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限定检索结果

文献类型

  • 6 篇 期刊文献
  • 1 篇 报纸

馆藏范围

  • 7 篇 电子文献
  • 0 种 纸本馆藏

日期分布

学科分类号

  • 4 篇 文学
    • 4 篇 中国语言文学
  • 1 篇 法学
    • 1 篇 社会学
  • 1 篇 教育学
    • 1 篇 教育学

主题

  • 7 篇 红大院
  • 4 篇 《茶馆》
  • 3 篇 老舍先生
  • 2 篇 夏淳
  • 2 篇 欧阳山尊
  • 2 篇 北京人艺
  • 1 篇 传统民俗文化
  • 1 篇 创作思想
  • 1 篇 《龙须沟》
  • 1 篇 猫城记
  • 1 篇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
  • 1 篇 语言大师
  • 1 篇 王家村
  • 1 篇 剧种
  • 1 篇 音乐感
  • 1 篇 剧院
  • 1 篇 现实主义
  • 1 篇 创作实践
  • 1 篇 高永义
  • 1 篇 社会生活

作者

  • 1 篇 陈徒手
  • 1 篇 夏淳
  • 1 篇 靖辉
  • 1 篇 王文斌
  • 1 篇 孙艳艳
  • 1 篇 李涌泉
  • 1 篇 杨庆华
  • 1 篇 杨桦
  • 1 篇 曾广灿

语言

  • 7 篇 中文
检索条件"主题词=红大院"
7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排序:
永远值得学习的语言大师
收藏 引用
语文建设 1994年 第5期 27-28页
作者: 夏淳
永远值得学习的语言大师夏淳老舍先生是杰出的语言大师。他的作品中的语言,是非常通俗的、完全大众化的,绝非那种莫测高深、冷僻艰涩、使人难懂的语言。老舍曾说过:“我写的都是现成的活字。”所谓“现成”,就是大家都在说;“活字...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老舍研究的一个收获——读《老舍创作论》
收藏 引用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92年 第4期 272-275页
作者: 曾广灿
当历史的脚步跨入九十年代,老舍研究结束了半个世纪的自由散漫评述和十年自觉阶段的有意发掘和初步研究之后,人们有理由呼唤更系统更有理论价值和深度的老舍研究成果出现。早在1944年胡风在祝贺老舍创作二十周年纪念会上就曾说。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老舍:稻花香里说丰年
收藏 引用
传记文学 2017年 第2期 30-36页
作者: 杨庆华
1949年之前,老舍是一位小说家。他的《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名满天下。新中国成立后,老舍几乎放弃了小说的创作,改写剧本了。为什么呢?因为写小说需要相当的时间,老舍等不得,他急。他热爱新社会,'渴望把自己所领悟到的赶紧告诉别人,...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老舍剧作的成败暨原由浅论
收藏 引用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3年 第3期 23-34页
作者: 李涌泉
老舍解放后的戏剧创作,堪称“勤多好。”——文学史基本上是这样写,评论家也大都如此讲。确实,老舍热情足,干劲大,动笔勤,产量高,这是人们有目共睹,有口皆碑,值得称道的。但是,纵观老舍的戏剧创作,却明显感到,他既有坚持现实主义创作实... 详细信息
来源: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老舍的苦戏
收藏 引用
书屋 2000年 第5期 51-52页
作者: 陈徒手
事隔三十多年,北京人艺老演员蓝天野谈起当年老舍的话剧创作,不禁唏嘘而叹:“当时社会上出现什么大事,老舍先生很快就有作品出来反映。一九五五年写《青年突击队》,一九五八年赶写《红大院》,都是配合一时一事,演完了,戏也就完
来源: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老舍话剧的文化批评
收藏 引用
淮阴师专学报 1993年 第1期15卷 49-52页
作者: 靖辉
老舍的话剧与他的小说一样,相承着民俗的和文化的因质。而他的话剧能够“三言两语写出个人物来”,是因为人物的每一句话都联系着自己的灵魂和精神,而每个人物的灵魂和精神都是经过特殊的文化浸泡的,他们的背后饱蕴着一种文化的因质。这...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努力把每件事办到群众心坎上”
“努力把每件事办到群众心坎上”
收藏 引用
延安日报
作者: 杨桦 王文斌 孙艳艳
“既然组织相信我,我就一定要脚踏实地,竭尽全力,争取给群众干点实事。”在刚开始驻村工作时,洛川县旧县镇王家村第一书记李泽阳在他的日志中写下了这一句话。2021年7月,在洛川县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征程上,洛川县经发局干... 详细信息
来源: cnki报纸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