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限定检索结果

文献类型

  • 9 篇 期刊文献
  • 1 篇 学位论文

馆藏范围

  • 10 篇 电子文献
  • 0 种 纸本馆藏

日期分布

学科分类号

  • 6 篇 艺术学
    • 4 篇 戏剧与影视学
    • 2 篇 音乐与舞蹈学
  • 2 篇 历史学
    • 2 篇 考古学
  • 1 篇 法学
    • 1 篇 社会学
    • 1 篇 民族学
  • 1 篇 理学
    • 1 篇 地理学

主题

  • 10 篇 喇叭戏
  • 2 篇 海城
  • 2 篇 山西柳腔
  • 2 篇 主奏乐器
  • 2 篇 海城高跷秧歌
  • 2 篇 莲花落
  • 2 篇 二人转
  • 1 篇 节奏型
  • 1 篇 民族色彩
  • 1 篇 发展史
  • 1 篇 板腔体
  • 1 篇 唐剧
  • 1 篇 卷戏
  • 1 篇 弋阳
  • 1 篇 辽南地区
  • 1 篇 古韵
  • 1 篇 罗戏
  • 1 篇 戏出高跷
  • 1 篇 莲花池
  • 1 篇 太平桥

机构

  • 1 篇 中央民族大学
  • 1 篇 鞍山市艺术创作研...
  • 1 篇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
  • 1 篇 厦门大学

作者

  • 2 篇 孙红侠
  • 2 篇 刘文峰
  • 1 篇 薛语涵
  • 1 篇 邵媛媛
  • 1 篇 萧忠伟
  • 1 篇 苏兰朵
  • 1 篇 杨传钢
  • 1 篇 刘子琪
  • 1 篇 丁雨时
  • 1 篇 王跃
  • 1 篇 李小菊
  • 1 篇 张松

语言

  • 10 篇 中文
检索条件"主题词=喇叭戏"
10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排序:
海城喇叭戏的发展史及其当代境遇
收藏 引用
大连民族学院学报 2009年 第6期11卷 491-494页
作者: 邵媛媛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 福建厦门361005
海城喇叭戏是一种曾经广泛流传于辽宁海城、大石桥一带的民间小,2005年被列为辽宁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喇叭戏直接起源于辽南地秧歌。清初至民国,作为高跷秧歌演出的一部分,喇叭戏在各大庙会中红极一时,1945年后随着海城牛庄港口地...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海城喇叭戏与辽南高跷秧歌艺术研究
收藏 引用
青年文学家 2013年 第7期 151-151页
作者: 萧忠伟 鞍山市艺术创作研究所
本文主要阐释了海城喇叭戏与辽南高跷二者产生于地秧歌这同一母体,并在衍变的过程中,彼此相互借鉴相伴相生,最终从跷结缘到跷分离,从中发掘艺术发展的必然规律。
来源: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二人转的起源
收藏 引用
曲艺术 2006年 第1期27卷 39-43页
作者: 孙红侠 刘文峰 中国艺术研究院曲研究所
本文在对二人转起源研究的现状进行较为全面的总结及述评的基础之上,论述了二人转的起源问题。认为二人转起源于说唱艺术莲花落和传入东北的小山西柳腔。同时论及了莲花落、什不闲、山西柳腔传入东北的过程等相关问题。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海城高跷秧歌的传统与现在
海城高跷秧歌的传统与现在
收藏 引用
作者: 王跃 中央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海城高跷秧歌历史悠久,形成于海城,流行区域遍及辽南。清末,海城地区的喇叭戏进入秧歌会,经过职业、半职业艺人的努力,不断借鉴曲中的某些因素而逐渐形成高跷上的“四梁四柱”,其结果出现了新的民间艺术种类,即以歌、舞、、... 详细信息
来源: 同方学位论文库 同方学位论文库 评论
牛庄:漫步古镇品古韵
收藏 引用
今日辽宁 2015年 第6期 15-21 14页
作者: 张松 丁雨时
荐语这是一座再普通不过的辽南小镇,村头的莲花池与馅饼店、村尾的玉米地与太子河,鸭鹅嬉水、鸡犬相闻,空气中飘散着泥土的馨香。这就是牛庄,一座铺满历史的苔痕、荡漾着时空回声的乡土村镇。站在牛庄的古老土地上,遥远的传说与真切的...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评论
邓州罗卷
收藏 引用
中华文化画报 2013年 第8期 24-27页
作者: 李小菊
每逢众多班同地演出,只要有罗卷班,必须由它在坐南面北的正台演出,其他班社则在偏台演出;其他班社还得给罗卷班"拜台"。在河南省西南部豫鄂交界处的邓州市桑庄镇,有一个孔庄村。从地图上看,这里基本上处在G55南邓高速(南阳至邓州)...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评论
木棍上的东方芭蕾
收藏 引用
今日辽宁 2015年 第4期 41-43 40页
作者: 苏兰朵
秧歌和高跷都不是海城独有的。秧歌的历史有近千年,属性上应该归于舞蹈。高跷的历史虽不如秧歌长,也在500年以上,从形式上看,更接近杂技。300多年前,高跷和秧歌在海城开始融合成一种新的表演形式,当然,这不仅仅是舞蹈与杂技的结合,如果...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评论
二人转的起源
收藏 引用
舞台艺术 2006年 第4期 39-43页
作者: 孙红侠 刘文峰
本文在对二人转起源研究的现状进行较为全面的总结及述评的基础之上,论述了二人转的起源问题。认为二人转起源于说唱艺术莲花落和传入东北的小山西柳腔。同时论及了莲花落、什不闲、山西柳腔传入东北的过程等相关问题。
来源: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评论
心相融
收藏 引用
北方音乐 2020年 第10期40卷 I0004-I0005页
作者: 薛语涵(词曲) 刘子琪(词曲) 不详
《心相融》作品简介该作品以鞍山海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心相融》喇叭戏为曲调4/4拍,C大调,选择a自然小调,开头结尾以6呼应,是a自然小调,喇叭戏的主唱腔为3556563576656|。全作品有前奏、间奏、结尾(基本以二句为一小间奏。)主要配...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乐器与剧种的得名
收藏 引用
乐器 1990年 第2期 42-42页
作者: 杨传钢
我国的曲艺术,历史悠久,遗产丰富,剧种繁多,风格各异,并以其浓郁的地方、民族色彩和传统的审美情趣,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