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限定检索结果

文献类型

  • 12 篇 期刊文献

馆藏范围

  • 12 篇 电子文献
  • 0 种 纸本馆藏

日期分布

学科分类号

  • 8 篇 文学
    • 6 篇 中国语言文学
    • 1 篇 新闻传播学
  • 2 篇 教育学
    • 2 篇 教育学
  • 1 篇 经济学
    • 1 篇 理论经济学
  • 1 篇 理学
  • 1 篇 工学

主题

  • 12 篇 徐秋斋
  • 9 篇 《黄河东流去》
  • 5 篇 李准
  • 3 篇 小说
  • 2 篇 黄河东流去
  • 2 篇 人物塑造
  • 2 篇 人物性格
  • 1 篇 民族化特色
  • 1 篇 艺术观
  • 1 篇 李双双
  • 1 篇 早期作品
  • 1 篇 赤杨
  • 1 篇 孙少平
  • 1 篇 读者
  • 1 篇 现实主义
  • 1 篇 八十年代
  • 1 篇 典型人物
  • 1 篇 大众文学
  • 1 篇 独特个性
  • 1 篇 性格

机构

  • 1 篇 宜宾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

  • 2 篇 孙荪 余非
  • 1 篇 李兰
  • 1 篇 黄济华
  • 1 篇 胡良桂
  • 1 篇 阳璐西
  • 1 篇 孙荪
  • 1 篇 刘锡诚
  • 1 篇 田珂
  • 1 篇 梅惠兰
  • 1 篇 王开阳
  • 1 篇 陈浩文
  • 1 篇 朱兵
  • 1 篇 杜敏

语言

  • 12 篇 中文
检索条件"主题词=徐秋斋"
12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排序:
徐秋斋——兼谈塑造具有独特个性的典型人物的几个问题
收藏 引用
中州学刊 1982年 第5期 60-65+71页
作者: 孙荪 ,余非
人们总是容易被某种成见遮蔽住自己的眼睛,失去对发展变化中事物的兴趣和新鲜感;人们又总是容易注意到绚丽多采的事物,而对那些内涵丰富而外表朴拙的东西不易及时地发现它的价值。由于影片《大河奔流》受到的冷落,致使长篇小说《黄河东... 详细信息
来源: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多重性格的深度把握——新时期长篇小说的典型观
收藏 引用
创作与评论 1993年 第4期 14-17页
作者: 胡良桂
如果说新中国五、六十年代长篇小说人物塑造的主要特征,表现在典型性格的先进性与觉悟型上,那么,新时期七、八十年代长篇小说人物创造的典型性,则突出地表现在个性化与多重性上;如果说朱老忠、梁生宝、梁三老汉、江姐、许云峰、杨子荣...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黄河东流去》的民族化特色
收藏 引用
文学评论 1980年 第5期 93-101页
作者: 朱兵
在我国无产阶级文学发展史上,有优良的民族化、大众化传统。建国以来,赵树理和老舍同志以他们十分鲜明的民族化、大众化文学创作,赢得了“人民作家”的光荣称号;梁斌同志以他史诗性鸿篇巨制《红旗谱》的强烈的民族化特色,在广大读者中... 详细信息
来源: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情系新人——李準40年创作的一条轨迹
收藏 引用
中州大学学报 1992年 第1期9卷 19-26页
作者: 孙荪
一位法国批评家说过,在所有的艺术家身上,人们都可以观察到一种永不满足的“复合”声。一个谐振的主题,一旦将其唤醒,这个“复合”声便产生出一种独特的音乐。正是由于这一独特的音乐,人们才热爱这个作者。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论《黄河东流去》
收藏 引用
北京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2年 第3期 20-27页
作者: 刘锡诚
《黄河东流去》(上)是李准同志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初版于一九七九年。在此书之前,李准虽然写过许多短篇小说和电影剧本,而且有不少篇什在读者和观众中享有盛誉,但他却不曾写过长篇。如果借用高尔基的短篇小说是手枪、长篇小说是大炮的比... 详细信息
来源: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发人深省的艺术图卷——读李准长篇新作《黄河东流去》
收藏 引用
阴山学刊 1982年 第1期 28-34,39页
作者: 李兰 田珂 杜敏
九曲黄河,浩荡东流。从三千年前产生于中游两岸的《硕鼠》《伐檀》,到今天响彻云霄的“黄河清”的民歌,组成了一部中华民族的宏伟的摇蓝乐章。这乐章里的成千上万首的民歌,一一记载我们民族的倔强的生命力,承受着各种苦难的忍耐度,闪光...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黄河流域的大幅风俗画卷——论《黄河东流去》的一个特色,兼谈风俗画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
收藏 引用
中州学刊 1983年 第5期 71-77+82页
作者: 孙荪 ,余非
李准的长篇小说《黄河东流去》的开篇写了一节鬼门试舟。 随着小说的叙述,读者约略知道这黄河是“铜头、铁尾、豆腐腰”,仅只是中下游一带,就有三十六处暗礁、七十二道险滩,其中有奔腾咆哮的大石坡,浊浪旋转的油馍锅,幽深狭窄的葫芦谷... 详细信息
来源: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创作反思之后——《黄河东流去》与李准十七年时期小说创作比较
收藏 引用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8年 第1期 62-66页
作者: 王开阳
李准是我国当代描写农村生活、刻画农民形象的能手。他从1953年在《河南日报》发表第一个短篇《不能走那条路》以来,除了被“四人帮”剥夺写作权利的那几年之外,从未停止过对我国农村图景的勾画和农民命运的描写。在十七年时期,他写下... 详细信息
来源: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黄河东流去》主题和人物略谈
收藏 引用
语文教学与研究 1986年 第6期 25-26页
作者: 黄济华
李准的长篇小说《黄河东流去》上下两集在一九七九年和一九八四年分别发表出版以后,就受到读者的欢迎和评论界的重视,现又荣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这是作者在亲历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之后,经过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入思考,经过对... 详细信息
来源: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简论《黄河东流去》的形象塑造和幽默风格
收藏 引用
河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1年 第6期 110-113页
作者: 梅惠兰
李准是我国当代文坛上一位有影响的作家,早在五十年代,他反映农村生活的短篇小说就深为读者喜爱,获得了较高的声誉。经历了十年内乱之后,他的第一部长篇《黄河东流去》(上)的出版,又使人耳目一新,受到了文艺界的广泛好评。
来源: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