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限定检索结果

文献类型

  • 1,177 篇 期刊文献
  • 87 篇 学位论文
  • 26 册 图书
  • 2 篇 会议

馆藏范围

  • 1,289 篇 电子文献
  • 3 种 纸本馆藏

日期分布

学科分类号

  • 979 篇 文学
    • 965 篇 中国语言文学
    • 17 篇 新闻传播学
    • 5 篇 外国语言文学
  • 107 篇 教育学
    • 102 篇 教育学
    • 4 篇 体育学
    • 1 篇 心理学(可授教育学...
  • 107 篇 历史学
    • 100 篇 中国史
    • 14 篇 考古学
    • 4 篇 世界史
  • 96 篇 法学
    • 82 篇 社会学
    • 7 篇 政治学
    • 6 篇 马克思主义理论
    • 5 篇 民族学
    • 1 篇 法学
  • 31 篇 艺术学
    • 18 篇 美术学
    • 10 篇 戏剧与影视学
    • 5 篇 设计学(可授艺术学...
    • 3 篇 音乐与舞蹈学
  • 24 篇 哲学
    • 24 篇 哲学
  • 18 篇 工学
    • 4 篇 建筑学
    • 2 篇 土木工程
    • 2 篇 纺织科学与工程
    • 2 篇 食品科学与工程(可...
  • 9 篇 管理学
    • 4 篇 公共管理
    • 4 篇 图书情报与档案管...
  • 8 篇 理学
    • 2 篇 化学
    • 1 篇 物理学
    • 1 篇 科学技术史(分学科...
  • 2 篇 经济学
    • 2 篇 应用经济学
  • 2 篇 医学
    • 2 篇 临床医学

主题

  • 1,292 篇 汉赋
  • 98 篇 司马相如
  • 82 篇 楚辞
  • 49 篇 《诗经》
  • 45 篇 扬雄
  • 38 篇 《七发》
  • 37 篇 明清小说
  • 36 篇 汉大赋
  • 35 篇 大赋
  • 32 篇 汉代
  • 32 篇 宋词
  • 31 篇 唐诗宋词
  • 29 篇 唐诗
  • 28 篇 赋家
  • 27 篇 文学
  • 27 篇 诗经
  • 27 篇 作家
  • 24 篇 辞赋
  • 23 篇 枚乘
  • 22 篇 赋体文学

机构

  • 34 篇 南京大学
  • 30 篇 山东大学
  • 21 篇 陕西师范大学
  • 19 篇 西北师范大学
  • 18 篇 贵州师范大学
  • 17 篇 北京师范大学
  • 15 篇 四川大学
  • 15 篇 北京大学
  • 14 篇 华中师范大学
  • 11 篇 河北师范大学
  • 11 篇 西北大学
  • 10 篇 临沂师范学院
  • 10 篇 首都师范大学
  • 10 篇 山西大学
  • 9 篇 四川师范大学
  • 9 篇 兰州大学
  • 9 篇 东北师范大学
  • 8 篇 复旦大学
  • 8 篇 安徽大学
  • 8 篇 安徽师范大学

作者

  • 25 篇 许结
  • 20 篇 郑明璋
  • 18 篇 章沧授
  • 18 篇 王思豪
  • 13 篇 龚克昌
  • 12 篇 张新科
  • 11 篇 阮忠
  • 9 篇 踪凡
  • 8 篇 赵逵夫
  • 7 篇 昝风华
  • 7 篇 康金声
  • 6 篇 曹胜高
  • 6 篇 孔德明
  • 6 篇 田胜利
  • 6 篇 汪小洋
  • 5 篇 万光治
  • 5 篇 禹明莲
  • 5 篇 陈春保
  • 5 篇 孙少华
  • 5 篇 蒋文燕

语言

  • 1,292 篇 中文
检索条件"主题词=汉赋"
1292 条 记 录,以下是21-30 订阅
排序:
汉赋与易学
收藏 引用
周易研究 2001年 第3期 57-66页
作者: 张涛 山东大学古籍所 山东济南250100
两汉时期 ,易学与赋体文学的发展是相伴而行、相互促动、相得益彰的。当时不少士人既是赋作家 ,又是易学家、思想家 ,其易学思想和成就在其辞赋作品中同样有所反映。汉赋中所见易学史料甚多 ,其中在贾谊、扬雄、班固。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汉赋之渊源
收藏 引用
文学遗产 1989年 第6期 133-134页
《社会科学战线》1989年3期刊有毕万忱《汉赋渊源论》一文,该文认为汉大赋从形式到内容都显示了汉赋作家的创造精神,它已经完全摆脱了楚骚的模式,成为汉代特有的文学形式,这种文学样式的出现,标志着文学的进一步成熟,标志着文学...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评论
汉赋的法律言说
收藏 引用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年 第10期42卷 164-172,188页
作者: 彭安湘 湖北大学文学院 湖北武汉430062
法律与文学因对人性、人权的共同关注而成为关联甚密的交叉领域。汉代法律为汉赋提供了言说对象、题材内容和表现空间,汉代赋家则在以儒入法、天道法统和崇公抑私等知识与思想营造的语境中,通过儒家经义入赋、从宗统到君统的作赋思维以...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博看期刊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汉赋用《诗》“四言”之拟效与改造
收藏 引用
文学遗产 2017年 第2期 38-48页
作者: 王思豪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四言"是上古"雅言"中普遍共用的一种句式,而其文学形态则主要呈现于《诗经》之中。汉代四言赋拟效《诗》"四言",但却去除了《诗》四言的"雅正"风格,而出之以"游戏之言"。四言的"雅言"传统,被以赋为代表的"直言"传统赓续,由此带来了文...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汉赋中的昆仑神境与昆仑文化
收藏 引用
青海社会科学 2024年 第2期 33-42页
作者: 田胜利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汉赋里的昆仑是专称,可视作仙都,这源于它包藏的深厚仙道文化底蕴,同时昆仑也可以是泛称,或代指广阔辽远的西域地区,或代指不具名的高山。汉赋中的昆仑出产葡萄、大雀鸟、迷迭、木禾、不死树、瑶繠等名物,又是大川黄河的发源地,笼统而...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博看期刊 评论
汉赋在明代的经典化途径
收藏 引用
文学评论 2012年 第3期 60-68页
作者: 张新科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文学经典化的过程,是读者对作品扬弃的过程、接受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长期的,持久的,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特征。明代的文学复古思潮,对汉赋的经典化具有重要意义。文学家、文选家、文论家等从不同的方面对汉赋进行经典化的选择,使优秀的...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汉赋载体考论
收藏 引用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 第4期37卷 117-122页
作者: 孔德明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湖北武汉430079
汉代的文献载体主要有简牍、缣帛、玉石、纸张等,其中简牍是汉代最基本的文献载体形式,也是汉赋最主要的载体形式,汉赋的载体多为"木简之薄小者"。在用简牍有长尊短卑观念的汉代,汉赋在文献中所处地位不高。再之,简牍在汉代对于多数人来...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汉赋与南方民族文化
收藏 引用
民族文学研究 2001年 第3期19卷 70-75页
作者: 刘亚虎 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
汉赋在写作上借鉴了《诗经》、纵横家、倡优等 ,但整个受楚地诸族文学文化影响最大。如楚地诸族民间招魂词“历数四方之险 ,多陈家庭 (祖地 )之乐”的形式演化为屈原《招魂》铺陈排比的手法 ,进而影响到汉赋“铺采文”的表现特点 ;南...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汉赋起源新论
收藏 引用
学术研究 2010年 第10期 125-133页
作者: 巩本栋 南京大学文学院
关于汉赋的起源问题,历来众说纷纭,或谓源于《诗》,或谓源于《楚辞》,或谓多源。我们认为,"赋者古诗之流"的说法,不过是汉人以经学眼光所作的赋学批评而已,事实上不是《诗》影响了赋,而是赋《诗》风气促成了汉赋的产生,这也是赋之得名...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汉赋称引孔子考论
收藏 引用
河南社会科学 2018年 第4期26卷 71-77页
作者: 张家国 何新文 湖北大学文学院 湖北武汉430062
汉赋称引孔子是孔子首次进入中国古代文学视域。汉赋称引孔子名谓甚多,不同的称谓彰显了赋家对待孔子的不同态度,然而无一例外地反映了汉代赋家对孔子的尊崇。汉代赋家常常出于各自的写作目的而称引孔子,因此汉赋中的孔子呈现出儒、道...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