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限定检索结果

文献类型

  • 7 篇 期刊文献
  • 1 篇 学位论文

馆藏范围

  • 8 篇 电子文献
  • 0 种 纸本馆藏

日期分布

学科分类号

  • 6 篇 艺术学
    • 4 篇 艺术学理论
    • 2 篇 美术学
  • 1 篇 哲学
    • 1 篇 哲学
  • 1 篇 历史学
    • 1 篇 中国史

主题

  • 8 篇 新前卫
  • 4 篇 历史前卫
  • 2 篇 文化工业
  • 2 篇 本雅明·布赫洛
  • 1 篇 单色画
  • 1 篇 使用价值
  • 1 篇 范式
  • 1 篇 重复
  • 1 篇 格哈德·里希特
  • 1 篇 后网络
  • 1 篇 水墨
  • 1 篇 超前卫
  • 1 篇 原创性
  • 1 篇 理论倾向
  • 1 篇 前卫
  • 1 篇 魏玛大会
  • 1 篇 数字资本主义
  • 1 篇 绘画与摄影
  • 1 篇 物性
  • 1 篇 现代性

机构

  • 1 篇 中央美术学院
  • 1 篇 四川美术学院
  • 1 篇 中国人民大学
  • 1 篇 中国美术学院
  • 1 篇 浙江大学
  • 1 篇 复旦大学

作者

  • 2 篇 王志亮
  • 1 篇 贾博昊
  • 1 篇 吴毅强
  • 1 篇 鲁明军
  • 1 篇 梅兰妮·梅尔莫
  • 1 篇 盛夏
  • 1 篇 季方
  • 1 篇 吴晶莹
  • 1 篇 杨彪
  • 1 篇 胡瑜

语言

  • 8 篇 中文
检索条件"主题词=新前卫"
8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排序:
重释的策略“前卫”作为概念史对象的考察
收藏 引用
美术研究 2024年 第2期 83-88,97,98页
作者: 吴晶莹 贾博昊 中央美术学院科研处 100102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 100102
作为艺术批评的关键术语,“前卫”概念是驳杂而多义的。本文试图在爬梳19世纪以来西方前卫概念的缘起、发展和裂变的基础上,廓清西方早期前卫理论的理论模型,同时剖析“历史前卫”“超前卫”“新前卫”等西方重释前卫核心理论的深层策...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新前卫是一种范式重复吗?——论本雅明·布赫洛对新前卫艺术的辩护
收藏 引用
美术研究 2018年 第3期 84-88,97,98页
作者: 吴毅强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 2011级博士生310012
历史上关于前卫艺术之争,源于德国美学家比格尔为历史前卫艺术和新前卫艺术所做的区分。比格尔认为历史前卫艺术有效批判了艺术体制,打破了审美自律,重把艺术拉回到社会生活实践领域,具有范式上的开创性意义。而二战之后兴起的新前卫...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作为反体制的新前卫--本雅明·布赫洛的方法与新前卫个案研究
收藏 引用
美术研究 2012年 第4期 31-32,41-46页
作者: 王志亮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2010级 100872
本雅明.布赫洛(Benjam in Buchloh,1941-),美国当代著名批评家,出生于德国,《十月》杂志编辑,哈佛大学梅隆现代艺术教授。面对自律的现代艺术无力对抗霸道的文化工业的困境,布赫洛自1970年代开始从两方面展开了新前卫叙事。一方面,他不...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绘画与摄影:从历史前卫新前卫—本雅明·布赫洛批评中的格哈德·里希特
绘画与摄影:从历史前卫到新前卫—本雅明·布赫洛批评中的格哈德...
收藏 引用
作者: 季方 中国美术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本雅明·布赫洛(Benjamin H.D. Buchloh)的新前卫艺术批评理论,继承并发展了彼得·比格尔(Peter Burger)的前卫艺术理论,接受了比格尔对20世纪前卫艺术的划分,即“历史前卫”和“新前卫”的艺术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回应了比格尔对新前卫... 详细信息
来源: 同方学位论文库 同方学位论文库 评论
新前卫研究与西方马克思主义——谈《新前卫与文化工业》的理论倾向
收藏 引用
当代美术家 2016年 第1期 22-25页
作者: 王志亮
本雅明·布赫洛所著的《新前卫与文化工业——1955到1975年间的欧美艺术评论集》一书是一本新前卫艺术史的研究性文集,也是西方20世纪末研究新前卫艺术史的最重要文本之一。笔者通过对此书的研究,分析布赫洛的理论来源与倾向,进一步剖...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技术、媒介与人——重探前卫艺术的承续与歧变
收藏 引用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2023年 第6期 95-102页
作者: 鲁明军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上海200433
如果说20世纪初历史前卫艺术家的技术媒介实践普遍以“人的抽象化”为主题,那么“二战”后,新前卫艺术家则意图将人从技术媒介的操控中解放出来。进入90年代,随着互联网的兴起,“非物”“非人”成了数字艺术和(后)网络艺术的主题。不同...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水墨与新前卫
收藏 引用
艺术界 2016年 第5期 98-103页
作者: 梅兰妮·梅尔莫 胡瑜 盛夏
“达达一点都不现代,它在性质上更像回到一种近乎佛教般的默然状态”——特里斯坦·查拉1922年于德国魏玛大会Dada is not at all modern;it is rather a return to a auasi-Buddhist religion of indifference.-Tristam Tzara Conferen...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中国前卫艺术的“弱”生存策略
收藏 引用
艺术探索 2014年 第2期28卷 62-64页
作者: 杨彪 四川美术学院美术学系 重庆401331
中国前卫艺术一直以一种"弱"姿态生存。这种"弱"策略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去政治的世俗化表达,发挥前卫艺术对体制的批判作用;二是个人化的专业表达,强调观者的介入,模糊艺术与生活的界限;三是去专业化与空间介入,努力拓宽前卫艺术...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