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限定检索结果

文献类型

  • 8 篇 期刊文献
  • 2 篇 会议

馆藏范围

  • 10 篇 电子文献
  • 0 种 纸本馆藏

日期分布

学科分类号

  • 10 篇 农学
    • 10 篇 作物学
    • 1 篇 农业资源与环境

主题

  • 10 篇 小麦/玉米/大豆
  • 7 篇 套作
  • 3 篇 氮素转移
  • 2 篇 营养竞争
  • 2 篇 农田生态系统
  • 2 篇 小麦/玉米/甘薯
  • 2 篇 耕作模式
  • 2 篇 旱三熟种植模式
  • 2 篇 氮素吸收
  • 2 篇 碳平衡
  • 1 篇 15n富积标记法
  • 1 篇 15n稀释法
  • 1 篇 土壤肥力
  • 1 篇 土壤氮素
  • 1 篇 双佳值法
  • 1 篇 氮肥残效
  • 1 篇 15n稀释标记法
  • 1 篇 氮素利用
  • 1 篇 经济效益
  • 1 篇 氮素吸收利用

机构

  • 8 篇 四川农业大学
  • 2 篇 西南大学

作者

  • 8 篇 雍太文
  • 8 篇 杨文钰
  • 5 篇 向达兵
  • 4 篇 王小春
  • 4 篇 樊高琼
  • 3 篇 刘卫国
  • 3 篇 万燕
  • 2 篇 陈小容
  • 2 篇 张赛
  • 2 篇 王龙昌
  • 2 篇 任万军
  • 1 篇 武晓玲
  • 1 篇 刘鑫
  • 1 篇 宋春
  • 1 篇 杨峰
  • 1 篇 张静
  • 1 篇 张亚飞

语言

  • 10 篇 中文
检索条件"主题词=小麦/玉米/大豆"
10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排序:
小麦/玉米/大豆小麦/玉米/甘薯套作对土壤氮素含量及氮素转移的影响
收藏 引用
作物学报 2012年 第1期38卷 148-158页
作者: 雍太文 杨文钰 向达兵 万燕 刘卫国 王小春 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 四川温江611130
为探讨小麦/玉米/大豆套作对氮素营养的种间促进机制,采用叶片15N富积标记法研究了小麦/玉米/大豆(A1)和小麦/玉米/甘薯(A2)2种套作系统中不同施氮水平下的土壤培肥效果和氮素转移规律。结果表明,施氮可以提高小麦玉米的土壤总氮含量...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小麦/玉米/大豆小麦/玉米/甘薯套作的氮素吸收利用及氮肥残效研究
收藏 引用
草业学报 2011年 第6期20卷 34-44页
作者: 雍太文 向达兵 张静 万燕 刘卫国 杨文钰 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 四川温江611130
采用15 N土壤稀释标记法研究了"小麦/玉米/大豆"和"小麦/玉米/甘薯"(以下简称"麦/玉/豆"和"麦/玉/薯")在不同根系分隔方式下的氮素吸收利用及氮肥残效。结果表明,不分隔与完全分隔相比,2种体系的小麦植株15 N当季吸收量和回收率提高,土...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小麦/玉米/大豆套作的产量、氮营养表现及其种间竞争力的评定
收藏 引用
草业学报 2012年 第1期21卷 50-58页
作者: 雍太文 杨文钰 向达兵 陈小容 万燕 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农业部西南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重点实验室 四川温江611130
采用多年大田试验研究了小麦-大豆(A1)、小麦-甘薯(A2)、玉米(A3)、小麦/玉米/大豆(A4,麦/玉/豆)和小麦/玉米/甘薯(A5,麦/玉/薯)5种种植模式的生物积累和氮素吸收特性,以探讨麦/玉/豆套作体系的种间竞争力变化规律。试验通过土地当量比(...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小麦/玉米/大豆”套作体系中不同作物间的相互作用及氮素的转移、吸收
收藏 引用
核农学报 2009年 第2期23卷 320-326,289页
作者: 雍太文 杨文钰 任万军 樊高琼 向达兵 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 四川雅安625014
在根系分隔盆栽条件下,采用15N土壤稀释标记方法,研究了"小麦/玉米/大豆"三熟套作体系不同作物间的相互作用及氮素的转移、吸收利用特性。结果表明,"小麦/玉米/大豆"套作体系促进小麦对肥料氮和土壤氮的吸收,不分隔处理的生物产量、15N...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不同耕作模式下“小麦/玉米/大豆”旱三熟农田碳平衡特征研究
不同耕作模式下“小麦/玉米/大豆”旱三熟农田碳平衡特征研究
收藏 引用
中国农学会耕作制度分会2016年学术年会
作者: 张赛 王龙昌 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方山地农业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研究目的】从作物固碳、土壤排碳以及土壤碳储量角度分析了3种农作物和不同耕作措施对农田碳收支的影响,综合评价以垄作和秸秆覆盖为主的保护性耕作措施下西南紫色土丘陵区"旱三熟"农田系统的碳固定、碳排放与净碳汇。【方法】通过大... 详细信息
来源: cnki会议 评论
不同耕作模式下“小麦/玉米/大豆”旱三熟农田碳平衡特征研究
不同耕作模式下“小麦/玉米/大豆”旱三熟农田碳平衡特征研究
收藏 引用
中国作物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
作者: 张赛 王龙昌 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方山地农业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通过2个生产年度大田试验的实测资料,结合农田生态系统碳源/汇模型,对传统耕作(T)、垄作(R)、传统耕作+秸秆覆盖(TS)、垄作+秸秆覆盖(RS)、传统耕作+秸秆覆盖+秸秆速腐剂(TSD)、垄作+秸秆覆盖+秸秆速腐剂(RSD)6个处理下西南紫色土丘陵区... 详细信息
来源: cnki会议 评论
两种三熟套作体系中的氮素转移及吸收利用
收藏 引用
中国农业科学 2009年 第9期42卷 3170-3178页
作者: 雍太文 杨文钰 任万军 樊高琼 向达兵 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
【目的】探讨"小麦/玉米/大豆"(以下简称麦/玉/豆)和"小麦/玉米/甘薯"(以下简称麦/玉/薯)两种三熟套作体系的氮素种间竞争促进作用和高效吸收利用特性。【方法】采用根系分隔盆栽试验和15N土壤稀释标记法,研究两种三熟套作体系的氮素转... 详细信息
来源: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两种三熟套作体系中的氮素吸收利用及种间相互作用
收藏 引用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09年 第2期27卷 167-172页
作者: 雍太文 杨文钰 王小春 樊高琼 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 四川雅安625014
通过根系分隔盆栽试验,研究小麦/玉米/大豆小麦/玉米/甘薯两种三熟套作体系的氮素吸收利用及种间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小麦表现为套作优势,两种体系下不分隔的生物产量与吸氮量均高于完全分隔。玉米在"麦/玉/薯"中表现出竞争劣势(Awc>0...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麦/玉/豆”套作种植模式氮肥周年平衡施用初步研究
收藏 引用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09年 第3期 31-35页
作者: 雍太文 杨文钰 樊高琼 王小春 张亚飞 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 四川雅安625014
运用双佳值法对小麦/玉米/大豆套作种植模式氮肥周年施用量及作物间分配比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种植模式在中产田的周年氮肥最佳施用总量为342.8 kg/hm2,小麦玉米大豆适宜分配比例为33.76∶35.71∶30.54,各作物最佳施氮量为小麦...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西南地区不同套种模式对土壤肥力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收藏 引用
中国农学通报 2017年 第15期33卷 104-109页
作者: 刘鑫 陈小容 雍太文 宋春 刘卫国 王小春 杨峰 武晓玲 杨文钰 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农业部西南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重点实验室 成都611130
为探讨不同作物组合的种植模式对土壤肥力及经济效益的影响,寻找作物搭配合理、低投入高产出的套作模式。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研究比较了4种套作模式(小麦/玉米/大豆小麦/玉米/甘薯、小麦/高粱/大豆、马铃薯/玉米/大豆)的土壤肥...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