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限定检索结果

文献类型

  • 14 篇 期刊文献

馆藏范围

  • 14 篇 电子文献
  • 0 种 纸本馆藏

日期分布

学科分类号

  • 12 篇 文学
    • 12 篇 中国语言文学
  • 1 篇 法学
    • 1 篇 政治学
    • 1 篇 马克思主义理论
  • 1 篇 历史学
    • 1 篇 中国史

主题

  • 14 篇 “新的抒情”
  • 5 篇 穆旦
  • 2 篇 诗的新批评
  • 2 篇 冰心
  • 2 篇 卞之琳
  • 2 篇 “小诗四首”
  • 2 篇 传统性
  • 2 篇 《慰劳信集》
  • 1 篇 旋律
  • 1 篇 “形式感” tradi...
  • 1 篇 情感
  • 1 篇 自由体
  • 1 篇 战争语境
  • 1 篇 新诗格律
  • 1 篇 诗学意义
  • 1 篇 40年代
  • 1 篇 “形式感”
  • 1 篇 新诗
  • 1 篇 言说方式
  • 1 篇 中国现代主义诗歌

机构

  • 1 篇 河北师范大学
  • 1 篇 中央民族大学
  • 1 篇 西南大学
  • 1 篇 首都师范大学
  • 1 篇 上海师范大学
  • 1 篇 清华大学
  • 1 篇 北京大学
  • 1 篇 浙江大学
  • 1 篇 南开大学
  • 1 篇 中山大学

作者

  • 2 篇 罗振亚
  • 2 篇 陈越
  • 1 篇 张桃州
  • 1 篇 周峰
  • 1 篇 张国钰
  • 1 篇 冯跃华
  • 1 篇 傅亦多
  • 1 篇 荣光启
  • 1 篇 张桃洲
  • 1 篇 王岫庐
  • 1 篇 王波
  • 1 篇 陈彦
  • 1 篇 王成晨

语言

  • 14 篇 中文
检索条件"主题词=“新的抒情”"
14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排序:
一个“现代”中国诗人的“自我”与“抒情”——穆旦“新的抒情”解读
收藏 引用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21年 第7期 194-211页
作者: 张国钰 北京大学中文系 100871
穆旦于1940年提出的"抒情"主张,作为诗人在"战时中国"历史场域中对自身诗歌创作道路作出的能动性调整,日益为研究者所关注。在对这一现象的评述中,论者多将穆旦在大历史中遭遇的"人民"视为"象征物",而与之相对的"自我"才具有"原初性...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抒情的放逐到一种“新的抒情”
收藏 引用
诗刊 2017年 第9期 49-57页
作者: 王成晨 荣光启
引言在上世纪文学现代化与社会现代化的合力之下,中国现代诗歌呈现出了复杂多样的流向变化。而如果将中国现代诗歌比作激情昂扬、画笔急促而斑驳的历史画布,卞之琳和穆旦这两位诗人就是其上浓墨重彩的两笔。作为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代...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评论
穆旦“新的抒情”实践及其诗学意义
收藏 引用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 第4期34卷 93-96页
作者: 陈彦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 上海200234
“新的抒情”是穆旦在20世纪40年代自觉的诗学实践。他通过引入叙事性文类的叙事技巧,以小说化的人物视角、抒情主体的旁知眼光、戏剧性处境的营造等叙事手段,创造了一条非同寻常的抒情道路,使现代诗写作呈展现局面。其诗学意义在于,突...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新的抒情”与穆旦晚年诗作
收藏 引用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0年 第1期29卷 16-20页
作者: 周峰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 杭州310015
穆旦从卞之琳的《鱼目集》和《慰劳信集》的发表,看到中国诗"抒情"性质由情感到知性的转变,它最显著的特征是"五四以来的抒情成分的丧失"。他无法认同这一事实,提出了"抒情"(1940)这一口号。这是穆旦一次重要的诗学选择,此后"...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新的抒情”到“丰富的痛苦”——战争语境下穆旦诗歌考察(1937—1942)
燕山论丛
收藏 引用
燕山论丛 2022年 第1期 29-39页
作者: 冯跃华 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战时流动性”重塑了穆旦的历史意识,使穆旦意识到诗必须具备强大的历史综合能力。抗战初期,借助于对外国诗人与前辈诗人的想象和重构,穆旦提出“新的抒情”的诗学方案,实现了“风景的发现”。但是,在突破诗自身封闭性的同时... 详细信息
来源: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再论穆旦“新的抒情”诗学理念
收藏 引用
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2年 第2期24卷 41-47页
作者: 傅亦多 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 北京100081
“新的抒情”是穆旦写于1940年的两篇分别关于艾青、卞之琳的诗评中提出的诗学概念。在现有的研究中,普遍存在着将该诗学理念本质化、去历史化的倾向,将此作为贯穿于穆旦诗歌创作始终的风格进行论述。或将“新的抒情”纳入对穆旦具有“...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召回被放逐的抒情--从1940年代穆旦的两篇诗论翻译谈起
收藏 引用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 第3期60卷 44-51页
作者: 王岫庐 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 广州510275
20世纪40年代初,穆旦翻译了路易·麦克尼斯(Louis Macneice)的《诗的晦涩》("Obscurity")及麦可·罗勃兹(Michael Roberts)的《一个古典主义者的死去》("the Death of a Classicism")两篇诗论。穆旦在早年全力投入创作的情形下主动发起...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内在旋律:20世纪自由体诗格律的实质
收藏 引用
文学评论 2013年 第3期 72-80页
作者: 张桃洲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
由于语言本身的限制,诗格律的形成始终面临一定的困难,自由体诗的格律更是如此。与格律诗看重语词外在的音响效果即一种形式化的格律不同,自由诗强调的是内在的情绪的旋律,即一种非形式化的格律:从胡适的"自然的音节"、郭沫若的"内...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对抗“古典”的背后——论穆旦诗歌的“传统性”
收藏 引用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 第3期 69-75页
作者: 罗振亚 南开大学中文系 天津300071
穆旦诗歌对抗“古典”的背后,依然有“古典”传统因子的强劲渗透和内在传承。它执着于“此岸”关怀,以别样的姿态“拥抱人民”,充满典型的中国情感和中国经验;它从未放弃对抒情性的坚守,并确立了知性化的“新的抒情”模式;它体现了诗人...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卞之琳的诗处女作及其他
收藏 引用
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 2011年 第6期 84-92页
作者: 陈越
本文讨论发现的卞之琳诗处女作《小诗》(四首)及其《慰劳信集》的评论文章等史料。首先对《小诗》(四首)在内容与风格上学习冰心与异于冰心之处略作说明与辨析;继而在卞之琳诗作批评史的历史脉络中,围绕周木斋、穆旦、陈世骧... 详细信息
来源: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