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限定检索结果

文献类型

  • 7 篇 期刊文献

馆藏范围

  • 7 篇 电子文献
  • 0 种 纸本馆藏

日期分布

学科分类号

  • 3 篇 哲学
    • 3 篇 哲学
  • 2 篇 经济学
    • 1 篇 理论经济学
    • 1 篇 应用经济学
  • 2 篇 工学
    • 2 篇 电气工程
  • 1 篇 文学
    • 1 篇 新闻传播学
  • 1 篇 管理学
    • 1 篇 管理科学与工程(可...

主题

  • 7 篇 格特勒
  • 2 篇 美国
  • 2 篇 核电站
  • 1 篇 读者
  • 1 篇 道德德性
  • 1 篇 核设施
  • 1 篇 威廉姆森
  • 1 篇 树林
  • 1 篇 人物
  • 1 篇 3号机组
  • 1 篇 金融危机
  • 1 篇 奥斯特罗姆
  • 1 篇 货币政策
  • 1 篇 裂变
  • 1 篇 《前言》
  • 1 篇 解读
  • 1 篇 还原论
  • 1 篇 心灵
  • 1 篇 金融加速器
  • 1 篇 幸福

机构

  • 1 篇 南京大学
  • 1 篇 华侨大学

作者

  • 1 篇 丁娜 吴鹏飞
  • 1 篇 李剑
  • 1 篇 李拉亚
  • 1 篇 陈水镜
  • 1 篇 皮建才
  • 1 篇 加里布艾勒·格特勒...

语言

  • 7 篇 中文
检索条件"主题词=格特勒"
7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排序:
格特勒:“关于心灵的解释还原、概念分析和可想像性论证”
收藏 引用
哲学动态 2004年 第3期 47-48页
作者: 李剑
分析传统的一个核心假设是,对一个性质或种类(kind)的概念加以分析,是确定基本质的途径。这一传统看来预设了概念分析对于确定具体现象(如热和疼)的本质,就像确定更为抽象的性质(如正义和真理)那样有着实质的帮助。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评论
格特勒:“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中的幸福活动”(Gurtler,G.M.S.J.“mAc-.tivityofHappinessinAristotle’SEthics”,TheReviewofMetaphysics,V01.56,June2003
收藏 引用
哲学动态 2004年 第7期 40-41页
《尼各马可伦理学》卷一,幸福是最高的善与合德性的灵魂活动,卷十,则仅与智慧同一。这是对立的两种。对此有两种不同的解释。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评论
加利与格特勒对当代经济理论变革的贡献
收藏 引用
经济学动态 2015年 第2期 130-144页
作者: 李拉亚 华侨大学经济发展与改革研究院 邮政编码362021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触发了欧美传统主流经济理论的深刻变革,经济理论开始吸收金融理论的思想,宏观审慎政策成为央行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稳定金融系统和经济系统成为央行政策的双重目标。由此,本文对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的两位...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美国“核复兴”之死
收藏 引用
商业周刊(中文版) 2016年 第4期 82-87页
通往阿尔文·W·沃格特勒核电站(Alvin *** Electric Generating Plant)的那条路在佐治亚州的松树林中蜿蜒,经过国际纸业(Intemational Paper)一座巨大的工厂,许多树木在这里走向生命的终点。道路继续延伸,通向充当佐治亚州与南...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评论
金融危机背景下的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解读
收藏 引用
经济学家茶座 2009年 第6期 57-60页
作者: 皮建才 南京大学经济学院
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尘埃落定,埃莉诺·奥斯罗姆(Elinor Ostrom)和奥利弗·威廉姆森(Oliver Williamson)摘得桂冠。“大冷门”奥斯罗姆和“过气热门”威廉姆森能够获得今年的诺奖可以说是让很多人“跌破眼镜”。今年网络上预...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评论
美国核复兴计划导致民意“裂变”
收藏 引用
世界博览 2010年 第23期 58-59页
作者: 陈水镜
在美国亚兰大市以南约40公里处,可以看到两个巨大的深坑,300多万立方米当地有的红色黏土已经从坑里挖走,这里将建设成为沃格特勒核电站的3号机组和4号机组。今天,这些宏大的工程距离该核电站1号和2号机组完工已经过去了30年。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评论
寻访行家
收藏 引用
江苏警官学院学报 2007年 第5期22卷 85-85页
作者: 加里布艾·格特勒[德] 丁娜(译) 吴鹏飞(译)
傅家欣在为该书撰写的《前言》中写道:“多年以来,加里布艾·格特勒每个月都在德国的《日报》上发表关于当代值得关注的人物的写真文章。她向读者介绍的是这样一些人物,他们以殊的方式热衷于某种理念或为某个项目的实现而奋斗,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