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限定检索结果

文献类型

  • 7 篇 期刊文献
  • 1 篇 学位论文

馆藏范围

  • 8 篇 电子文献
  • 0 种 纸本馆藏

日期分布

学科分类号

  • 7 篇 文学
    • 7 篇 中国语言文学

主题

  • 8 篇 参差的对照
  • 5 篇 张爱玲
  • 2 篇 异托邦
  • 2 篇 《爱》
  • 2 篇 通俗文学
  • 2 篇 第三空间
  • 2 篇 苍凉
  • 1 篇 温情
  • 1 篇 回忆
  • 1 篇 主题观
  • 1 篇 故事
  • 1 篇 彻底而不平凡
  • 1 篇 题材观
  • 1 篇 事故
  • 1 篇 多义性
  • 1 篇 爱情
  • 1 篇 女性本位思想
  • 1 篇 经典作品
  • 1 篇 王安忆
  • 1 篇 高雅文学

机构

  • 1 篇 华中科技大学
  • 1 篇 华中师范大学
  • 1 篇 南京师范大学
  • 1 篇 苏州大学
  • 1 篇 西北大学
  • 1 篇 邵阳学院
  • 1 篇 西南师范大学

作者

  • 2 篇 王毅
  • 1 篇 汪最中
  • 1 篇 杨玉清
  • 1 篇 刘志华
  • 1 篇 杨柯倪
  • 1 篇 王东明
  • 1 篇 李婷
  • 1 篇 罗贤龙

语言

  • 8 篇 中文
检索条件"主题词=参差的对照"
8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排序:
从“参差的对照”看张爱玲小说的俗与雅
收藏 引用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 第1期21卷 29-33页
作者: 刘志华 西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重庆400715
参差的对照”是张爱玲的美学观念和小说写作技巧。“参差的对照”使张爱玲的小说具有通俗文学的趣味,又化俗为雅,进入高雅文学的领域。正是“参差的对照”的美学观念,使张爱玲在20世纪40年代的上海红极一时,又得以在90年代的大陆文坛...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建立在回忆基础上的“参差的对照”——浅析张爱玲的《倾城之恋》和王安忆的《长恨歌》
收藏 引用
理论界 2005年 第10期 164-165页
作者: 王东明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湖北武汉4300797
《倾城之恋》和《长恨歌》是张爱玲和王安忆各自的代表作,本文斌从建立在回忆基础上的“参差的对照”这个视角切入,分析两部作品中建立在回忆与现实,现实与想像之上的相似的“参差的对照”,体味它们相通又彼此不同的永恒意味。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爱的异托邦——张爱玲的《爱》论析
收藏 引用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年 第4期55卷 99-106页
作者: 王毅 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 湖北武汉430074
以文学空间学视角细读故事文本,可以发现在《爱》的故事文本中,并不熟悉中国乡村的张爱玲巧妙地借用了传统文学尤其是诗词资源,利用古今依然相通的文学想象共同体,构建出现代乡村情感空间,实现了从时间到空间的转换。其中的叙述采用了...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古典爱情的终结——重读《倾城之恋》
收藏 引用
小说评论 2006年 第Z1期 130-132页
作者: 罗贤龙 汪最中 苏州大学 苏州大学
  四十年代傅雷曾这样概括过《倾城之恋》:"一个'破落户家'的离婚女儿,被穷酸兄嫂的冷嘲热讽撵出母家,跟一个饱经事故、狡猾精刮的老留学生谈恋爱,正要陷在泥淖里时,一件突然震动世界的变故把她救了出来,得到一个平凡的归宿"①在傅的...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评论
浅谈张爱玲的文艺思想
浅谈张爱玲的文艺思想
收藏 引用
作者: 杨玉清 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独特的个体,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她有许多新的开拓。所以对她的研究已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景观,那就是张学。对张的作品进行解读时,各种批评理论都在这里进行了试练,却少有人注意到张爱玲的创... 详细信息
来源: 同方学位论文库 同方学位论文库 评论
爱的异托邦——张爱玲的《爱》论析
收藏 引用
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 2016年 第9期 99-106页
作者: 王毅
以文学空间学视角细读故事文本,可以发现在《爱》的故事文本中,并不熟悉中国乡村的张爱玲巧妙地借用了传统文学尤其是诗词资源,利用古今依然相通的文学想象共同体,构建出现代乡村情感空间,实现了从时间到空间的转换。其中的叙述采... 详细信息
来源: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评论
作为转折点:再论张爱玲的《连环套》——从“黑与红”意象的对照谈起
收藏 引用
名作欣赏 2019年 第12期 57-60+72页
作者: 杨柯倪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张爱玲曾提出"强烈的对照"和"参差的对照"两种写法,并表示在自己的创作中更加偏爱后者。本文分析《连环套》,以其中"黑与红"意象的浓烈对照为切入,解剖霓喜"彻底"而"不平凡"的人物形象,从而论证《连环套》的创作相对更接近"强烈的对照"... 详细信息
来源: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试论张爱玲的文学观
收藏 引用
语文学刊(教育版) 2006年 第8期 53-55页
作者: 李婷 邵阳学院中文系 湖南邵阳422000
张爱玲本人少有专门论及自己文学观的文字,但在她的散文中,都散落着她对文学的各种看法,本文试图对她的文学观进行简单梳理.
来源: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