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限定检索结果

文献类型

  • 35 篇 期刊文献
  • 22 篇 报纸
  • 3 篇 学位论文

馆藏范围

  • 60 篇 电子文献
  • 0 种 纸本馆藏

日期分布

学科分类号

  • 28 篇 艺术学
    • 24 篇 戏剧与影视学
    • 6 篇 音乐与舞蹈学
  • 7 篇 文学
    • 5 篇 中国语言文学
    • 2 篇 新闻传播学
  • 3 篇 历史学
    • 3 篇 考古学
    • 3 篇 中国史
  • 2 篇 法学
    • 1 篇 民族学
    • 1 篇 马克思主义理论
  • 2 篇 教育学
    • 2 篇 教育学
  • 1 篇 哲学
    • 1 篇 哲学
  • 1 篇 管理学
    • 1 篇 图书情报与档案管...

主题

  • 60 篇 汉调桄桄
  • 5 篇 汉水流域
  • 5 篇 民间音乐
  • 5 篇 汉调二黄
  • 4 篇 杖头木偶戏
  • 4 篇 传承
  • 4 篇 洋县
  • 3 篇 汉剧
  • 3 篇 汉中市
  • 2 篇 秦腔
  • 2 篇 木偶剧团
  • 2 篇 剧种
  • 2 篇 进校园
  • 2 篇 同州梆子
  • 2 篇 湖北越调
  • 2 篇 展演活动
  • 2 篇 活态传承
  • 2 篇 汉台区
  • 2 篇 枣梆
  • 2 篇 戏曲文化

机构

  • 6 篇 陕西理工学院
  • 4 篇 陕西师范大学
  • 3 篇 陕西理工大学
  • 2 篇 汉中市南郑区汉调...
  • 2 篇 南郑县剧团
  • 2 篇 西安音乐学院
  • 1 篇 山西师范大学
  • 1 篇 西南大学
  • 1 篇 中国艺术研究院
  • 1 篇 陕西省艺术研究院
  • 1 篇 吉林省艺术研究院
  • 1 篇 汉中市群众艺术馆
  • 1 篇 电子科技大学
  • 1 篇 西北大学
  • 1 篇 山东师范大学
  • 1 篇 陕西省汉中市南郑...
  • 1 篇 陕西省汉中市南郑...

作者

  • 3 篇 王建科
  • 3 篇 谢昊天
  • 3 篇 康斌
  • 2 篇 赵红
  • 2 篇 师念
  • 2 篇 张诗童
  • 2 篇 姚秋霞
  • 2 篇 白瑶
  • 2 篇 李康燕
  • 2 篇 余冰玥
  • 1 篇 陈志涛
  • 1 篇 任芳
  • 1 篇 杨青
  • 1 篇 崔雅
  • 1 篇 代荣晖
  • 1 篇 王茸茸
  • 1 篇 李弋戈
  • 1 篇 韩娇娇
  • 1 篇 张琦董岩
  • 1 篇 程天赐

语言

  • 60 篇 中文
检索条件"主题词=汉调桄桄"
60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排序:
汉调桄桄
收藏 引用
商品与质量 2011年 第S5期 195-196页
作者: 杨荷 余龙飞 陈杰 电子科技大学(成都) 陕西理工学院 西南大学(重庆北碚)
汉调桄桄,俗称"子",是明代末年关中秦腔传入中地区与当地方言和民间音乐结合而形成的梆子声腔剧种,是秦腔由关中地区传入中的变形,成熟于乾隆年间。因流行于陕西南部的中、安康一带,唱腔、道白吐字归韵以中方言音为基础,... 详细信息
来源: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汉调桄桄
收藏 引用
音乐天地 2020年 第5期 64-64页
汉调桄桄的前身是产生于西秦旧地(以陕西省凤翔县为中心)及其周边地区的西秦腔。明成化、正德年间西秦腔传人洋县、南郑等地,在吸收当地口语,配以说唱歌及其他民间音乐的基础上逐步演变为地方声腔,再经过艺人们的不断创造,唱腔、表演...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论“非遗”剧种汉调桄桄的戏曲音乐特性
收藏 引用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 第6期47卷 185-188页
作者: 李康燕 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陕西西安710062
"非遗"剧种汉调桄桄的戏曲音乐特性表现在唱腔、曲牌、打击乐、表情音和念白腔五个方面。与中路秦腔比较可以看出,汉调桄桄以秦腔的板腔体式作为自己的基本戏曲音乐框架,但在具体表演中又广泛吸收了陕南中当地民间音乐元素,从而...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陕南地方戏曲“汉调桄桄”语言文化研究
陕南地方戏曲“汉调桄桄”语言文化研究
收藏 引用
作者: 韩霖 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汉调桄桄作为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迄今为止在中地区演出的历史最为悠久的地方戏曲,也是陕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地方性戏曲之一。汉调桄桄是关中秦腔传入中地区后,融合当地方言和民间音乐形成的梆子声腔剧种,具有江上游地区... 详细信息
来源: 同方学位论文库 同方学位论文库 评论
汉调桄桄二六板式浅析
收藏 引用
戏剧之家 2015年 第5X期 36-37页
作者: 朝鲁 陕西理工学院艺术学院音乐系 陕西汉中723000
汉调桄桄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发展及流传于江上游流域的中地区,而二六板式则是这种戏剧形式的主要板式结构之一,汉调桄桄的其它板式或多或少地受到二六板式的影响。本文通过对具体唱段的结构、句法、情绪表达等方面的分析...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汉调桄桄可持续发展路径探索
收藏 引用
当代戏剧 2022年 第6期 68-71页
作者: 王茸茸 陕西省艺术研究院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民族文化丰富多彩。汉调桄桄是秦腔于明万历年间前传入中后,吸收了当地语音、民间音乐等形成的地方剧种。中处川陕交界之地,中的民风和语言一方面保留了秦地特色,一方面又熏染了川地风情。故汉调桄桄虽主要板式...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汉调桄桄:活态传承迎来新机遇
汉调桄桄:活态传承迎来新机遇
收藏 引用
陕西日报
作者: 师念 段沁园
7月16日,由陕西艺术职业学院主办的国家艺术基金2023年度艺术人才培训资助项目“汉调桄桄表演人才培训”正式开班。汉调桄桄是陕西中地方传统戏剧,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由于观众减少、艺人流失、... 详细信息
来源: cnki报纸 评论
汉调桄桄,如何演绎时代新华章?  002
汉调桄桄,如何演绎时代新华章?
收藏 引用
中日报
作者: 任芳 杨媚
“一方水土育一方戏。”汉调桄桄中地区土生土长的一个剧种,以丰富多彩的内容、鲜明浓郁的特色,成为中地方文化的一种独特标识,深刻反映着时代烙印下地域的发展变迁。2006年,汉调桄桄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经济... 详细信息
来源: cnki报纸 评论
手杖上的舞台人生——陕南东路汉调桄桄探幽
收藏 引用
文化月刊 2016年 第11期 41-45+40页
作者: 晏瑜
汉调桄桄的渊源历史汉调桄桄是中国历史文化魅力城市中的地方剧种。汉调桄桄有大戏、小戏之分。大戏为真人演唱,小戏则为杖头木偶戏。其杖头木偶小戏分布在陕西省中市洋县一带城乡。该剧种表演形式为艺人唱念,并操纵杖头木偶(... 详细信息
来源: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汉调桄桄青年演员李雅芝:我的风格有点“飒”
汉调桄桄青年演员李雅芝:我的风格有点“飒”
收藏 引用
中国文化报
作者: 王伟杰
过去一年,李雅芝直播表演近150场,吸引了不少忠实戏迷,其账号发布的短视频获得近30万次点赞。这为汉调桄桄年轻演员唱下去增添了动力。6月10日,陕西省中市南郑区汉调桄桄传承发展中心在其抖音官方账号直播演绎传统剧目《程夫人闹... 详细信息
来源: cnki报纸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