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限定检索结果

文献类型

  • 5 篇 期刊文献

馆藏范围

  • 5 篇 电子文献
  • 0 种 纸本馆藏

日期分布

学科分类号

  • 3 篇 文学
    • 3 篇 中国语言文学

主题

  • 5 篇 文体混合
  • 4 篇 杂文的自觉
  • 2 篇 形式的破裂
  • 2 篇 主体的滑稽
  • 2 篇 “路上杂文”
  • 2 篇 自然美
  • 2 篇 “鲁迅文学的第二次...
  • 1 篇 信仰-将来救赎型
  • 1 篇 natural beauty
  • 1 篇 修辞-宗教纪念型
  • 1 篇 历史-思想文化型
  • 1 篇 “艺术的终结” ro...
  • 1 篇 mixed styles
  • 1 篇 “艺术的终结”
  • 1 篇 the second birth...
  • 1 篇 僧人塔铭
  • 1 篇 the end of art
  • 1 篇 the becoming con...

机构

  • 2 篇 纽约大学
  • 1 篇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作者

  • 4 篇 张旭东
  • 1 篇 李熙

语言

  • 5 篇 中文
检索条件"主题词=文体混合"
5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形式的破裂——《伤逝》的“文体混合”与鲁迅的“杂文自觉”
收藏 引用
文学评论 2023年 第4期 53-62页
作者: 张旭东 纽约大学东亚系、比较文学系
《伤逝》做于以“杂文的自觉”为标志的鲁迅文学风格的转折期,其叙事结构的文体混合特征,为杂文观念和手法对小说形式的征用提供了清晰有力的说明。就贯穿整部作品的杂文思维与杂文写作原则之坚定和强硬而言,“故事”或“虚构”在此是...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宋辽金僧人塔铭的文体新变:修辞、历史和救赎
收藏 引用
中华文化论坛 2021年 第4期 93-106,157页
作者: 李熙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与艺术研究所 四川成都610072
宋代塔铭和辽金塔铭因各自渊源、宗教语境和文体意识而有所不同。初唐塔铭以骈体为主,开元之后散句和整饬句式增多,古文运动中出现的散体塔铭未取代骈体延续、骈散杂糅的局面;整体上唐五代塔铭常以庄重典雅的修辞语言进行宗教纪念,儒家...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在路上:漂泊、书信体写作与“杂文自觉”的风格扩张
收藏 引用
学术月刊 2022年 第6期54卷 138-155页
作者: 张旭东 纽约大学比较文学系、东亚学系
在以《华盖集·题记》为标志的“杂文的自觉”之后,《华盖集续编》在文体、样式及美学方面呈现出更加繁复的多样性和试验性。与之相关的则是鲁迅1926年8月离开北京后,在上海-厦门-广州间的短暂的“漂泊”状态,这种状态指向一种重要的文...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形式的破裂
收藏 引用
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 2023年 第10期
作者: 张旭东
《伤逝》做于以“杂文的自觉”为标志的鲁迅文学风格的转折期,其叙事结构的文体混合特征,为杂文观念和手法对小说形式的征用提供了清晰有力的说明。就贯穿整部作品的杂文思维与杂文写作原则之坚定和强硬而言,“故事”或“虚构”在此... 详细信息
来源: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评论
在路上:漂泊、书信体写作与“杂文自觉”的风格扩张
收藏 引用
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 2022年 第10期
作者: 张旭东
在以《华盖集·题记》为标志的“杂文的自觉”之后,《华盖集续编》在文体、样式及美学方面呈现出更加繁复的多样性和试验性。与之相关的则是鲁迅1926年8月离开北京后,在上海—厦门—广州间的短暂的“漂泊”状态,这种状态指向一种重... 详细信息
来源: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