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限定检索结果

文献类型

  • 4 篇 期刊文献

馆藏范围

  • 4 篇 电子文献
  • 0 种 纸本馆藏

日期分布

学科分类号

  • 2 篇 法学
    • 1 篇 社会学
    • 1 篇 民族学
  • 1 篇 历史学
    • 1 篇 考古学

主题

  • 4 篇 日用礼书
  • 3 篇 礼仪之邦
  • 3 篇 礼生
  • 2 篇 文化认同
  • 2 篇 文明对话
  • 1 篇 《应酬本》
  • 1 篇 中外礼仪比较
  • 1 篇 抄本
  • 1 篇 乡村礼治

机构

  • 2 篇 武汉大学
  • 1 篇 山东大学
  • 1 篇 清华大学

作者

  • 3 篇 杨华
  • 1 篇 李海云
  • 1 篇 范云飞

语言

  • 4 篇 中文
检索条件"主题词=日用礼书"
4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排序:
日用礼书与乡村
收藏 引用
文化遗产 2024年 第3期 145-151页
作者: 李海云 山东大学儒家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儒学高等研究院 山东济南250100
在鲁北地区东永安村使用百年之久的日用礼书抄本《应酬本》,含括日常仪知识与传统价值观,不仅承载着乡村历史文化传统,也为我们理解乡村社会中的知识传播、价值传承与社会建构提供了重要路径。与《应酬本》相关的文字写与应用实践,...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仪之邦”:概念、历史和机制
收藏 引用
文化研究 2022年 第4期
作者: 杨华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把仪之有无视为自我文化认同的根本标识和华夷之辨的主要依据。宋明以降,中国越来越重视和强化仪,逐步走向一个仪化的国度。其表现和塑造机制有三:第一,“仪之邦”是域外视角观察中国所获得的真切印象,是... 详细信息
来源: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评论
中国何以成为“仪之邦”
收藏 引用
江汉论坛 2020年 第1期 97-104页
作者: 杨华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湖北武汉430072
传统文献和当代汉语的用语习惯中,"仪之邦"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逐渐代替了"义之邦"。其内在原因是,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把仪之有无视为自我文化认同的根本标识和华夷之辨的主要依据。宋明以降,中国越来越重视和强化仪,逐步走向一...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仪之邦”:概念、历史和机制
收藏 引用
国际儒学(中英文) 2021年 第3期1卷 5-18,166页
作者: 杨华 范云飞(整理)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武汉430072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 武汉430072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把仪之有无视为自我文化认同的根本标识和华夷之辨的主要依据。宋明以降,中国越来越重视和强化仪,逐步走向一个仪化的国度。其表现和塑造机制有三:第一,"仪之邦"是域外视角观察中国所获得的真切印象,是中外文...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