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限定检索结果

文献类型

  • 157 篇 期刊文献
  • 20 篇 学位论文
  • 2 篇 会议
  • 1 册 图书

馆藏范围

  • 180 篇 电子文献
  • 0 种 纸本馆藏

日期分布

学科分类号

  • 141 篇 哲学
    • 140 篇 哲学
  • 12 篇 文学
    • 8 篇 中国语言文学
    • 2 篇 外国语言文学
  • 7 篇 法学
    • 5 篇 社会学
    • 1 篇 政治学
    • 1 篇 民族学
    • 1 篇 马克思主义理论
  • 6 篇 教育学
    • 6 篇 心理学(可授教育学...
  • 3 篇 管理学
    • 2 篇 管理科学与工程(可...
    • 1 篇 公共管理
  • 2 篇 历史学
    • 2 篇 中国史
    • 1 篇 考古学
  • 2 篇 工学
    • 2 篇 控制科学与工程
    • 2 篇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2 篇 软件工程
  • 2 篇 医学
    • 1 篇 临床医学
    • 1 篇 中医学
  • 2 篇 艺术学
    • 1 篇 艺术学理论
    • 1 篇 美术学
  • 1 篇 经济学
    • 1 篇 应用经济学

主题

  • 180 篇 唯识
  • 18 篇 中观
  • 15 篇 如来藏
  • 15 篇 阿赖耶识
  • 12 篇 佛教
  • 10 篇 玄奘
  • 9 篇 法相
  • 8 篇 佛学
  • 8 篇 哲学
  • 7 篇 华严
  • 7 篇 真如
  • 7 篇 因明
  • 6 篇 熊十力
  • 6 篇 三自性
  • 6 篇 宗教
  • 6 篇 章太炎
  • 5 篇 种子
  • 5 篇 世亲
  • 5 篇 本体
  • 4 篇 唯了别

机构

  • 8 篇 陕西师范大学
  • 6 篇 四川师范大学
  • 5 篇 中国人民大学
  • 5 篇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
  • 5 篇 四川大学
  • 5 篇 武汉大学
  • 5 篇 贵州大学
  • 4 篇 南京大学
  • 4 篇 北京大学
  • 4 篇 复旦大学
  • 4 篇 中国佛学院
  • 3 篇 中央民族大学
  • 3 篇 福州大学
  • 3 篇 吉林大学
  • 3 篇 西南民族大学
  • 3 篇 云南师范大学
  • 2 篇 日本龙谷大学
  • 2 篇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
  • 2 篇 湘潭大学
  • 2 篇 湖南师范大学

作者

  • 8 篇 周贵华
  • 4 篇 肖永明
  • 4 篇 袁宏禹
  • 4 篇 杨东
  • 4 篇 张海滨
  • 3 篇 顺真
  • 3 篇 吴可为
  • 3 篇 肖建原
  • 2 篇 郑守淇
  • 2 篇 崔大华
  • 2 篇 周展安
  • 2 篇 蔡家和
  • 2 篇 朱丽霞
  • 2 篇 徐湘霖
  • 2 篇 李远红
  • 2 篇 横山纮一
  • 2 篇 罗钧旻
  • 2 篇 艾力
  • 2 篇 王中江
  • 2 篇 张龙萍

语言

  • 179 篇 中文
  • 1 篇 日文
检索条件"主题词=唯识"
180 条 记 录,以下是61-70 订阅
排序:
20世纪中国唯识学视域中诸子人性说释义之辨
收藏 引用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年 第5期18卷 5-12页
作者: 袁宏禹 福州大学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所
20世纪中国思想界出现了以佛教唯识学释义诸子人性说的学术现象,唯识学者们阐释诸子人性善恶问题时产生了分歧。待辨析处有三:其一,针对孟子性善说,以"我爱"(烦恼心所)抑或"不害"(善心所)释性善;其二,针对荀子性恶说,以"意根"(第七识)抑...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再论“唯识”与“唯了别”[1](P59—65)
收藏 引用
宗教 2007年 第6期 77-82页
作者: 周贵华
印度瑜伽行派唯识学的的基本概念“唯识”(vijānamātra)与“唯了别”(vijaptimātra)具有不同的内涵。在对其内涵辨析中,获得了一些认同,但也引起了一些不同的看法。有必要对此问题作进一步分析与澄清。
来源: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评论
论《成唯识论》译出之前的奘门唯识学说——以大乘光《百法论疏》为中心
收藏 引用
中国佛学 2021年 第2期 312-322页
作者: 郑屹君 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
玄奘于贞观十九年(645)首开译场,显庆四年(659)译出《成唯识论》,在这十多年的时间里,奘门如何推进对唯识学说的研习,本文以现存的大乘光《百法论疏》为中心对此进行了考察。本文主要分析“七、八识所缘境”和“前六识等无间缘”两个唯...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从心性本体到宇宙实体——论“转变”在熊十力新唯识论哲学中的意义
收藏 引用
人文论丛 2006年 第1期 144-152页
作者: 郭美华 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
熊十力新唯识论哲学思考的主题和核心,集中在如此表述上:“反之吾身,而即已得万物之本体。”~①这一论断,是将熊十力哲学归类为心学的主要根据之一。从心学的立场来看,熊十力心学哲学与阳明心学相比具有许多新意,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在于:...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荣格分析心理学与佛教唯识学的比较研究
收藏 引用
宗教心理学 2017年 第1期 167-219页
作者: 张海滨 西南民族大学社会学与心理学学院
荣格通过收集大量的人类经验材料,用深邃的智慧描绘出一幅全新的“心”之整体,其集体无意识、原型、人格发展理论不仅构建了一个新的人格理论体系,其心理学影响更延伸至艺术、宗教、人类学、医学、文学等领域。佛教唯识学是印度大乘...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汉语学界唯识学研究一甲子回顾:1949—2011年
收藏 引用
汉语佛学评论 2013年 第1期 170-252页
作者: 刘宇光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导论第一部分:自1949年以来汉语学界的佛学研究几点说明东亚瑜伽行-唯识学(East Asian Yogcra-Vij?navda)的历史背景现代中文学界唯识学研究的学术背景二战后的日本唯识学界受日本影响的九十年代台湾学界唯识研究第二部分:印度...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唐朝初期的唯识学派与佛性论争
收藏 引用
宗教研究 2010年 第1期 43-55页
作者: 吉村诚 张文良 驹泽大学
序言唐朝初期的佛性论争始于玄奘(602-664)在新译论书中对五姓各别说的介绍。根据《佛地经论》和《成唯识论》的说法,种姓有五种差别,其中的一种不能成佛(五姓各别=一分不成佛)。接受这种五姓各别说、研究新传来的唯识说的人们被称为唯...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法藏《一乘教义分齐章》对唯识学思想的创造性诠释
东亚佛学评论
收藏 引用
东亚佛学评论 2020年 第1期 158-169+297页
作者: 姚彬彬 武汉大学文理学部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法藏在其《一乘教义分齐章》中,把华严宗的义理总结为四门:一、三性同异;二、因门六义;三、十玄无碍;四、六相圆融。前两门分别为汲纳唯识学的"三性"说与"种子六义"说而进行的"创造性诠释"。通过分梳法藏对于唯识学三性说的论证,并比较... 详细信息
来源: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熊十力的新唯识学简论
收藏 引用
科教文汇 2009年 第24期 248-248,268页
作者: 杨卓航 中共安阳市委党校 河南安阳455000
面对中西文化冲突,熊十力立足本体论,注重形而上与形而下的融合。心外之物不是本体,,通过思维活动所获致的"共相"也不是本体;要超越语言的限度达到本体只能通过"证会"的生命体验。在本体论的基座上,熊氏构建了包含体用不二、翕辟成变、...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印度大乘唯识宗“七因明”学说的逻辑特征
收藏 引用
毕节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0年 第7期28卷 62-65页
作者: 武邑尚邦 顺真 日本龙谷大学 贵州大学人文学院 贵州贵阳550025
从历史的角度看,佛教逻辑包括"汉传因明"与"藏传量论"两个传承,玄奘法师先后译出《入论》、《门论》,建构出汉传"因明"体系,在汉语系佛教传承中逐渐形成了以窥基《因明入正理论疏》为核心文本的具有大乘佛教唯识宗之理论特色与取向的注...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