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限定检索结果

文献类型

  • 20 篇 期刊文献
  • 1 篇 学位论文

馆藏范围

  • 21 篇 电子文献
  • 0 种 纸本馆藏

日期分布

学科分类号

  • 16 篇 文学
    • 11 篇 中国语言文学
    • 6 篇 新闻传播学
  • 1 篇 艺术学
    • 1 篇 设计学(可授艺术学...

主题

  • 21 篇 《亦报》
  • 6 篇 张爱玲
  • 4 篇 周作人
  • 4 篇 《十八春》
  • 2 篇 大报
  • 2 篇 香港《大公报》
  • 2 篇 《太平春》
  • 2 篇 “战后”中国文学
  • 2 篇 知识生产机制
  • 2 篇 桑弧
  • 2 篇 转型
  • 2 篇 政治化写作
  • 2 篇 梅娘
  • 2 篇 报刊史
  • 2 篇 《太太万岁》
  • 2 篇 意识形态生产
  • 2 篇 文化思潮史
  • 2 篇 工农神圣
  • 1 篇 小报散文
  • 1 篇 生存与发展

机构

  • 5 篇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 2 篇 华东师范大学
  • 1 篇 佛山大学
  • 1 篇 复旦大学
  • 1 篇 南京大学
  • 1 篇 山东大学
  • 1 篇 北京大学
  • 1 篇 语文报社中考版编...

作者

  • 11 篇 巫小黎
  • 2 篇 布莉莉
  • 2 篇 庄培蓉
  • 1 篇 秦绿枝
  • 1 篇 王凯
  • 1 篇 王海燕
  • 1 篇 盖琳
  • 1 篇 伍静
  • 1 篇 沈嘉禄

语言

  • 21 篇 中文
检索条件"主题词=《亦报》"
21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排序:
《大《亦报》视界中的周作人(1949—1952)
收藏 引用
当代作家评论 2023年 第5期 66-74页
作者: 巫小黎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大《亦报》是上海解放后,经上海市新政府登记、注册、核准,合规合法出版的两种纸。《大》1949年7月7日创刊,11952年2月15日终刊,历时2年7个月又9天,出版纸共计935期。2此后,《大》业务和人员,并入《亦报》。编辑部开始在...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博看期刊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改造”的悖论:上海最后一份小《亦报》的短暂繁荣与消失(1949-1952)
收藏 引用
新闻大学 2018年 第5期150卷 28-35,147页
作者: 伍静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上海200433
1949年上海解放后,两份新型小《大《亦报》相继创刊。在经历短暂的繁荣后,两于1952年先后以合并、停刊方式告终。新闻史一般认为,"上海解放后过渡性的小型已完成它的历史任务"。然而,"过渡性"仅仅是一个已知结果的事后判断。...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张爱玲《亦报》佚文与电影《太平春》的讨论
收藏 引用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0年 第6期 180-188页
作者: 巫小黎 佛山大学文学院 528000
《年画风格的〈太平春〉》是1950年张爱玲发表在《亦报》上的一篇影评,文章以"一个划时代的作品"赞誉电影《太平春》。主流媒体的评价却与此大相径庭,导演桑弧还就此公开检讨并作自我批评。关于《太平春》的讨论是新政权建立后,文化市...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新中国初期上海的小文学研究——以《亦报》《大》为考察中心
收藏 引用
江苏大学学(社会科学版) 2018年 第4期20卷 9-16页
作者: 布莉莉 山东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山东济南250000
媒体空间中刊载了大量叙写身边琐事的"身边文学"和闲谈历史的掌故文字,以及符合市民审美习惯的通俗文艺,这些在共和国文艺内部具有相对异质性的文学成分(如鸳鸯蝴蝶派文艺、通俗海派文艺等),其实并未随着社会主义文学体制的建立即...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迎合、背离与反思:梅娘1950年代作品研究——以《亦报》、上海《新民》晚刊和香港《大公》上的作品为中心
迎合、背离与反思:梅娘1950年代作品研究——以《亦报》、上海《...
收藏 引用
作者: 庄培蓉 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梅娘是伪满及华北沦陷区的著名女作家,而在1945年抗战胜利到1979年其复出文坛之间,“梅娘”之名没入历史。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在20世纪50年代,梅娘以各种化名在《亦报》、上海《新民》晚刊和香港《大公》上发表了大量小说、散文和随... 详细信息
来源: 同方学位论文库 同方学位论文库 评论
《亦报》视境中的工农兵叙事——《亦报》研究之一
收藏 引用
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 2009年 第10期 16-21页
作者: 巫小黎
《亦报》秉承上海小长于街巷里弄日常生活道的传统,保存了大量“还原”上海市民生活情景所需要的丰富的历史信息,为宏大叙事之外的“另类”书写提供了可能。在工农神圣的主流价值观作用下,《亦报》视境中的工农兵叙事话语,表现... 详细信息
来源: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评论
《亦报》视境中的工农兵叙事——《亦报》研究之一
收藏 引用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 第1期27卷 16-21页
作者: 巫小黎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中文系 广东佛山528000
《亦报》秉承上海小长于街巷里弄日常生活道的传统,保存了大量"还原"上海市民生活情景所需要的丰富的历史信息,为宏大叙事之外的"另类"书写提供了可能。在工农神圣的主流价值观作用下,《亦报》视境中的工农兵叙事话语,表现为对现代...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亦报》连载小说:东方蝃蝀的《双城故事》——《亦报》研究之二
收藏 引用
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 2010年 第10期 30-33页
作者: 巫小黎
东方蝃蝀的小说《双城故事》,写于1952年,《亦报》分75次连载,发表时署名“唐优”。此为1949年政权易帜后,作者在新的文学环境下应对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产物。小说的文学史意义在于,为重绘1950年代初期中国文学版图,研究20世纪中... 详细信息
来源: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评论
张爱玲《亦报》佚文与电影《太平春》的讨论
收藏 引用
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 2011年 第4期 180-188页
作者: 巫小黎
《年画风格的〈太平春〉》是1950年张爱玲发表在《亦报》上的一篇影评,文章以“一个划时代的作品”赞誉电影《太平春》。主流媒体的评价却与此大相径庭,导演桑弧还就此公开检讨并作自我批评。关于《太平春》的讨论是新政权建立后,文... 详细信息
来源: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评论
周作人《亦报》评点《十八春》
收藏 引用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 第3期31卷 30-36页
作者: 巫小黎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文学院 广东佛山528000
周作人在给《亦报》撰稿期间,曾有两篇文章直接评点张爱玲的长篇连载小说《十八春》。性喜古典散文,不常读新小说的苦雨斋主,评说《十八春》的反常之举,缘于张爱玲热辣辣地呈奉"美意"在先。故说,周作人评点《十八春》,不是"偶遇"张爱玲...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