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限定检索结果

文献类型

  • 14 篇 期刊文献

馆藏范围

  • 14 篇 电子文献
  • 0 种 纸本馆藏

日期分布

学科分类号

  • 6 篇 文学
    • 4 篇 外国语言文学
    • 1 篇 中国语言文学
    • 1 篇 新闻传播学
  • 3 篇 教育学
    • 3 篇 教育学
  • 2 篇 法学
    • 1 篇 社会学
    • 1 篇 马克思主义理论
  • 1 篇 哲学
    • 1 篇 哲学
  • 1 篇 管理学
    • 1 篇 公共管理

主题

  • 14 篇 哥尔德斯密斯
  • 2 篇 斯威夫特
  • 2 篇 《世界公民》
  • 2 篇 《约翰中国佬的来信...
  • 2 篇 “中国信札”
  • 1 篇 新文学运动
  • 1 篇 虚度光阴
  • 1 篇 英国诗人
  • 1 篇 政治才能
  • 1 篇 真界
  • 1 篇 平凡的世界
  • 1 篇 物质生产
  • 1 篇 背题
  • 1 篇 英国散文
  • 1 篇 坦普尔
  • 1 篇 玛丽
  • 1 篇 《荒村》
  • 1 篇 记忆度
  • 1 篇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
  • 1 篇 中国新文学大系

机构

  • 1 篇 东南大学
  • 1 篇 香港城市大学
  • 1 篇 南京师范大学
  • 1 篇 上海交通大学
  • 1 篇 北京大学
  • 1 篇 中山大学
  • 1 篇 广西师范大学
  • 1 篇 剑桥大学
  • 1 篇 复旦大学
  • 1 篇 北京外国语学院
  • 1 篇 北京外国语大学
  • 1 篇 岭南师范学院

作者

  • 2 篇 杨莉馨
  • 2 篇 王华宝
  • 1 篇 李秉汉
  • 1 篇 冯至
  • 1 篇 特里.伊格尔顿
  • 1 篇 张丽芬
  • 1 篇 杨周翰
  • 1 篇 王佳玲
  • 1 篇 薄冰
  • 1 篇 陈尚真
  • 1 篇 利奥·博拉
  • 1 篇 周珏良
  • 1 篇 桂灿昆
  • 1 篇 佚名
  • 1 篇 李庆西
  • 1 篇 杨岂深
  • 1 篇 方淑珍
  • 1 篇 张隆溪
  • 1 篇 程镇球
  • 1 篇 刘缘子

语言

  • 14 篇 中文
检索条件"主题词=哥尔德斯密斯"
14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排序:
哥尔德斯密斯与中国
收藏 引用
世界文化 1992年 第1期 26-27页
作者: 刘江
哥尔德斯密斯(1730—1774),是18世纪英国文坛的著名散文家和诗人,英国启蒙运动的领袖人物。他一生曾广泛地接触了中国的思想文物,并在其创作中深受影响。他撰写的《世界公民》(又名《中国人书信》),不仅向欧洲介绍中国文化,而且利用中... 详细信息
来源: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哥尔德斯密斯医生
收藏 引用
中学生英语 2006年 第12期 28-28页
作者: 佚名
来源: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论英国文学中的“中国信札”传统
收藏 引用
江海学刊 2018年 第1期 210-215页
作者: 王华宝 杨莉馨 东南大学人文学院 东南大学古文献学研究所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东方信札"是随着东方文化影响力的提升而在欧洲文学中衍生出的一种特殊文类。其中,"中国信札"更是成为18世纪英国文学中的一种突出现象。霍拉斯·沃的《叔和信札》开创了英国文学中以中国人作为观察者兼批评家,进行中西文化比较...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梁遇春:摆脱旧话语的一种途径
收藏 引用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93年 第1期 256-260页
作者: 李庆西
梁遇春患猩红热病殁,才二十六岁,距今六十载矣。现在不大有人提起他,然而此人也还值得一提。他到世上走这一遭,虽说来去匆匆,倒也不算虚掷,毕竟给人留下了数十篇别开生面的小品文章。倘若讨论中国现代散文演进之事况,总归不应把他忘记。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一定要把社会主义的红旗插在西语教学和研究的阵地上!
收藏 引用
西方语文 1958年 第3期 250-260页
作者: 冯至 杨豈深 戴镏龄 桂灿昆 周珏良 方淑珍 李秉汉 薄冰 金学文 杨周翰 程镇球 北京大学 复旦大学 中山大学 北京外国语学院 北京大学
本刊在这一期约请了一部分高等学校西语教师笔谈双反运动中所揭发出来的西语教学与研究中的资产阶级思想,和如何在党的领导下在这一领域拔白旗,插红旗,实现西语教学的大跃进。下面就是各地西语教师寄来的意见。
来源: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再论基础与上层建筑
收藏 引用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2002年 第1期 452-462页
作者: 特里.伊格 张丽芬 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
假设有一个来自天外乌有国的客人造访,但他没有将不同种类的事物组合在一起的观念。在他那个子虚乌有的社会中,有些人佩带水下呼吸器潜水,有些人在自己的花园里修建造价昂贵的特式怪屋。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17、18世纪英国文学中的中国》中译本序
收藏 引用
国际汉学 2004年 第2期 93-102页
作者: 张隆溪 香港城市大学中文、翻译及语言学系
五年多前,我在回忆钱鍾书先生的一篇文章里说过,钱先生最怕人吹捧。有人知道我曾常与钱先生见面,也常有书信来往,便约我写稿谈钱鍾书。钱先生知道后来信极力劝阻,我也因此没有动笔。国内"钱学"兴起时,我正在国外,心里颇有些触动,但由于...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评论
奥布恩:想象中往昔美好的英格兰——析斯密《荒村》摹写与社会现实的脱离
收藏 引用
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 第5期36卷 62-69页
作者: 陈尚真 岭南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 广东湛江524048 剑桥大学英文学院
斯密在其诗作《荒村》中表达了对英国前工业化时代农村衰落的忧惧,也流露出自己对往昔美好英格兰的向往。他的田园描绘与英国文学传统中许多作家和诗人的想象一样,常常是浪漫但不真实的愿景。史料表明,从总体上看18世纪英国社会...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成功的理由
收藏 引用
少年文艺(上旬版) 2006年 第9期 29-36页
来源: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论英国文学中的“中国信札”传统
收藏 引用
外国文学研究 2018年 第5期 210-215页
作者: 王华宝 杨莉馨
“东方信札”是随着东方文化影响力的提升而在欧洲文学中衍生出的一种特殊文类。其中,“中国信札”更是成为18世纪英国文学中的一种突出现象。霍拉斯·沃的《叔和信札》开创了英国文学中以中国人作为观察者兼批评家,进行中西文... 详细信息
来源: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