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限定检索结果

文献类型

  • 10 篇 期刊文献

馆藏范围

  • 10 篇 电子文献
  • 0 种 纸本馆藏

日期分布

学科分类号

  • 9 篇 哲学
    • 9 篇 哲学
  • 1 篇 教育学
    • 1 篇 教育学

主题

  • 10 篇 佛教本体论
  • 2 篇 朱熹
  • 2 篇 儒学
  • 2 篇 认知
  • 2 篇 误读
  • 2 篇 超越性
  • 1 篇 中国古代
  • 1 篇 哲学
  • 1 篇 复兴运动
  • 1 篇 般若学
  • 1 篇 名教
  • 1 篇 “太极”
  • 1 篇 缘起性空论
  • 1 篇 伦理
  • 1 篇 人生价值
  • 1 篇 太极
  • 1 篇 原道
  • 1 篇 《弘明集》
  • 1 篇 宇宙生成
  • 1 篇 宇宙发生论

机构

  • 2 篇 中国人民大学
  • 1 篇 四川师范大学
  • 1 篇 上海宝山电视台
  • 1 篇 南京大学
  • 1 篇 中共人民大学
  • 1 篇 北京大学
  • 1 篇 上海大学
  • 1 篇 湘潭大学

作者

  • 2 篇 祁志祥
  • 2 篇 李承贵
  • 2 篇 宋志明
  • 1 篇 邓小军
  • 1 篇 蒲长春
  • 1 篇 方立天
  • 1 篇 黄艳

语言

  • 10 篇 中文
检索条件"主题词=佛教本体论"
10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排序:
朱熹视域中的佛教本体论——朱熹对佛教本体论的认知及误读
收藏 引用
福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年 第1期 44-49页
作者: 李承贵 南京大学哲学系 江苏南京210093
朱熹认为,佛教本体观是“世界为幻、为空”,因为佛教其它方面的主张或观点皆由此出,佛教的教理、教义不过是这种本体观的具体诉说。但是,第一,朱熹将佛教本体论归结为佛教之“空观”是片面的;第二,朱熹对佛教“空观”的理解是隔膜的...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佛教本体论的中国化
收藏 引用
浙江社会科学 2004年 第1期 173-175页
作者: 宋志明 中共人民大学哲学系
佛教“真实二分”的哲学思维模式比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的哲学思维模式更能凸现本体的超越性 ,对中国哲学本体论思想发展形成很大的影响。佛教的超越本体论在中国被纳入天人合一的哲学思维模式 ,逐步中国化 ,沿着本根性和内在性两个方向... 详细信息
来源: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佛教本体论与奥义书
收藏 引用
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年 第1期3卷 5-9页
作者: 蒲长春 北京大学哲学系 北京100871
佛教是在与婆罗门教的对抗中发展起来的,二者的共同源头都是奥义书。佛教原本是反本体的,但是,由于其理体系的需要,又不得已使用本体论的方式。佛教本体论可以直接上溯到奥义书的本体论思想。奥义书关于“梵”的哲学,对于从部派佛教...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朱熹视域中的佛教本体论
收藏 引用
中国哲学 2007年 第4期
作者: 李承贵
朱熹认为,佛教本体观是“世界为幻、为空”,因为佛教其它方面的主张或观点皆由此出,佛教的教理、教义不过是这种本体观的具体诉说。但是,第一,朱熹将佛教本体论归结为佛教之“空观”是片面的;第二,朱熹对佛教“空观”的理解是... 详细信息
来源: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评论
“无相而有相”的佛教本体论及其在中国的传播
收藏 引用
甘肃社会科学 2000年 第3期 11-13页
作者: 祁志祥 上海大学中文系!上海200000
佛教以“无相”为体 ,认为法身无相、般若无相 ,但为化谕众生 ,又权行方便 ,示现种种形象。佛教造像在中国化进程中融入了汉民族审美趣味 ,集中体现为“八十种相好”。佛教“无相而有相”的本体论思想与老庄“有无相生”的思想有相通之... 详细信息
来源: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佛教的“无相之美”与“像教之美”
收藏 引用
文艺理研究 1997年 第2期 78-82页
作者: 祁志祥 上海宝山电视台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中国佛教的气本原说和道体说
收藏 引用
宗教学研究 1997年 第4期 57-62页
作者: 方立天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
在中国哲学史上,道与气是两个具有本体意义的重要哲学范畴,在汉代佛教译经中,就被用来作为表述宇宙万物的本体观念,后来对中国佛教本体论思想的形成也发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着重就中国佛教的气本原说和道体说作一简要的述。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理学本体—人性的建立——韩愈人性思想研究
收藏 引用
孔子研究 1993年 第2期 65-74页
作者: 邓小军 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
在我国历史上,人性思想乃是全幅文化中的核心文化。人性本善思想,不仅构成民本政治思想的逻辑前提,而且成为良好政治的理基础,同时也是优秀文学的精神资源。而人性本恶思想,则曾经构成法家政治思想的逻辑前提,并且成为法家政治的或隐...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中国哲学的本体论思路
收藏 引用
船山学刊 2004年 第1期 5-13页
作者: 宋志明 中国人民大学 教授
来源: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中国以伦理代宗教的文明发展模式之巩固——周敦颐对儒学本体论建构的意义
收藏 引用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年 第2期5卷 98-100页
作者: 黄艳 湘潭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 湖南湘潭411105
周敦颐通过对《周易》、《中庸》二书中“太极”、“诚”二范畴的熔铸贯通,建构具宇宙生成演化及形上本体论意味的本体论,以与佛教本体论相抗衡,巩固了自周公以来的以伦理代宗教的文明发展模式。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