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限定检索结果

文献类型

  • 9 篇 期刊文献

馆藏范围

  • 9 篇 电子文献
  • 0 种 纸本馆藏

日期分布

学科分类号

  • 5 篇 文学
    • 3 篇 中国语言文学
    • 1 篇 外国语言文学
    • 1 篇 新闻传播学
  • 3 篇 法学
    • 3 篇 社会学
  • 2 篇 教育学
    • 2 篇 教育学
  • 1 篇 哲学
    • 1 篇 哲学
  • 1 篇 艺术学
    • 1 篇 艺术学理论

主题

  • 9 篇 无意识层
  • 2 篇 艺术家
  • 2 篇 情感世界
  • 2 篇 艺术品
  • 1 篇 流动(力学)
  • 1 篇 交汇点
  • 1 篇 个体体验
  • 1 篇 审美价值
  • 1 篇 心理学
  • 1 篇 生活原型
  • 1 篇 人生选择
  • 1 篇 情感体验
  • 1 篇 电视广告
  • 1 篇 理性选择
  • 1 篇 郭沫若
  • 1 篇 普遍情感
  • 1 篇 学习记忆
  • 1 篇 梅雨
  • 1 篇 弗洛伊德
  • 1 篇 中西文化

机构

  • 1 篇 吉林工商学院
  • 1 篇 深圳大学

作者

  • 1 篇 徐景宏
  • 1 篇 刘慧贞
  • 1 篇 阳洁
  • 1 篇 左岩
  • 1 篇 杨劲
  • 1 篇 闫开振
  • 1 篇 葛启进
  • 1 篇 景海峰
  • 1 篇 关坤英

语言

  • 9 篇 中文
检索条件"主题词=无意识层"
9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排序:
诗意的《绿》,《绿》的诗意
收藏 引用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3年 第2期 104-110页
作者: 关坤英
以往的研究大都认为朱自清的《绿》是一篇纯粹的写景文。近日我反复研读却产生了另一种意见:《绿》是一首诗,这不是从现代的文体分类而言,而是说它表现的是一个诗意的世界。从它的前景、显景来看,它的确写的是梅雨潭周围的自然美,...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试论巴金在中西文化交汇点上的矛盾心态
收藏 引用
文艺研究 1992年 第2期 56-63页
作者: 刘慧贞
历史从传统走向现代,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简单的文化两极走向,而是一个互有扬弃的文化融合过程。其结果是一种新质文化的诞生。 在这新质文化的诞生过程中,作为文化的承接和创造的主体——人,必然要在意识形态领域,乃至历史积淀的无意识...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破解东方的神秘——评《中国古代文化史知识》
收藏 引用
社会科学辑刊 1989年 第4期 158-159页
作者: 阳洁
不管你承认还是否认,现代西方文化和中国本土文化的剧烈撞击使得当代中国人大都有心灵四处漂泊的感觉。这种感觉来自于心灵的深处甚至是无意识层。淡淡的失落感也许是那些走向崭新文化空间的人们无法回避的普遍心态吧。我们走向怎样的...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广告交际的多面研究模型
收藏 引用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1997年 第5期20卷 43-47,52页
作者: 左岩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艺术变形论
收藏 引用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3年 第2期20卷 46-54页
作者: 葛启进
提起艺术变形,自然会联想到表现主义者卡夫卡的《变形记》,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一觉醒来,就变成了一只大甲虫。其实,何止现代派艺术是变了形的,在宽泛的意义上,任何艺术都是变了形的,连现实主义艺术也不例外。变形形式是艺术来自生...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试析容格评论《太乙金华宗旨》的意义
收藏 引用
中国哲学史 1999年 第3期 102-112页
作者: 景海峰 深圳大学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郭沫若情感论
收藏 引用
郭沫若学刊 1994年 第2期 66-71页
作者: 闫开振
郭沫若情感论闫开振郭沫若是富于激情且具有独特个性的作家,其情感的广泛性和持久性在现当代文学史上是首屈一指的。他不仅以灌注于作品中的狂热的诚挚情感感染、鼓舞了几代人,而且以其内在情感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独具审美价值。因此,...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大学语文课人文教育的两个途径
收藏 引用
文学教育(上) 2008年 第9期 21-22页
作者: 徐景宏 吉林工商学院基础部
美不是孤立的,它是具体情感的升华。生命个体体验到艺术品的普遍情感和美感,能激活被压抑到无意识层的心理潜流,从而使卑下的变得高尚,不再表现带有食宿龌龊功利的喜怒哀乐,而是体验着人的属人的情感。好作品都包含了作家的情感——对... 详细信息
来源: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家园的失落
收藏 引用
德语人文研究 1994年 第6期 3-4页
作者: 杨劲
家园的失落杨劲奥地利女作家英格伯格·巴赫曼的这篇散文发表于1952年。它把当代社会在外谋生者的失落心境表现得淋漓尽致。文章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手法,但“我”又若即若离地处于观察者的地位,使语言惊人地冷静,抒情也极克制。“...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