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限定检索结果

文献类型

  • 7 篇 期刊文献

馆藏范围

  • 7 篇 电子文献
  • 0 种 纸本馆藏

日期分布

学科分类号

  • 3 篇 医学
    • 3 篇 中医学
    • 2 篇 中西医结合
  • 1 篇 法学
    • 1 篇 社会学
  • 1 篇 文学
    • 1 篇 中国语言文学

主题

  • 7 篇 舌上胎
  • 3 篇 舌诊
  • 2 篇 仲景
  • 2 篇 《伤寒杂病论》
  • 2 篇 望诊(中医)
  • 1 篇 古今字
  • 1 篇 阴弱
  • 1 篇 初文
  • 1 篇 《内经》
  • 1 篇 诊法
  • 1 篇 独取寸口
  • 1 篇 热灼
  • 1 篇 汤主
  • 1 篇 不得眠
  • 1 篇 红参
  • 1 篇 桅子
  • 1 篇 青紫舌
  • 1 篇 虚烦
  • 1 篇 伤寒病
  • 1 篇 阳明病

机构

  • 1 篇 武汉医师进修学院
  • 1 篇 上海中医药大学
  • 1 篇 北京中医学院
  • 1 篇 江西中医学院
  • 1 篇 温州医学院
  • 1 篇 河南安阳中医药学...

作者

  • 1 篇 谢文光
  • 1 篇 朱金美
  • 1 篇 郑成杰
  • 1 篇 孙祝美
  • 1 篇 蔡慎初
  • 1 篇 傅延龄
  • 1 篇 王慧雯
  • 1 篇 李浚川
  • 1 篇 张红凯
  • 1 篇 张伟妃
  • 1 篇 郭春荣
  • 1 篇 李福凤

语言

  • 7 篇 中文
检索条件"主题词=舌上胎"
7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排序:
谈栀子治虚烦不得眠及心中懊憹
收藏 引用
中医杂志 1984年 第2期 77-78页
作者: 谢文光 江西中医学院
《伤寒论》中凡见虚烦不得眠或心中懊憹之症几乎都用了栀子,张元素在《珍珠囊》中直接指出其“治心烦懊憹不得眼”。但栀子所治的虚烦不得眠及心中懊憹究竟是心胃还是肺胃之病?是虚证还是实证?为什么栀子善治本证等都还存在着不少疑问... 详细信息
来源: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组学技术在舌苔形成机制中的应用
收藏 引用
中国中医药科技 2017年 第3期24卷 392-394,F0003页
作者: 王慧雯 郭春荣 张伟妃 张红凯 李福凤 孙祝美 上海中医药大学教学实验中心 上海201203
在中医四诊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脉诊和舌诊.舌诊是元代以后才逐渐被普及的诊法,中医对舌象的认识过程,是体现中医的医学观和认知思维特征及其过程的.最早对伤寒病"舌上胎"进行分析的成无己,在书中只论述了舌苔的变化,已认识到舌苔变...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伤寒杂病论》中的舌诊
收藏 引用
湖北中医杂志 1980年 第5期10卷 12-14页
作者: 李浚川 武汉医师进修学院
《伤寒杂病论》包括《伤寒论》和《金略匮要》两个部分,是以辨证论治为主要内容的古典医籍,而舌诊也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直到现在尚有临床辨证意义,值得进一步研究。兹就管窥之见,谈谈粗浅体会。错漏之处,在所难免,请同志们不吝指正。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有问必答
收藏 引用
中华中医药学刊 1984年 第4期 182-183页
河南省商邱市33630部队1分队田更新问《伤寒论》第12条原文“阳浮而阴弱”与95条原文“卫强营弱”二者有何异同,当如何理解?答:①“阳浮而阴弱”与“卫强营弱”在字句上虽然提法不一,但在意义上则同.卫属阳,卫分受邪,机体阳气浮盛于表,... 详细信息
来源: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如何认识仲景书中的舌苔
收藏 引用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1988年 第1期 13-14页
作者: 傅延龄 北京中医学院
舌苔之名为仲景所创,在千数百年的使用过程中,其含义逐渐发生变化。至于今天,舌苔概指舌体表面任何形式的苔状物,包括正常舌面的薄膜,这与仲景原义相去已远。仲景之所谓“苔()”者,仅仅是指因病形成的滑腻苔,下面试说明之。
来源: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论仲景舌诊
收藏 引用
温州医学院学报 1986年 第1期 102-105页
作者: 蔡慎初 郑成杰 温州医学院中医学教研组
张仲景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论舌计三十二条。有的是探测病因病机病位,有的是作为辩证治疗的依据,有的是判断病势预后。论述精湛,运用广泛,对临床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中医舌诊奠定了基础。本文试从仲景舌诊的内容意义和具... 详细信息
来源: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谈古今字与通假字
收藏 引用
语言与翻译 1992年 第1期 83-83页
作者: 朱金美 河南安阳中医药学校
古今字与通假字是古汉语界有争议的一个问题。我认为古今字和通假字属于两个不同的范畴,不能从同一平面、同一角度进行分析。古今字依据文字产生时间前后的不同,对文字进行划分研究,属于文字学范畴;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