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限定检索结果

文献类型

  • 11 篇 期刊文献

馆藏范围

  • 11 篇 电子文献
  • 0 种 纸本馆藏

日期分布

学科分类号

  • 4 篇 教育学
    • 2 篇 教育学
    • 2 篇 心理学(可授教育学...
  • 3 篇 文学
    • 2 篇 中国语言文学
    • 2 篇 外国语言文学
    • 1 篇 新闻传播学
  • 3 篇 艺术学
    • 2 篇 美术学
    • 1 篇 艺术学理论
    • 1 篇 戏剧与影视学
    • 1 篇 设计学(可授艺术学...
  • 2 篇 哲学
    • 2 篇 哲学
  • 2 篇 历史学
    • 1 篇 中国史
    • 1 篇 世界史
  • 1 篇 法学
    • 1 篇 社会学
  • 1 篇 理学
    • 1 篇 生物学

主题

  • 11 篇 必死性
  • 1 篇 诗神
  • 1 篇 活动世界
  • 1 篇 死亡心理
  • 1 篇 艺术成就
  • 1 篇 感受
  • 1 篇 爱比克泰德
  • 1 篇 油画风景
  • 1 篇 故土
  • 1 篇 质素
  • 1 篇 马文
  • 1 篇 桑塔格
  • 1 篇 马尔萨斯人口论
  • 1 篇 上帝
  • 1 篇 中国神话
  • 1 篇 绘画传统
  • 1 篇 归家
  • 1 篇 随笔集
  • 1 篇 心理健康教育
  • 1 篇 木朵

机构

  • 2 篇 云南师范大学
  • 1 篇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
  • 1 篇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
  • 1 篇 美国西北大学
  • 1 篇 大连外国语学院
  • 1 篇 林肯大教堂

作者

  • 1 篇 李函颖
  • 1 篇 张宗希
  • 1 篇 木朵
  • 1 篇 马文婷
  • 1 篇 黄辉辉
  • 1 篇 尹可丽
  • 1 篇 george herbert
  • 1 篇 倪昆
  • 1 篇 a.n.怀特海
  • 1 篇 戴维·里夫
  • 1 篇 叶舒宪
  • 1 篇 李有观
  • 1 篇 霍桂桓
  • 1 篇 萨姆尔·韦伯
  • 1 篇 向京

语言

  • 11 篇 中文
检索条件"主题词=必死性"
11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排序:
积极死亡心理——思考“死亡”就是思考“活着”
收藏 引用
科学生活 2024年 第1期 40-41页
作者: 李函颖 云南师范大学
人们通常不会相信那些无法想象和描述的事情,但却对“我们终将死亡”这件事情深信不疑。每当人们谈及死亡时,感受总是惧怕的、逃避的,恐惧管理理论认为这是人类必死性和生存意志的冲突所导致,但也有部分的人对死亡的感受是豁达的、积极的。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从冥界到故土:还要多久?——批判理论的旅行与艰辛
收藏 引用
文艺理论研究 2020年 第3期40卷 181-190页
作者: 萨姆尔·韦伯 美国西北大学
阿多诺与霍克海默二战期间在美国写出了《启蒙辩证法》一书,他们在该书中将《奥德赛》中的尤利西斯视为西方人的典型。两位作者的关注点是,当尤利西斯的复仇不仅针对那些求婚者,还包括与他们合作的妇女,因而他们提出这个问题:西方传统...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论不朽
收藏 引用
社会科学论坛 2010年 第17期 4-18页
作者: A.N.怀特海[英] 霍桂桓(译) 不详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哲学与文化研究室”
不朽问题既是现实人生的终极关注点,也是西方哲学、宗教、神学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立足于过程哲学的基本立场和研究视角,通过指出不朽与必死性的相互关系,强调宇宙本身就是由分别体现这两者的、以多样性和积极创造为特征的"活动世界"...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向京×东方艺术大家:作为雕塑的身体和作为身体的雕塑
收藏 引用
东方艺术 2015年 第3期 45-49页
作者: 向京 张宗希
身体是介质还是本质?我倾向于前者。身体常常登场但不见得在场,身体作为生命存在的介质,带有许多与生俱来的属性,比如必死性(漫长缓慢地从新生到腐朽,以及不可避免的死亡后被弃用)、脆弱性(不是美国大片里的英雄之躯,身体会受伤、生病...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用一只想像的眼睛盯着后代
收藏 引用
风光 2009年 第2期 98-99页
作者: 戴维·里夫
母亲逝世一年多了,每逢想起她,我常常会想起奥登悼念叶芝的伟大诗篇中那个令人惊诧的句子——那几个字既概括了艺术成就有时可以带来的小小不朽,同时又如此异乎寻常地暗示消亡。奥登写道,叶芝死了之后,就立即"变成他自己的仰慕者"。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评论
马文婷访谈 在问题和形式之间
收藏 引用
美术文献 2013年 第1期 52-55页
作者: 倪昆 马文婷
倪昆(以下简称"倪"):你的作品把中国绘画传统的写意精神和油画风景结合起来,在绘画语言上比较特别,同时还有一种很强烈的感伤情绪,无论是从色彩、技术还是内容上,这种情绪表达源自哪里?你在选择题材的时候又有哪些考虑?马文婷(以下简称"...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关于死亡的文化探索
收藏 引用
世界文化 2017年 第5期 61-63页
作者: 李有观
我们都知道,人终究会死亡的。这可能是负担,也可能是祝福。在每位父母的内心深处,有一个紧紧盘绕的噩梦:他的小孩儿会死亡。这个噩梦,可能会在合理的时间出现,例如当小孩儿跑到街上;它也可能在安静的时刻偷偷袭来。这种恐惧,是父母保护... 详细信息
来源: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美德
收藏 引用
英语知识 2005年 第3期 12-13页
作者: 黄辉辉 George Herbert 大连外国语学院 林肯大教堂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神话的超前智慧
收藏 引用
民间文化论坛 2005年 第2期 4-7,14页
作者: 叶舒宪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 研究员博导北京100732
中国现代神话学虽然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涌现出大量的研究成果,但是,中国神话研究者对于神话的基本见解仍非常片面。仍主要局限于从文学的、史学的角度理解神话,或者把神话当成人类童年的天真想象,或者当成上古历史的残存记忆,从而完全忽...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木朵的诗
收藏 引用
创作评谭 2014年 第6期 10-11页
作者: 木朵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