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限定检索结果

文献类型

  • 213 篇 期刊文献
  • 25 篇 学位论文
  • 1 篇 会议

馆藏范围

  • 239 篇 电子文献
  • 0 种 纸本馆藏

日期分布

学科分类号

  • 207 篇 文学
    • 199 篇 中国语言文学
    • 8 篇 外国语言文学
    • 2 篇 新闻传播学
  • 32 篇 法学
    • 28 篇 社会学
    • 5 篇 民族学
    • 1 篇 法学
  • 12 篇 教育学
    • 12 篇 教育学
  • 5 篇 历史学
    • 4 篇 中国史
    • 1 篇 世界史
  • 1 篇 哲学
    • 1 篇 哲学

主题

  • 239 篇 双音化
  • 26 篇 双音词
  • 21 篇 词汇化
  • 17 篇 汉语词汇
  • 17 篇 语法化
  • 14 篇 单音词
  • 12 篇 双音节词
  • 10 篇 词汇
  • 10 篇 现代汉语
  • 9 篇 双音节
  • 9 篇 单音节
  • 7 篇 单音节词
  • 7 篇 重新分析
  • 6 篇 单音
  • 6 篇 词义
  • 6 篇 名词
  • 5 篇 量词
  • 5 篇 韵律
  • 5 篇 汉语词汇史
  • 5 篇 动词

机构

  • 15 篇 上海师范大学
  • 8 篇 北京师范大学
  • 6 篇 华中师范大学
  • 6 篇 山东师范大学
  • 5 篇 南京大学
  • 4 篇 暨南大学
  • 4 篇 山东大学
  • 4 篇 南京师范大学
  • 4 篇 广西师范大学
  • 4 篇 武汉大学
  • 3 篇 中央民族大学
  • 3 篇 上海电机学院
  • 3 篇 安徽大学
  • 3 篇 西北大学
  • 3 篇 湖南师范大学
  • 3 篇 西南大学
  • 3 篇 兰州大学
  • 3 篇 温州大学
  • 3 篇 湖南理工学院
  • 2 篇 福建师范大学

作者

  • 3 篇 吴为善
  • 3 篇 梁晓虹
  • 3 篇 李思旭
  • 3 篇 石村广
  • 3 篇 智红霞
  • 3 篇 陈昌来
  • 2 篇 董秀芳
  • 2 篇 庄会彬
  • 2 篇 张中宇
  • 2 篇 石毓智
  • 2 篇 李瑞
  • 2 篇 向贤文
  • 2 篇 郝媛
  • 2 篇 张华
  • 2 篇 余义兵
  • 2 篇 张显成
  • 2 篇 高爱英
  • 2 篇 李建平
  • 2 篇 徐从权
  • 2 篇 张长永

语言

  • 239 篇 中文
检索条件"主题词=双音化"
239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排序:
汉译佛典中多音节同义复用形式的来源及最终双音化选择
收藏 引用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 第3期45卷 79-96页
作者: 董志翘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南京210023
汉语中多音节(三音节以上)同义复用形式的起源很早,在上古中土文献中就已出现,但比较罕见。而到了中古时期的汉译佛典中,此类现象却陡然增多。从精确表义(单音多义词,与一个具有同一义位的单音词并列复用,以突显其共同的义位)这一角度而...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傣文古籍古汉语借词vā^(6)(话)的双音化和语法
收藏 引用
民族翻译 2024年 第2期 88-95页
作者: 戴红亮 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 北京100081
vā^6是傣语高频词。文章首先探讨vā^(6)与汉语“话”的音义关系,判断它借自中古汉语“话”的动词义用法;然后分析了傣文古籍《维先达腊》《长阿含经》带vā^(6)的合成词及其词类分布情况,认为带vā^(6)的动词、副词、连词是vā^(6)词...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基于《汉语大词典》义项统计探究上古汉语双音化现象
收藏 引用
现代语言学 2024年 第7期12卷 972-978页
作者: 戴俊阳 张雨晴 包伊蕊 戴欣颖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江苏 南京
本文立足于探索上古汉语词汇的双音化现象,借助基于词网(WordNet)、中文概念词典(CCD)构建的上古汉语词网,通过宏观统计分析了双音化的现象、机制与特点,意在说明汉语词汇的双音化不仅存在于中古之后,早在上古时期就有了充分的准备,打...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博看期刊 评论
双音化在句法位置的分作用——兼论汉语附着词前后转的不对称
收藏 引用
汉语学习 2019年 第3期 16-28页
作者: 李思旭 安徽大学文学院 湖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推广研究院
本文探讨双音化在谓语核心动词前后的分作用,解释动后附着成分与动前前置成分不能跟动词发生词汇的动因。将汉语附着词的虚跟人类语言普遍的语法路径进行对比,指出汉语虚词语法的类型学特征,并分析附着词前后转的不对称性。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双音化、语法和韵律词的再分析
收藏 引用
汉语学习 2003年 第2期 8-14页
作者: 吴为善 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 上海200234
就本质上说,"双音化"指的是两个音节构成基本韵律单元(音步)的倾向。双音节韵律单元运作的结果,既有"融合"的一面,也有"分"的一面。前者导致汉语双音词的大量出现,后者导致汉语功能性成分的产生。功能性成分具有独立性,在语言使用中...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动结式的致使意义和使动用法的双音化
收藏 引用
当代语言学 2016年 第3期18卷 339-353页
作者: 石村广 日本東京中央大学文学部 日本東京742-1
一般认为,最典型的动结式(简称为VRO)是由古代使动用法发展而来的。但是由于使动用法的"消亡",我们对它的致使意义的来源问题还不得而知。针对这个问题,本文提出了使动用法的"双音化"这一新的想法。无论是单音节还是双音节,使动用法都...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试论双音化在语法中双重作用的句法位置
收藏 引用
世界汉语教学 2011年 第2期25卷 193-206页
作者: 李思旭 上海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 上海高校比较语言学E-研究院
本文探讨了韵律层面的"双音化"、句法层面的"句法位置"和语法中的"词汇"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首先阐释了构词层面和句法层面双音化的实质,结合词汇理论及已有研究成果,重点分析了双音化在句法层面的双重作用——"融合"与"分",...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介词“为_(wèi)”的产生及其双音化
收藏 引用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 第2期47卷 167-174页
作者: 朱福妹 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湖南湘潭411105 湖南理工学院中文学院 湖南岳阳414000
动词“为”有两读“为_(wéi)”和“为_(wèi)”,从形义关系和四声别义反映的时间层次可推知“为_(wéi)”是源动词,利用变调方式构成“帮助”义新词“为_(wèi)”。在多事件序列中“为_(wèi)”字句及物性低,尤其在连动结构“N_(1)+为...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汉语双音化效应再探
收藏 引用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年 第3期50卷 106-112页
作者: 吴耀根 吴为善 学林出版社 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
双音化是中古时期汉语发展中出现的特定现象,是汉语韵律的一个基本形式,也是汉语韵律句法研究最重要的起点之一。通常认为双音化是个很简单的现象,即两个音节的连缀,是汉语词汇的主要形式。笔者认为,汉语的双音化现象看似简单,其实不简...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汉语词汇双音化的内在原因考探
收藏 引用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5年 第2期 68-76页
作者: 徐时仪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200234
 汉语词汇双音化的内因在于处于词的核心地位的词义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单音词的词形和词音在某种程度上已限制了词义的发展,词形和词音是为表达词义服务的,因而也必须适应词义的发展。就形而言,汉字以已有单音词作为组词的...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