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限定检索结果

文献类型

  • 215 篇 期刊文献
  • 5 册 图书
  • 5 篇 会议
  • 3 篇 学位论文

馆藏范围

  • 228 篇 电子文献
  • 0 种 纸本馆藏

日期分布

学科分类号

  • 134 篇 理学
    • 128 篇 地质学
    • 2 篇 数学
    • 2 篇 海洋科学
    • 1 篇 化学
    • 1 篇 地理学
    • 1 篇 地球物理学
  • 78 篇 工学
    • 72 篇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
    • 3 篇 化学工程与技术
    • 2 篇 材料科学与工程(可...
    • 1 篇 仪器科学与技术
    • 1 篇 控制科学与工程
    • 1 篇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 1 篇 核科学与技术
    • 1 篇 生物医学工程(可授...
  • 4 篇 教育学
    • 3 篇 教育学
    • 1 篇 心理学(可授教育学...
  • 3 篇 文学
    • 2 篇 新闻传播学
    • 1 篇 中国语言文学
  • 2 篇 经济学
    • 1 篇 理论经济学
    • 1 篇 应用经济学
  • 2 篇 医学
    • 2 篇 临床医学
    • 1 篇 基础医学(可授医学...
    • 1 篇 中西医结合
    • 1 篇 医学技术(可授医学...
  • 1 篇 哲学
    • 1 篇 哲学
  • 1 篇 历史学
    • 1 篇 中国史
  • 1 篇 管理学
    • 1 篇 工商管理

主题

  • 228 篇 变质带
  • 52 篇 变质作用
  • 37 篇 变质岩
  • 26 篇 地质作用
  • 16 篇 变质岩系
  • 12 篇 混合岩化
  • 12 篇 岩石
  • 11 篇 白云母
  • 11 篇 绿片岩相
  • 10 篇 造山带
  • 10 篇 榴辉岩
  • 10 篇 大地构造
  • 10 篇 角闪岩相
  • 10 篇 角闪石
  • 10 篇 板块构造
  • 10 篇 变质相
  • 9 篇 区域变质岩
  • 9 篇 黑云母
  • 8 篇 片岩
  • 7 篇 地质年代

机构

  • 10 篇 长春地质学院
  • 9 篇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
  • 9 篇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
  • 7 篇 成都理工大学
  • 7 篇 中国地质大学
  • 6 篇 北京大学
  • 6 篇 吉林大学
  • 5 篇 南京大学
  • 5 篇 国家地震局地质研...
  • 4 篇 中山大学
  • 4 篇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
  • 4 篇 南京地质矿产研究...
  • 4 篇 成都地质学院
  • 3 篇 云南省地质科研所
  • 3 篇 西北大学
  • 3 篇 西安地质学院
  • 3 篇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
  • 3 篇 成都理工学院
  • 2 篇 长春科技大学
  • 2 篇 黑龙江省有色金属...

作者

  • 6 篇 谢窦克
  • 4 篇 郭坤一
  • 4 篇 游振东
  • 4 篇 梁万通
  • 4 篇 王赐银
  • 4 篇 翟明国
  • 4 篇 张树业
  • 3 篇 冯锦江
  • 3 篇 张秉良
  • 3 篇 李根坤
  • 3 篇 郑常青
  • 3 篇 赵明
  • 3 篇 胡能高
  • 3 篇 李昌泽
  • 3 篇 庄育勋
  • 3 篇 赵靖
  • 3 篇 张兆忠
  • 3 篇 林文生
  • 3 篇 翟淳
  • 3 篇 冯国荣

语言

  • 228 篇 中文
检索条件"主题词=变质带"
228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排序:
豫西秦岭杂岩变质带的分布及主期变质时代的限定
收藏 引用
岩石学报 2016年 第7期32卷 1934-1948页
作者: 任留东 李崇 王彦斌 李淼 刘仁燕 蔡春红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北京100037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北京100081 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100083
豫西秦岭杂岩中变质分级可呈与造山大致平行的状分布,从两侧向中心变质级别升高,尤其南侧分明显:由南向北,依次为黑云母-石榴子石-蓝晶石-夕线石,直至斜方辉石,而不是整体上经历了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局部发生的麻粒岩...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西大别浒湾变质带洋壳和陆壳耦合俯冲的锆石U-Pb年龄记录及其动力学意义
收藏 引用
岩石学报 2009年 第9期25卷 2209-2223页
作者: 刘小驰 吴元保 汪晶 彭敏 焦文放 武汉
西大别浒湾高压变质带是研究秦岭-大别-苏鲁造山演化的关键区域。本文对该变质带熊店和学河两地的两个榴辉岩样品进行了LA-(MC)-ICPMS锆石U-Pb定年、微量元素分析及Hf同位素测定。熊店榴辉岩岩浆锆石得到的年龄为406±14Ma,具有高的ε...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对于点苍山-石鼓变质带区域划分的意见
收藏 引用
岩石学报 1993年 第3期9卷 227-239页
作者: 翟明国 从柏林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北京100029
在以往的研究中,点苍山和哀牢山被认为是同一个变质带。对石鼓的划分也有很大争议。本文通过岩石学和同位素年代学的研究,认为点苍山和石鼓变质带同为扬子基底的一部分,应属于滇东变质区。它们是在元谋-大红山群之上发育的一套中晚元...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中国东南几条变质带中的氧同位素组成
收藏 引用
岩石学报 1993年 第2期9卷 125-135页
作者: 谢窦克 中国地质科学院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 南京210016
通过对中国东南大陆几条变质带和武夷山变质地体近100个氧同位素分析数据研究表明:大别山变质带中榴辉岩氧同位素组成,石英δ^(18)O接近于零,角闪石类δ^(18)O为—1~—5.7‰,矿物对平衡温度490~570℃;萍乡-象山变质带石英的δ^(18)O为...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内华达山脉西部变质带变质变形史及与秦岭造山的对比
收藏 引用
地质科技情报 1993年 第4期12卷 8-16页
作者: 钟增球 游振东 中国地质大学
美国内华达山脉(Sierra Nevada)西部变质带是古生代以来的活动大陆边缘和显生宙大陆增生的典范,通过对其变质变形史的研究及其与秦岭造山的对比,认为其对中国造山的研究,尤其是对大陆增生、增厚及演化历史等方面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借...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带的构造背景
收藏 引用
地质论评 1995年 第3期41卷 229-237页
作者: 江来利 徐树桐 刘贻灿 苏文 安徽省地质科学研究所
大别山南部的超高压变质带具有特征的榴辉岩相矿物组合。榴辉岩的岩石化学及稀土元素特征及其伴生的岩石组合,表明这个是以陆壳成分为主混有少量上地幔及洋壳成分的混杂岩。榴辉岩相围岩和大别群具有不同的变质和变形特征。超高压变...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滇西高黎贡山变质带变质深成岩特征及时代
收藏 引用
地质论评 2013年 第4期59卷 687-701页
作者: 谭筱虹 尹光侯 张震 李锡康 赵波 云南省地质调查院 昆明650051 云南省地质调查局 昆明650051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北京100037 国土资源部盐湖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 北京100037
高黎贡山变质中(腾冲大蒿坪地区),原划归古元古代高黎贡山岩群中广泛存在的变质深成岩类,原岩实际为早白垩世(163.5±5.7Ma)花岗闪长岩和晚白垩世(74.0±2.0Ma)二长花岗岩类,属变质的燕山期深成侵入岩,可划分为扬飞水角闪黑云花岗...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加拿大Quetico沉积变质带中亚固相浅色体与深熔混合岩浅色体的时间及成分的差异
收藏 引用
地质科技情报 1989年 第3期8卷 19-25页
作者: E.W.Sawyer S.-J.Barnes 王河锦
Quetico沉积变质带中的混合岩含有两类浅色体:1.顺层浅色体:它们是在变形作用与前进变质作用中产生的.与 Quetico沉积变质物相比较,这些浅色体富含sio_2、Sr和Eu,而贫Tio_2、Fe_2O_3、MgO、Cs、Rb、REE、Sc、Th、Zr及Hf.2.切层浅色体:...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新西兰隆起变质带——奥塔戈片岩中逐渐形成的含金石英脉系中流体的对比
收藏 引用
地质地球化学 1991年 第4期19卷 1-10,32页
作者: S.A.McKeag D.Craw 陈晓钟
奥塔戈东部600km^2的范围内有四种不同的石英脉系。这些脉系形成于切穿区域片理的断层系中。麦克雷斯脉系是在约3kbar和350℃的条件下由近于纯水的流体形成的(数据来自流体包裹体和毒砂地温计)。博南扎脉系是在约1kbar的条件下由不混溶...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中国中东部的双高压变质带
收藏 引用
地质论评 1991年 第4期37卷 300-309页
作者: 刘晓春 长春地质学院
在我国中东部,华北板块和扬子板块之间,存在着两条紧密共生而变质作用类型不同的高压变质带。一条是以蓝片岩为代表的低温高压变质带、分布于东南一侧,主要由中一晚元古代双模式火山沉积变质岩系组成;另一条是以榴辉岩为代表的高温高压...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