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限定检索结果

文献类型

  • 38 篇 期刊文献
  • 5 篇 学位论文
  • 2 篇 会议

馆藏范围

  • 45 篇 电子文献
  • 0 种 纸本馆藏

日期分布

学科分类号

  • 40 篇 文学
    • 39 篇 中国语言文学
    • 2 篇 外国语言文学
  • 2 篇 法学
    • 2 篇 社会学
  • 1 篇 哲学
    • 1 篇 哲学
  • 1 篇 教育学
    • 1 篇 教育学
  • 1 篇 艺术学
    • 1 篇 戏剧与影视学

主题

  • 45 篇 新诗戏剧化
  • 14 篇 袁可嘉
  • 13 篇 新诗现代化
  • 6 篇 九叶诗派
  • 5 篇 戏剧独白
  • 5 篇 中国新诗
  • 5 篇 卞之琳
  • 5 篇 九叶诗人
  • 4 篇 诗歌
  • 4 篇 “客观对应物”
  • 3 篇 英美新批评
  • 3 篇 徐志摩
  • 3 篇 天安门
  • 3 篇 人力车夫
  • 3 篇 闻一多
  • 3 篇 戏剧场面
  • 3 篇 叙事性
  • 2 篇 中国诗歌传统
  • 2 篇 客观性
  • 2 篇 再现与表现

机构

  • 2 篇 安徽师范大学
  • 2 篇 山西大学
  • 2 篇 湖南师范大学
  • 1 篇 福建师范大学
  • 1 篇 华中科技大学
  • 1 篇 宁波中学
  • 1 篇 广西财经学院
  • 1 篇 首都师范大学
  • 1 篇 江苏师范大学
  • 1 篇 暨南大学
  • 1 篇 《文学港》杂志社
  • 1 篇 广州师范学院
  • 1 篇 贵州师范大学
  • 1 篇 江西师范大学
  • 1 篇 南京大学
  • 1 篇 华中师范大学
  • 1 篇 大连外国语大学
  • 1 篇 宁波大学
  • 1 篇 安徽科技学院
  • 1 篇 聊城大学

作者

  • 4 篇 许霆
  • 2 篇 王毅
  • 2 篇 王德禄
  • 2 篇 余峥
  • 2 篇 黄瑛
  • 2 篇 霍俊明
  • 1 篇 徐婧
  • 1 篇 杨四平
  • 1 篇 林颖慧
  • 1 篇 曾庆静
  • 1 篇 阿川
  • 1 篇 陈茜
  • 1 篇 肖丽华
  • 1 篇 张岩泉
  • 1 篇 郑越予
  • 1 篇 罗振亚
  • 1 篇 曹舒尔
  • 1 篇 朱夏楠
  • 1 篇 叶虹宇
  • 1 篇 姜彩燕

语言

  • 45 篇 中文
检索条件"主题词=新诗戏剧化"
45 条 记 录,以下是11-20 订阅
T·S·艾略特对九叶诗派“新诗戏剧化”的影响
收藏 引用
大众文艺 2008年 第11期 116-117页
作者: 曾庆静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在国难深重的四十年代,中国现代诗歌史上诞生了最后一支现代主义的诗歌流派——九叶诗派,其对艺术的追求和对现实的包容使他们成为中国新诗史上的一朵"奇葩"。他们的成就与西方现代思潮的杰出代表艾略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艾略特的... 详细信息
来源: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浅谈“九叶”诗派“新诗戏剧化”理论
收藏 引用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年 第4期8卷 63-65页
作者: 汪勇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 安徽芜湖241000
“九叶”诗派的“新诗戏剧化”理论是对西方现代主义诗歌艺术的融汇和创新,是中国40年代新诗的一次成功的突破,它与“九叶”诗派的现代诗歌观念密切相关并有着自己独特的内涵。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并非圭臬:“新诗戏剧化”的历史意义与现实反思
并非圭臬:“新诗戏剧化”的历史意义与现实反思
收藏 引用
袁可嘉诗歌创作与诗歌理论研讨会
作者: 霍俊明
"新诗戏剧化"的提出作为中国新诗现代的想像和实践而言其重要性自不待言,但"新诗戏剧化"曾在此后长时期的新诗写作中被搁置、忽视甚至否定,而在上个世纪的90年代得到重新的认可和张扬,甚至成为此后诗歌写作的圭臬。在新一轮的新诗戏... 详细信息
来源: cnki会议 评论
浅谈《新诗戏剧化》和英美新批评的影响
浅谈《新诗戏剧化》和英美新批评的影响
收藏 引用
袁可嘉诗歌创作与诗歌理论研讨会
作者: 周晓秋
从《新诗戏剧化》的生成背景、作者的知识构成入手分析它接受英美新批评影响的可能,再从整体批评观念的转换及诗歌创作的具体技术层面,剖析以艾略特等为代表的英美新批评对它的影响。
来源: cnki会议 评论
论孙毓棠的新诗戏剧化探索
收藏 引用
文学与文 2018年 第3期 92-98页
作者: 薛媛元 大连外国语大学汉学院
在袁可嘉的"新诗戏剧化"理论提出之前,孙毓棠就已在无意中开始了自己的新诗戏剧化探索。同时在话剧和历史学领域多有成就的孙毓棠,从话剧演出中领悟了设置戏剧性处境、构筑情节冲突、利用对白与独白等创作技巧,也从历史研究中移植了远...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汲取金色蜂巢的蜜汁——唐祈在西北联大的求学经历与文学活动
收藏 引用
现代中文学刊 2020年 第5期 69-77页
作者: 姜彩燕 丁永杰 西北大学文学院
以唐祈在西北联大时期的求学经历与文学活动为个案,通过史料钩沉,对唐祈在大学时代所受的文学熏陶,以及他在大学时代的诗歌写作和演剧活动进行系统梳理,透过他在大学阶段就开始探索的"新边塞诗"和"西北十四行诗"的写作,以及丰富的演剧...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中国戏剧独白体新诗的范例──解读闻一多《天安门》和卞之琳《酸梅汤》
收藏 引用
文艺理论研究 1997年 第4期 79-84页
作者: 许霆 常熟高等师专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中国新诗传统与朦胧诗的起源
收藏 引用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7年 第5期 222-234页
作者: 张志国 暨南大学中文系 在读博士510632
揭示"朦胧诗生成"与中国新诗传统"同中有异"的承续关系,是解读"朦胧诗发生"问题的重要诗学理路之一。朦胧诗人历经"革命式求索——命运式感伤——自我分裂式质疑、嘲弄、反叛或者逃逸——人道主义批判"四个生命体验流程,呈现出朦胧诗人...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九叶诗派:中国新诗历史综合的界标(下篇)
收藏 引用
贵州社会科学 1996年 第2期 67-70页
作者: 王德禄 山西大学师范学院中文系
中国现代新诗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进行历史综合的过程.综合,这是构建中国新诗的唯一途径.之所以如此,乃是因为中国新诗从其诞生之时起就面对和承受了众多的新东西和旧遗产,处于各种力量的碰撞冲击之中:西方文与民族文、现代意识与传...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袁可嘉:中国新诗审美规范的探索者
收藏 引用
江汉论坛 2003年 第9期 100-102页
作者: 樊宝英 聊城大学中文系 副教授聊城252000
本文立足于现代性的视野,探讨了袁可嘉有关新诗现代的理论主张及其价值。面对40年代中国新诗的“感伤”困境,袁可嘉从新诗创作的实际出发,提出了“现实、象征、玄学的综合传统”和“新诗戏剧化”的拯救方案,这无疑对当时的诗坛具有纠...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