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限定检索结果

文献类型

  • 6 篇 期刊文献

馆藏范围

  • 6 篇 电子文献
  • 0 种 纸本馆藏

日期分布

学科分类号

  • 3 篇 文学
    • 3 篇 中国语言文学
  • 2 篇 教育学
    • 2 篇 教育学
  • 1 篇 法学
    • 1 篇 政治学
    • 1 篇 马克思主义理论

主题

  • 6 篇 蔡柏龄
  • 2 篇 陈学昭
  • 1 篇 申报馆
  • 1 篇 彭新琪
  • 1 篇 留学
  • 1 篇 注释
  • 1 篇 杨淑英
  • 1 篇 文学研究
  • 1 篇 周建人
  • 1 篇 女同学
  • 1 篇 现代文学
  • 1 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
  • 1 篇 饭店
  • 1 篇 法国
  • 1 篇 补正
  • 1 篇 对外广播
  • 1 篇 学术观
  • 1 篇 叶永蓁
  • 1 篇 房间
  • 1 篇 《鲁迅全集》

机构

  • 1 篇 华中师范大学

作者

  • 1 篇 彭新琪
  • 1 篇 陈学昭
  • 1 篇 黄俭
  • 1 篇 谭伯鲁
  • 1 篇 谢从高
  • 1 篇 裘士雄

语言

  • 6 篇 中文
检索条件"主题词=蔡柏龄"
6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两种学术观的碰撞与新文化阵营的分化——以蔡柏龄留学为中心的考察
收藏 引用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 第1期21卷 120-125页
作者: 谢从高 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湖北武汉430079
青年学生的求学与参加实际政治,二者孰先孰后,关系如何处理,构成了近代一种特殊意义的学术观。围绕1923年元培之子蔡柏龄留学比利时学习工科一事,国内主要出现了两种有代表性的学术观,从中可以窥见新文化阵营的分化以及20世纪20年代...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陈学昭、蔡柏龄的第二次握手
收藏 引用
钟山风雨 2004年 第4期 54-54页
作者: 谭伯鲁
陈学昭(1906-1990)成名很早,她是我国“五四”运动后第一代最年轻的女作家。1923年冬,她还在上海爱国女中念高中,见到上海《时报》有题为《我所希望的新妇女》征文启事,便写了一篇寄去,不料在该报1924年元旦增刊上登了出来,列为第二名,... 详细信息
来源: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鲁迅全集》注释补正(续三)
收藏 引用
鲁迅研究月刊 2003年 第4期 33-34页
作者: 裘士雄
一、王维忱其人其事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想天涯,思海角[续] 回亿录[三]
收藏 引用
新文学史料 1979年 第4期 54-78页
作者: 陈学昭
我坐上一辆小马车,到离车站不远的地方就找着了副总编辑所说的那家旅馆。我租了一间小的单人房,放下箱子,出去在附近一家饭馆吃了点东西,又去一家糕点铺买了点面包和甜点。已向旅馆探听到一家法国银行的地点,赶忙雇车去法国银行,
来源: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美丽的陈学昭
收藏 引用
档案春秋 2006年 第10期 21-23页
作者: 彭新琪
一、初见陈学昭那是十年动乱结束以后,《上海文学》(当时称《上海文艺》)刚复刊半年,我第一次外出组稿,去了杭州,看望老作家陈学昭。那时,陈学昭还没有彻底平反。她唯一的女儿陈亚男,还在浙大校办工厂当杂务工。母女俩相依为命,住在杭... 详细信息
来源: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传播友谊之音——访中国国际电台记者杨淑英
收藏 引用
新闻记者 1987年 第10期 14-15页
作者: 黄俭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已经走过了40年的历程,现在,它每天用38种外语、汉语普通话及四种方言向世界各地广播,节目总计达142.5小时,听众遍及五大洲,152个国家和地区。这个被人们赞誉为“空中友谊使者”的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有许多工作人员在... 详细信息
来源: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