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限定检索结果

文献类型

  • 15 篇 期刊文献

馆藏范围

  • 15 篇 电子文献
  • 0 种 纸本馆藏

日期分布

学科分类号

  • 11 篇 历史学
    • 11 篇 中国史
  • 2 篇 文学
    • 1 篇 新闻传播学
  • 1 篇 法学
    • 1 篇 政治学
  • 1 篇 教育学
    • 1 篇 体育学

主题

  • 15 篇 英国使团
  • 6 篇 乾隆皇帝
  • 4 篇 马戛尔尼使团
  • 4 篇 马戛尔尼
  • 3 篇 清朝政府
  • 3 篇 中英关系
  • 3 篇 避暑山庄
  • 3 篇 中国
  • 3 篇 使臣
  • 2 篇 鸦片战争
  • 2 篇 乾隆帝
  • 2 篇 清政府
  • 2 篇 礼节
  • 2 篇 英国人
  • 2 篇 访华
  • 2 篇 英国政府
  • 2 篇 外交活动
  • 1 篇 海洋文化
  • 1 篇 传统礼仪
  • 1 篇 膝盖

机构

  • 1 篇 北京大学
  • 1 篇 贵州教育学院
  • 1 篇 西安外国语大学

作者

  • 2 篇 刘凤云
  • 1 篇 欧阳哲生
  • 1 篇 王继连
  • 1 篇 李月辉
  • 1 篇 吕舒怀
  • 1 篇 崔砺金
  • 1 篇 吴燕
  • 1 篇 林霏开
  • 1 篇 赵冬倩
  • 1 篇 李敬泽
  • 1 篇 罗山
  • 1 篇 张奇志
  • 1 篇 黄兴涛
  • 1 篇 王开玺
  • 1 篇 罗勤

语言

  • 15 篇 中文
检索条件"主题词=英国使团"
15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排序:
英国马戛尔尼使团的“北京经验”
收藏 引用
北京社会科学 2010年 第6期 4-19页
作者: 欧阳哲生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访华是中英关系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使团在北京、热河的经历是其访华过程中的重头戏,使团成员留下的大量日记、游记、报告和绘画,详细记录了他们在北京、热河访问时所获得的有关风土人情、地理环境、人口、妇女、军事... 详细信息
来源: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马戛尔尼使华与传教士和传教问题
收藏 引用
清史研究 1993年 第3期 17-26,16页
作者: 黄兴涛
马戛尔尼使团访华,是18世纪中英关系史上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也是中英通使的开端。对这一历史事件,人们已做过多方面的研究,取得不少成绩。但仍存在着许多问题有待深入考察。比如,这次使团来华究竟是否提出过传教要求?它是怎样接受和完...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论十八世纪中英通使的礼节冲突
收藏 引用
清史研究 1993年 第3期 9-16页
作者: 刘凤云
在十八世纪,以马戛尔尼为首的英国使团访问清朝政府,可谓中英关系史上一次最具影响的外交活动。它是两国之间通使往来的开端,中英双方的外交政策、外交目的及其意图,都在这次活动中得到充分的反映。同时,它预示着中国将不可避免的被卷...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谈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礼节冲突
收藏 引用
清史研究 1993年 第1期 9-11页
作者: 刘凤云
在十八世纪中国的对外关系史上.以马戛尔尼为首的英国使团访问清朝政府,可谓一次最具影响的外交活动,中英双方的外交政策,及其外交目的和意图,都在这次活动中得到充分的反映。它预示着中国将不可避免地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的洪流。中国...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马戛尔尼跪谒乾隆帝考析
收藏 引用
历史档案 1999年 第2期12卷 90-94页
作者: 王开玺
1793年9月14日,英国使臣马戛尔尼觐见了清乾隆帝。英使是以何种礼仪方式觐见清帝的,中外记载截然相反。许多外国人,如美国的普理查德教授、法国的佩雷菲特先生等,还有不少中国的学者,大多认为英国使臣并未向乾隆帝行三跪九...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鸦片战争的底片——纪念鸦片战争一百七十周年
收藏 引用
时代文学 2010年 第2期 133-165页
作者: 吕舒怀
1.第一个叩门者马戛尔尼子爵抱恨终生的是他在1793年那个夏天的中国之行,倒不全是因为他辜负了英乔治三世国王陛下的神圣使命,令他无法宽恕的是自己.他竟愚蠢地允许大清帝国的官员在公使船的桅杆上悬挂用中文写成的告示,那告示写的"红...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评论
鸦片战争前的中英关系(摘要)
收藏 引用
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 1993年 第3期15卷 95-96页
作者: 王继连
鸦片战争前的中英关系是指16世纪到鸦片战争前夕中英之间的贸易往来、外交接触和军事冲突。中外史学界对这段中英关系的探讨,主要集中在清政府的“闭关自守”、英国使团来华、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等问题。对这些问题的看法。既有仁者见仁...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为何被定为近代史的开端? 鸦片战争历史地位的形成
收藏 引用
国家人文历史 2020年 第10期 116-121页
作者: 罗山 不详
鸦片战争之于中国,在后世看来自然是影响深远,但在当时人看来,最大的祸端在于中外大防遭到了破坏。当时清朝人对于《南京条约》这些条款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乾隆对英国使团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其实道...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评论
诏书和洋人的膝盖(外一篇)
收藏 引用
创作评谭 2000年 第3期 46-47页
作者: 李敬泽
1817年,清嘉庆二十一年七月,嘉庆皇帝将阿美士德勋爵为首的英国使团逐出北京。嘉庆在《赐英吉利国王敕谕》中说:其行礼日期仪节,我大臣俱告知尔使臣矣。初七日瞻觐之期尔使臣已至宫门。朕将御殿,尔正使忽称急病,不能动履。朕以正使猝病...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将中国置于世界认识的天平两端——《英使谒见乾隆记》的价值
收藏 引用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年 第4期 51-54页
作者: 罗勤 贵州教育学院中文系!贵州贵阳550003
在 18世纪末英国政府派往清王朝的使团成员眼中 ,乾隆时代既是富强的 ,又是落后的 ;使团成员对乾隆时代中国社会生活的观察及认识 ,在今天仍不失其意义。
来源: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