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限定检索结果

文献类型

  • 5 篇 期刊文献
  • 1 篇 学位论文

馆藏范围

  • 6 篇 电子文献
  • 0 种 纸本馆藏

日期分布

学科分类号

  • 2 篇 哲学
    • 2 篇 哲学
  • 2 篇 法学
    • 1 篇 法学
    • 1 篇 政治学
    • 1 篇 马克思主义理论
    • 1 篇 公安学
  • 2 篇 文学
    • 2 篇 中国语言文学

主题

  • 6 篇 多重现代性
  • 1 篇 都市
  • 1 篇 王德威
  • 1 篇 假想叙事
  • 1 篇 世界社会
  • 1 篇 新法律与发展
  • 1 篇 现代化的多样性
  • 1 篇 多元文化主义
  • 1 篇 多极世界
  • 1 篇 互赖
  • 1 篇 感时忧国
  • 1 篇 现代性理论
  • 1 篇 国际经济新秩序
  • 1 篇 左翼
  • 1 篇 公共领域
  • 1 篇 政治正义
  • 1 篇 中国式现代化
  • 1 篇 世俗理性
  • 1 篇 穆时英
  • 1 篇 文化间商谈

机构

  • 1 篇 南京大学
  • 1 篇 淮南师范学院
  • 1 篇 德国法兰克福大学
  • 1 篇 中国人民大学
  • 1 篇 上海中医药大学
  • 1 篇 英国牛津大学
  • 1 篇 西南交通大学
  • 1 篇 澳大利亚拉筹伯大...

作者

  • 1 篇 张婷婷
  • 1 篇 兰迪·裴文睿
  • 1 篇 陈通造
  • 1 篇 郭晓明
  • 1 篇 查尔斯.泰勒
  • 1 篇 尤尔根.哈贝马斯
  • 1 篇 谢宝贵
  • 1 篇 任俊
  • 1 篇 胡焕龙
  • 1 篇 黄丽

语言

  • 6 篇 中文
检索条件"主题词=多重现代性"
6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排序:
多重现代性视域下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三维路径
收藏 引用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 第6期38卷 27-37页
作者: 张婷婷 上海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上海201203
中国式现代化是在全球各民族国家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实践中形成的中国方案,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次重大理论创新。现代化进程的基本方面体现在多样化的历史进程中,这就决定了,需要在多重现代性现代化的多样中理解并确立中国式现代化...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现代性多重变奏 ——穆时英创作探微
现代性的多重变奏 ——穆时英创作探微
收藏 引用
作者: 黄丽 西南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本文将穆时英的所有作品纳入研究范围,首先从三个时期对穆时英的创作历程进行考察:既分析了穆时英在前期创作的“南”“北”极立场(在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上向左翼靠拢,然又与左翼保持距离,进行部分都市写作);又探讨了中期作品中矛盾的... 详细信息
来源: 同方学位论文库 同方学位论文库 评论
两种现代性理论
收藏 引用
哲学分析 2016年 第4期7卷 46-64,197-198页
作者: 查尔斯.泰勒 陈通造 南京大学文学院
理解现代性的兴起有两种理论类型:文化的与非文化的。文化的现代性理论将西方现代性的兴起界定为一种新文化的创生,从而推导出文化多元和多样现代性的结论。非文化的现代性理论,以理化学说为代表,认定由西方历史经验得出的现代性模...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感时忧国”论与海外中国现代文学史书写——从夏志清到王德威中国现代文学史叙事之比较
收藏 引用
学术界 2017年 第8期 136-149页
作者: 胡焕龙 淮南师范学院中文系 安徽淮南232038
20世纪60年代以后,海外华裔学术界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研究取得丰硕成果。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以"感时忧国"为20世纪中国文学现代性的核心思想意涵,同时以西方"新批评"理论为审美标准,使其文学史叙述具有开创范式意义。李欧梵在"感...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宗教、法律和政治--论文化多元的世界社会中的政治正义
收藏 引用
哲学分析 2010年 第1期1卷 105-116页
作者: 尤尔根.哈贝马斯 任俊 谢宝贵 德国法兰克福大学哲学和社会学系
各交往领域和经济的全球化正在产生出一个"世界社会",而这个世界上恰恰存在着由各大文化传统影响而成的多重现代性格局。要考察这个格局,系统理论的视角和文化主义的视角都有局限:前者忽视了文化的作用,后者则把世俗现代性简单地等同于...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法律在多极世界的未来:面向全球新政
收藏 引用
金陵法律评论 2016年 第2期 247-256页
作者: 兰迪·裴文睿 郭晓明 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法学与管理学院 英国牛津大学社会—法律研究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人权研究中心
当前,我们正经历着国际经济秩序的重大转变。国际经济秩序的这些转变将带来的是一个由不同区域的多级列强所构成的更加多极的世界。新多极世界的最显著特征是多种文化、宗教、世界观、经济体、政治体制和法律制度的激增。新的国际经济... 详细信息
来源: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