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限定检索结果

文献类型

  • 7 篇 期刊文献
  • 3 篇 学位论文

馆藏范围

  • 10 篇 电子文献
  • 0 种 纸本馆藏

日期分布

学科分类号

  • 5 篇 历史学
    • 5 篇 中国史
  • 3 篇 哲学
    • 3 篇 哲学
  • 2 篇 文学
    • 2 篇 中国语言文学
  • 1 篇 法学
    • 1 篇 政治学

主题

  • 10 篇 义观念
  • 2 篇 战国时代
  • 2 篇 文化认同
  • 2 篇 先秦
  • 2 篇 义利关系
  • 2 篇 百家争鸣
  • 1 篇 墨家
  • 1 篇 武侠小说
  • 1 篇 争霸战争
  • 1 篇 变迁
  • 1 篇 义思想
  • 1 篇 威仪
  • 1 篇 春秋邦交
  • 1 篇 孔子
  • 1 篇 清末民初
  • 1 篇 先秦儒家
  • 1 篇 义德
  • 1 篇 义与宜
  • 1 篇 义以生利
  • 1 篇 义刑

机构

  • 5 篇 河南大学
  • 1 篇 内蒙古师范大学
  • 1 篇 山东大学
  • 1 篇 苏州大学
  • 1 篇 河北师范大学

作者

  • 6 篇 桓占伟
  • 1 篇 张军
  • 1 篇 娜美拉
  • 1 篇 马艺闻
  • 1 篇 陈楠

语言

  • 10 篇 中文
检索条件"主题词=义观念"
10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排序:
从宗教神性到政治理性——殷周时期义观念生成的历史考察
收藏 引用
中国史研究 2014年 第4期 45-70页
作者: 桓占伟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 礼学研究所
殷商时期,商王在"宜祭"中以"我"杀羊祭祀族群共同神灵,并按亲亲尊尊关系合理分配祭肉,这个祭祀程序就是""。通过""之程序,可以使与祭者有所"得",从而产生了"得"(德)、有"得"(德)、敬"得"(德)等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观念萌芽。用人...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观念社会化的神秘力量--义观念在战国时代的下移及其社会组织作用
收藏 引用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 第1期31卷 136-149,192页
作者: 桓占伟 河南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礼学研究所 河南475001
从战国时代的整体看,维系社会的政治、制度和思想都处于实际崩解状态,然而,华夏族群却并未分道扬镳,而是仍然完整一体,保持着高度的文化认同感。一般认为,儒家思想是华夏文明产生内聚力的根源,不过,在战国百家争鸣时期,儒学并不具有绝...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先秦儒家义观念研究
先秦儒家义观念研究
收藏 引用
作者: 陈楠 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本文的中心问题是探究先秦时期儒家义观念的产生、演变过程,梳理出完整的脉络,揭示义观念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不同内涵,探究与仁、礼的关系,以及先秦时期儒家的利观。 先秦儒家义观念主要涉及孔、孟、荀三家观点,集中于《论... 详细信息
来源: 同方学位论文库 同方学位论文库 评论
武侠小说中“观念从清末到民初的变迁
武侠小说中“义”观念从清末到民初的变迁
收藏 引用
作者: 张军 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武侠小说诞生至今,学界对武侠小说有了很多的研究,特别是对“侠”的研究,而对“”的关注不足。侠是一个整体,“侠”是“”的外在表现,“”是侠内在的动力源泉,正是这种水乳交融的关系,使我们不能只关注“侠”在武侠小说中的表现... 详细信息
来源: 同方学位论文库 同方学位论文库 评论
以出礼,以生利,允明德——论“”在春秋社会观念中的核心地位
收藏 引用
文史哲 2015年 第1期 106-117,166-167页
作者: 桓占伟 河南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 礼学研究所
长期以来,学界多以"礼"为春秋时期的核心观念;孔子以"仁"代"礼","仁"又被视为春秋后期的社会核心观念,""在春秋观念史上的地位却被忽视了。实际上,春秋之""具有统领性、共识性和普遍性,三者共同支撑起""在春秋社会观念中的核心地...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先秦行故事研究
先秦行义故事研究
收藏 引用
作者: 马艺闻 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先秦行故事蕴含着丰富的时代内涵,反映了先秦时期人们的生死观、公私观、利观等多方面的思想观念。通过对相关文本的整理与解读,分析行故事的产生与流变、主要类型、典型个案及艺术特征,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先秦行故事的文学价... 详细信息
来源: 同方学位论文库 同方学位论文库 评论
论先秦孔子与墨家的利观
收藏 引用
哲学进展 2022年 第6期11卷 2080-2085页
作者: 娜美拉 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院 内蒙古 赤峰
利之辩是我国传统伦理学的重要问题,在先秦道德哲学与政治哲学中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儒家代表孔子与墨家在各自的立场上分别提出了关于观念,孔子倾向于“重轻利”而墨家倾向于“利并举”。因此,利关系是他们思想体系的重...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博看期刊 评论
新时期以来先秦思想研究述评
收藏 引用
史学月刊 2012年 第11期 102-113页
作者: 桓占伟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改革开放以来,先秦思想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利问题研究、与其他德目关系问题研究和的独立性研究等三个方面,研究广度和深度均有长足进展,并形成了一系列新的学术增长点。不过,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还需要...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从“大”到“事利”——春秋诸侯邦交准则的嬗变
收藏 引用
沧桑 2013年 第2期 16-19页
作者: 桓占伟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形成了争霸、会盟和朝聘三种主要邦交方式,""成为诸侯邦交的基本尺度,并具有信、道和礼等不同方面的价值表现,使春秋这个处于分裂中的社会具备了一种共识性准则。不过,诸侯邦交总是以国家之利为永恒目的",...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观念社会化的神秘力量
收藏 引用
先秦、秦汉史 2016年 第3期
作者: 桓占伟
从战国时代的整体看,维系社会的政治、制度和思想都处于实际崩解状态,然而,华夏族群却并未分道扬镳,而是仍然完整一体,保持着高度的文化认同感。一般认为,儒家思想是华夏文明产生内聚力的根源,不过,在战国百家争鸣时期,儒学并... 详细信息
来源: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