期刊文献

馆藏范围

  • 20 篇 电子文献
  • 0 种 纸本馆藏

日期分布

学科分类号

  • 8 篇 文学
    • 7 篇 中国语言文学
    • 1 篇 新闻传播学
  • 3 篇 历史学
    • 2 篇 考古学
    • 2 篇 中国史
  • 3 篇 管理学
    • 1 篇 工商管理
    • 1 篇 公共管理
    • 1 篇 图书情报与档案管...
  • 2 篇 哲学
    • 2 篇 哲学
  • 1 篇 法学
    • 1 篇 马克思主义理论
  • 1 篇 教育学
    • 1 篇 教育学
  • 1 篇 艺术学
    • 1 篇 戏剧与影视学

主题

  • 20 篇 贫僧
  • 5 篇 佛光山
  • 3 篇 南海
  • 2 篇 贫道
  • 2 篇 领海
  • 2 篇 大陆
  • 2 篇 佛教
  • 2 篇 祖庭
  • 2 篇 大觉寺
  • 2 篇 发心
  • 2 篇 地貌
  • 2 篇 法师
  • 1 篇 西藏
  • 1 篇 初中生
  • 1 篇 道教
  • 1 篇 艺术感染力
  • 1 篇
  • 1 篇 雪域
  • 1 篇 条件限制
  • 1 篇 乾隆

机构

  • 10 篇 国际佛光会世界总...
  • 1 篇 华中师范大学
  • 1 篇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 1 篇 洪湖市新堰教育组
  • 1 篇 浙江外国语学院

作者

  • 10 篇 星云大师
  • 1 篇 江泽涵
  • 1 篇 韩林
  • 1 篇 钟艺兵
  • 1 篇 朱家林
  • 1 篇 马丽
  • 1 篇 张婷
  • 1 篇 栗艳
  • 1 篇 蔡维藩
  • 1 篇 东明

语言

  • 20 篇 中文
检索条件"主题词=贫僧"
20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排序:
贫僧”源流考
收藏 引用
语言研究 2020年 第1期40卷 98-102页
作者: 马丽 浙江外国语学院中国语言文化学院 杭州310023
佛教在东汉从印度传入中土,从一开始依附于道教,借用其术语,以"贫道""道人"自称,经过南北朝时期的发展逐渐壮大独立,在唐代产生了专用自称"贫僧"。到了元代,"贫僧"最终取代"贫道",以压倒性的优势成为佛教徒专用自称。"贫僧"的产生和发展...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从“贫僧”“贫道”名称的变化看中国佛道关系的演变
收藏 引用
学术探索 2018年 第12期 97-102页
作者: 栗艳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历史与民族学院 贵州都匀558000
本文利用文献学和历史学方法考查"贫道""贫僧"作为佛教、道教出家人谦称的由来与演变。佛教初入中国,依附道家与道教取得初步发展,自称"佛道",佛教出家人自认为道士、道人。"贫道"的产生是僧人礼敬君王的需要,是佛教适应中国礼仪文化而...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贫僧的“云水僧”之称
收藏 引用
台声 2016年 第18期 66-66页
作者: 星云大师 国际佛光会世界总会
贫僧的名字叫"星云",星星高挂在天上,白云飘浮在空中,我也不愿意登在天上,也不愿意挂在空中,好在出家人一般都称"云水僧"。水,流在山间小溪,汇成江河湖海,觉得"云水僧"也非常适合贫僧做另一个名字的称呼。佛光山开山以来,常常要出版一... 详细信息
来源: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我还是以“贫僧”为名吧!
收藏 引用
台声 2016年 第4期 52-52页
作者: 星云大师 国际佛光会世界总会
在过去,中国大陆的出家人都自谦叫"贫僧",我非常不喜欢这个称呼,出家人内心富有三千大干世界,为何自甘堕落要做贫僧呢?我童年家贫,甚至三餐不继,但我从来不觉得家里贫穷。虽然无钱入学念书,但是我有双手、双脚,眼耳鼻舌身俱全,我为什么... 详细信息
来源: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历史时期僧人谦称变化的文化诠释
收藏 引用
安徽史学 2018年 第1期 34-38页
作者: 张婷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湖北武汉430079
自佛教传入中国开始,僧人长期自称"贫道"。僧人谦称"贫道",是不同文化具有互通性的一种表现,亦是佛教对中国本土传统文化的借用和依附。所谓本土传统文化,包含但不等于道教文化。僧人谦称"贫道",有利于佛教快速被人们理解和接受,有利于...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彼功
收藏 引用
领导文萃 2015年 第17期 130-132页
作者: 江泽涵
皇子的射术与众不同,一般人讲究蓄势待发,而他却是瞄准之后,果断松手,几乎百发百中。上午的收获,已够侍卫们开个烧烤宴了。"嗖——"又一声长嘶。只是这一回,箭到了半空,便突然飘落,宛若一片羽毛。"什么人在捣鬼?"皇子喝问,却听得一个雄... 详细信息
来源: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追求艺术感染力——看话剧《圣旅》
收藏 引用
大舞台 1998年 第5期 26-27页
作者: 钟艺兵
1779年(清·乾隆四十四年)7月至1780年(乾隆四十五年)7月,西藏政教领袖、学识操行声名远播的六世班禅贝丹意希,率僧俗两千余人,从日喀则起程,经过一年风霜雨露,战胜重重艰难险阻,万里迢迢来到承德避暑山庄朝觐乾隆皇帝,祝贺他70寿辰。...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评论
可笑的“贪僧”
收藏 引用
咬文嚼字 2013年 第8期 30-31页
作者: 蔡维藩
电视台重又播出《康熙微服私访记Ⅱ》,偶尔看到第14集,剧中人法印说的一段话让人好生纳闷儿。终于在网上搜到这一集即《霞帔记(四)》的视频,仔细核对字幕,身披袈裟的法印和尚说的是:"请几位爷把霞帔拿出
来源: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唐僧取经总结大会上的报告
收藏 引用
党政干部学刊 2001年 第6期 24-25页
的具体指导下,在各路神仙的积极配合下,以贫僧为中心的师徒四人历时一十行程十万八千里,经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得了我佛大乘真经,圆满地完成取经任务。在这次取经的过程中,我们时刻牢记自己的职责,分工合作,涌现出
来源: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为学》试析
收藏 引用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1982年 第4期 13-14页
作者: 韩林
《为学》,选自《白鹤堂诗文集》,作者彭端淑,字乐斋,清代四川丹陵人。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进士,历任吏部郎中,顺天(今北京市)乡试同考官、广东肇罗道等职。后辞官家居,于四川锦江书院讲学,卒年八十一岁。 《为学》是作者写给他... 详细信息
来源: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