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限定检索结果

文献类型

  • 5 篇 期刊文献
  • 2 篇 学位论文

馆藏范围

  • 7 篇 电子文献
  • 0 种 纸本馆藏

日期分布

学科分类号

  • 7 篇 文学
    • 7 篇 中国语言文学

主题

  • 7 篇 “平原三部曲”
  • 5 篇 李佩甫
  • 1 篇 叙事特征
  • 1 篇 人民
  • 1 篇 艺术个性
  • 1 篇 离乡者
  • 1 篇 国民性
  • 1 篇 在场
  • 1 篇 意象
  • 1 篇 女性形象
  • 1 篇 文化批判
  • 1 篇 城乡二元结构
  • 1 篇 主题
  • 1 篇 文学史意义
  • 1 篇 精神世界
  • 1 篇 男性中心意识
  • 1 篇 历史

机构

  • 2 篇 广西大学
  • 1 篇 南昌大学
  • 1 篇 伊犁师范大学
  • 1 篇 河南理工大学
  • 1 篇 郑州师范学院
  • 1 篇 贵州大学

作者

  • 2 篇 孔盼君
  • 1 篇 王雪然
  • 1 篇 王若兰
  • 1 篇 王柳
  • 1 篇 刘妮
  • 1 篇 巴俊玲

语言

  • 7 篇 中文
检索条件"主题词=“平原三部曲”"
7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排序:
论李佩甫小说中的国民性书写——以“平原三部曲”为例
论李佩甫小说中的国民性书写——以“平原三部曲”为例
收藏 引用
作者: 王若兰 南昌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河南作家李佩甫多年来执着于表现豫中平原这片土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时刻关注生存在这片土地上的广大百姓,刻画他们生老病死、酸甜苦乐的生活形态。他的笔触既有无情的批判与鞭笞,也有深深的眷恋与赞美,这缘于中原百姓受多种因素综... 详细信息
来源: 同方学位论文库 同方学位论文库 评论
在场·人民·历史——李佩甫“平原三部曲”的人民史观研究
收藏 引用
阴山学刊 2023年 第2期36卷 23-28页
作者: 孔盼君 广西大学文学院 广西南宁530004
“平原三部曲”将当下和历史紧密相扣,在对当下保持密切在场的同时又观照着历史,通过书写“平原”的现状及演变历程,溯源了中国人民的精神及“精神土壤”的生长演化过程。在追溯人民精神生长的过程中,“三部曲”开拓了关注人民的新视角...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李佩甫“平原三部曲”创作研究
李佩甫“平原三部曲”创作研究
收藏 引用
作者: 王雪然 伊犁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李佩甫这位充满责任感和良知的作家,作为中国从乡村到城市的这一转变过程中的见证者身份,通过对巨变时代里的乡村建构,对农民精神困惑的捕捉以及对现代化进程中乡村的反思,用作品尝试解决“传统与现代”、“乡村与城市”等现代问题。论... 详细信息
来源: 同方学位论文库 同方学位论文库 评论
负重前行的时代奋斗者——浅析李佩甫“平原三部曲”
收藏 引用
南腔北调 2022年 第4期 30-34页
作者: 王柳 河南理工大学文法学院
作为河南作家的杰出代表,李佩甫的文字中总是流淌着一股带有历史底蕴的浑厚和贴近乡土的朴实。李佩甫是河南作家的杰出代表,他的“平原三部曲”(《羊的门》《城的灯》《生命册》)构建了一个阔达的豫中平原世界,描绘了一幅包括乡村各类...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李佩甫“平原三部曲”中的离乡者书写
收藏 引用
郑州师范教育 2022年 第3期11卷 72-76页
作者: 孔盼君 广西大学文学院 广西南宁530004
李佩甫的“平原三部曲”刻画了一群独具特色的离乡者,这些离乡者是现实中城乡问题的缩影。就文本内容而言,“三部曲”离乡者的故事大概可分为出走、行路和回归个程序,分别与离乡者叛离乡土的原因、过程及结果密切相关。就对离乡者的...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李佩甫“平原三部曲”中的意象解读
收藏 引用
郑州师范教育 2018年 第1期7卷 63-68页
作者: 巴俊玲 郑州师范学院文学院 河南郑州450044
李佩甫的"平原三部曲"以许地"平原"为基点,勾勒出1950年代以来中原农民的"心灵史"。李佩甫并非用写实的笔法描摹中原大地的变迁,而是寻找"意"与"象"之间的契合点。他继承了意象叙事的文学传统,并不断更新和深化意象的深层含义,建构起独...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女性主义视野下“平原三部曲”中的女性形象
收藏 引用
名作欣赏 2018年 第2期 83-85页
作者: 刘妮 贵州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
李佩甫在"平原三部曲"中着力塑造了理想型的女性形象、诱惑者的形象、符号化的女性形象和作为工具存在的女性形象,她们集中体现了作家的女性观。这些女性形象都缺乏独立的自我,沦为男性的附庸,成为男性眼中的"他者"。她们是男性作家所... 详细信息
来源: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