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限定检索结果

文献类型

  • 8 篇 期刊文献

馆藏范围

  • 8 篇 电子文献
  • 0 种 纸本馆藏

日期分布

学科分类号

  • 5 篇 文学
    • 4 篇 中国语言文学
    • 1 篇 外国语言文学
  • 2 篇 法学
    • 2 篇 社会学
    • 1 篇 马克思主义理论
  • 1 篇 教育学
    • 1 篇 教育学
  • 1 篇 艺术学
    • 1 篇 戏剧与影视学

主题

  • 8 篇 兴体诗
  • 4 篇 《诗经》
  • 3 篇 诗经
  • 2 篇 文学
  • 2 篇 诗篇
  • 1 篇 平王
  • 1 篇 景物
  • 1 篇 形象思维
  • 1 篇 卷耳
  • 1 篇 喻体诗
  • 1 篇 图腾禁忌
  • 1 篇 诗歌
  • 1 篇 情思
  • 1 篇 歌谣
  • 1 篇 齐侯
  • 1 篇 表现方法
  • 1 篇 古代文学研究
  • 1 篇 硕人
  • 1 篇 兴象
  • 1 篇 图腾崇拜

机构

  • 1 篇 安徽教育学院
  • 1 篇 山东大学
  • 1 篇 宁德师范高等专科...
  • 1 篇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
  • 1 篇 中国社会科学院

作者

  • 1 篇 王焱
  • 1 篇 周良平
  • 1 篇 涂元济
  • 1 篇 胡元坎
  • 1 篇 王庆璠
  • 1 篇 张新颖
  • 1 篇 廖柏昂
  • 1 篇 冯浩菲

语言

  • 8 篇 中文
检索条件"主题词=兴体诗"
8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排序:
从原始思维看《经》兴体诗的文化底蕴
收藏 引用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2002年 第1期20卷 75-77页
作者: 周良平 安徽教育学院中文系 安徽合肥230061
经》中许多用来起的事物都是原始先民的图腾 ,它们与先民们特有的思维方式密切相关。《经·风·》正反映了图腾禁忌的意识 ,在先民的思维中 ,天上的虹。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何彼襛矣》写作时代重考
收藏 引用
文献 2005年 第4期 141-149页
作者: 冯浩菲 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
经·召南·何彼襛矣》一的写作时代,古今看法截然不同,值得重新进行考辨.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与原始思維
收藏 引用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6年 第4期 46-52页
作者: 涂元济
”是从我国第一部歌总集《经》中总结出来的民歌创作手法,对我国后世歌创作影响极大。历代文论家对“”的不断研究和阐释,成绩虽大,但却众说纷纭,至今仍然纠缠不清。黄侃曾感慨地说:“用比者历久而不伤晦昧,用者说绝而立... 详细信息
来源: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谈谈“赋”在表现方法上的作用
收藏 引用
江淮论坛 1981年 第2期 115-119页
作者: 王庆璠 中国社会科学院 美学专业研究生
无论从歌理论,还是从创作实践来说,把赋、比、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来研究,都是很有意义的。从古及今,对这方面的研究,只有一些零散见解。概括起来有以下三层意思: 一、“叙物以言情谓之赋”。赋要“写志”,不“言情”、不“写志”,不... 详细信息
来源: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许地山的《印度文学》
收藏 引用
书城 1997年 第5期 39-40页
作者: 张新颖
我对印度文学全然无知,却有一册许地山的《印度文学》,是商务印书馆1930年10月的初版本。很朴素的小册子,纸张很结实柔韧,到现在完好无损。我无意做藏书家,纯粹是因为作者,见到就毫不犹豫地买了。作者于我有一种悠悠淡淡的吸引力,偏偏...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歌四元艺术至境格局刍议:象篇
收藏 引用
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年 第3期 35-39页
作者: 胡元坎 宁德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 福建宁德352100
者 ,起也。”“”是感物起情。凡总构思是通过景、物的描写以感发、起主某种思想情感的 ,均可称“兴体诗” ,其的整形象即“象” 。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论《经》艺术意境的创造
收藏 引用
中国文学研究 1988年 第2期 18-22页
作者: 廖柏昂
艺术意境乃是我们民族歌的最高审美境界,讲究艺术意境乃是我国古典歌的鲜明的民族特色。这种特色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是许多代人的审美经验的结晶。它的源头可以追溯到《经》。的意境就是人所描绘的生活形象与... 详细信息
来源: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由中国文化之“虚实观”论戏曲文学之虚实
收藏 引用
歌海 2007年 第2期 8-9页
作者: 王焱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
中华文明,源于黄河之滨。自古以来,人们便在这片沃土上耕种劳作,繁衍生息。以农耕为主的生活方式,稳定的居住环境,与恶劣的生存条件,使得人们极其关注周围的变化。“善察”遂成为祖先最基本习性之一。他们仰观天文,俯察地理。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