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限定检索结果

文献类型

  • 4 篇 期刊文献
  • 2 篇 学位论文

馆藏范围

  • 6 篇 电子文献
  • 0 种 纸本馆藏

日期分布

学科分类号

  • 3 篇 文学
    • 1 篇 中国语言文学
    • 1 篇 外国语言文学
    • 1 篇 新闻传播学
  • 2 篇 历史学
    • 2 篇 世界史
  • 1 篇 法学
    • 1 篇 政治学

主题

  • 6 篇 敌人形象
  • 2 篇 苏维埃爱国主义
  • 2 篇 信息心理战
  • 1 篇 《力士参孙》
  • 1 篇 世界主义
  • 1 篇 图像宣传
  • 1 篇 宣传
  • 1 篇 小丑形象
  • 1 篇 苏联
  • 1 篇 《格萨尔》
  • 1 篇 冷战
  • 1 篇 协约国
  • 1 篇 拿破仑形象
  • 1 篇 反美
  • 1 篇 一战
  • 1 篇 政治动员
  • 1 篇 伟人形象
  • 1 篇 超人形象
  • 1 篇 19世纪俄罗斯文学

机构

  • 2 篇 北京师范大学
  • 1 篇 西藏大学
  • 1 篇 上海大学
  • 1 篇 中国传媒大学
  • 1 篇 湘潭大学

作者

  • 2 篇 张建华
  • 1 篇 崔祖祯
  • 1 篇 周姝
  • 1 篇 郭源
  • 1 篇 李颖

语言

  • 6 篇 中文
检索条件"主题词=敌人形象"
6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排序:
冷战背景下苏联对外政治中的“敌人形象
收藏 引用
史学月刊 2010年 第7期 66-76页
作者: 张建华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在苏美冷战和东西方对抗时期,双方都实施了极具目的性的政治宣传,体现了双方极强的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敌人形象"是苏美双方进行"文化冷战"、"文化外交"和"信息心理战"的重要手段。苏联共产党和政府运用"敌人形象"的特殊影响,以全国...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政治动员背景下苏联国内政治中的“敌人形象
收藏 引用
史学月刊 2011年 第4期 83-93页
作者: 张建华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教授。北京历史学博士100875
冷战时期,苏联共产党和政府运用了"敌人形象"的特殊影响,借以整合和唤起苏联公民的"苏维埃爱国主义"意识,对抗美国和西方的文化和政治压力,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苏联国内政治中的"敌人形象"主要是反"世界主义"运动和意识形...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苏联对内宣传中的美国“敌人形象”(1946-1953)
苏联对内宣传中的美国“敌人形象”(1946-1953)
收藏 引用
作者: 崔祖祯 湘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二战后美苏之间的对抗带来了苏联境内一场激烈的反美宣传,苏联当局利用各类媒介塑造与宣传美国“敌人形象”。本文试图以二战后美苏关系为背景,探讨苏联政府在1946年至1953年间对内反美宣传中美国“敌人形象”的塑造、“敌人形象”塑造... 详细信息
来源: 同方学位论文库 同方学位论文库 评论
“一战”协约国宣传中的敌人形象探析
收藏 引用
新闻春秋 2020年 第2期 83-90页
作者: 李颖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 北京100024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下简称"一战")爆发后,同盟国和协约国迅速结盟。德国军队以"容克"军国主义传统闻名,"一战"开始前的数十年中,由德意志帝国宰相俾斯麦开启的对周边国家的征战和吞并使协约国望而生畏。德国军人的视觉形象在"一战"协约...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格萨尔》与《力士参孙》中典型敌人形象比较研究
收藏 引用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 第4期37卷 1-2页
作者: 周姝 西藏大学旅游与外语学院 西藏拉萨850000
《格萨尔》和《力士参孙》是中西方文学的典型代表,其中同时出现了"亲人—敌人"式的典型敌人人物形象。本文结合具体文本,比较人物形象产生的原因、人物形象的行为、结局产生原因等,并得出: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并非会因为中西文化差异...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的拿破仑形象研究
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的拿破仑形象研究
收藏 引用
作者: 郭源 上海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术界关于拿破仑的研究成果汗牛充栋,但学者们很少从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中去研究拿破仑形象。本文以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为研究对象,用形象学的方法,从作品本身出发,将作家笔下的拿破仑形象归为四类:民族敌人形象、欧洲伟人形象、滑稽小丑... 详细信息
来源: 同方学位论文库 同方学位论文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