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限定检索结果

文献类型

  • 1,687 篇 期刊文献
  • 106 篇 学位论文
  • 8 篇 会议
  • 1 篇 报纸

馆藏范围

  • 1,802 篇 电子文献
  • 0 种 纸本馆藏

日期分布

学科分类号

  • 720 篇 文学
    • 580 篇 中国语言文学
    • 78 篇 新闻传播学
    • 69 篇 外国语言文学
  • 347 篇 教育学
    • 342 篇 教育学
    • 3 篇 体育学
  • 218 篇 历史学
    • 173 篇 中国史
    • 119 篇 世界史
    • 21 篇 考古学
  • 187 篇 法学
    • 105 篇 马克思主义理论
    • 50 篇 政治学
    • 48 篇 社会学
    • 6 篇 法学
    • 6 篇 民族学
  • 155 篇 哲学
    • 155 篇 哲学
  • 138 篇 艺术学
    • 81 篇 戏剧与影视学
    • 42 篇 美术学
    • 8 篇 艺术学理论
    • 7 篇 设计学(可授艺术学...
    • 5 篇 音乐与舞蹈学
  • 65 篇 管理学
    • 49 篇 公共管理
    • 6 篇 工商管理
    • 5 篇 图书情报与档案管...
    • 4 篇 管理科学与工程(可...
  • 21 篇 工学
    • 10 篇 建筑学
    • 7 篇 城乡规划学
    • 3 篇 土木工程
  • 15 篇 经济学
    • 9 篇 理论经济学
    • 5 篇 应用经济学
  • 8 篇 理学
    • 4 篇 科学技术史(分学科...
    • 3 篇 地理学
  • 3 篇 军事学
  • 2 篇 农学
  • 1 篇 医学

主题

  • 1,802 篇 历史意识
  • 60 篇 历史教育
  • 56 篇 历史教学
  • 32 篇 现代性
  • 32 篇 历史感
  • 31 篇 培养
  • 28 篇 人文素养
  • 28 篇 历史思维
  • 26 篇 中国
  • 26 篇 新历史主义
  • 25 篇 文学创作
  • 24 篇 历史哲学
  • 22 篇 历史叙事
  • 19 篇 历史学
  • 19 篇 历史
  • 19 篇 问题意识
  • 18 篇 历史主义
  • 18 篇 历史教科书
  • 18 篇 高中历史教学
  • 17 篇 小说

机构

  • 31 篇 中国人民大学
  • 28 篇 华东师范大学
  • 27 篇 复旦大学
  • 25 篇 南京大学
  • 25 篇 北京师范大学
  • 21 篇 南京师范大学
  • 19 篇 首都师范大学
  • 19 篇 山东大学
  • 19 篇 吉林大学
  • 18 篇 北京大学
  • 18 篇 陕西师范大学
  • 15 篇 四川大学
  • 15 篇 武汉大学
  • 14 篇 福建师范大学
  • 14 篇 华中师范大学
  • 14 篇 南开大学
  • 13 篇 黑龙江大学
  • 12 篇 扬州大学
  • 11 篇 华南师范大学
  • 11 篇 暨南大学

作者

  • 15 篇 徐赐成
  • 6 篇 赵亚夫
  • 6 篇 陈书焕
  • 6 篇 陈志刚
  • 5 篇 邹诗鹏
  • 5 篇 史海波
  • 4 篇 孟钟捷
  • 4 篇 王灿
  • 4 篇 陈新
  • 4 篇 韩志伟
  • 4 篇 李运抟
  • 4 篇 胡俊飞
  • 4 篇 王杰
  • 4 篇 张汉林
  • 4 篇 何卫平
  • 4 篇 李章斌
  • 4 篇 李伟
  • 4 篇 瞿林东
  • 4 篇 俞吾金
  • 3 篇 约恩·吕森

语言

  • 1,800 篇 中文
  • 1 篇 英文
  • 1 篇 日文
检索条件"主题词=历史意识"
1802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排序:
历史意识、多元主体与经济人文转向——《剑桥文学与经济研究指南》述评
收藏 引用
外国文学研究 2024年 第1期46卷 162-170页
作者: 王航 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经过21世纪的勃兴与发展,文学经济学批评主要通过文学的经济表征和经济的文学修辞探讨经济知识的理论范式和物质现实。保罗·克罗斯维特等教授主编的《剑桥文学与经济研究指南》(2022)便是文学经济学批评的最新研究成果。通过分析文学...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历史意识的生成论阐释
收藏 引用
哲学研究 2009年 第10期 10-15页
作者: 隽鸿飞 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心 吉林大学哲学博士后流动站
When approached from the theory of becoming,consciousness is not a natural,instinctive feature of man,but generated into reality through the course of history by man’s objectified praxis and *** is to say that consci...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历史意识的迷津:后现代历史观批判
收藏 引用
学术研究 2003年 第1期 14-20页
作者: 邹诗鹏 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 教授博士湖北武汉430074
后现代历史观以直观的形式呈现了这一时代历史意识的危机。后现代哲学试图通过颠覆牛顿时间观从而破解主体主义历史观,但牛顿的时间观并没有直接支撑起历史主体性。后现代哲学颠覆历史意识的策略一方面是使时间非价值化,另一方面又赋予...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历史意识阐释的四重向度
收藏 引用
东南学术 2022年 第5期 83-94页
作者: 李辉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人类历史的发展有着隐秘的文化动因,无论是历史发展中取得的辉煌成就抑或遭遇的深重苦难,在历史意识中都可以找到或隐或显的伏线。历史发展到今天,理性和由理性构建出的意识形态成为新的神话,同时也成为仇视和偏见的最大阻力,这也使得...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历史意识历史教育的萌芽——中国上古时代原始历史教育探析
收藏 引用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 第3期36卷 25-31页
作者: 李建 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山东曲阜273165
上古先民初始的历史意识历史知识传播是中国古代源远流长的历史教育传统的萌芽和源头。原始的历史教育以口述寓含先民原始历史观念的历史知识为手段 ,以反映远古祖先生产生活情形和体现与大自然或其他威胁作斗争的历史神话传说为主要...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历史意识的内涵、价值与形成途径
收藏 引用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0年 第1期24卷 108-114页
作者: 徐兆仁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
历史意识是指人们由历史知识凝聚、升华而成的经验性心理、思维、观念和精神状态。历史意识的价值在于形成维系、强化群体组织的内聚力,建立起文化上、种族上的归属感,塑造民族的文化性格、民族意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和批...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历史意识与先锋诗歌观念的现代性重构
收藏 引用
贵州社会科学 2008年 第4期220卷 67-73页
作者: 张大为 天津社会科学院 天津300191
二十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降,中国当代先锋诗歌经历了一次诗歌观念现代性重构的过程。这与中国当代历史进程以及历史场景的大范围转换有关,因此这种诗歌观念重构的过程,始终伴随着一种对于历史的不断的理解与接纳。在一系列的现代...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历史意识的可能性及其限度——“90年代诗歌”现象再检讨
收藏 引用
文艺研究 2016年 第11期 66-75页
作者: 余旸 西南大学新诗研究所
有关20世纪末影响深远的"90年代诗歌"现象,历史意识是理解它的关键线索。但在"90年代诗歌"自我阐释与批评的过程中,这一从具体的历史有效性中构建出来的诗学概念,逐渐抽象为一种取消内在张力的自明性表述,不仅诗人间的内在差异被抹煞,...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历史意识与比较视野——读李金铨教授的《传播纵横:历史脉络与全球视野》
收藏 引用
新闻大学 2020年 第4期 110-118,123页
作者: 吴飞 李佳敏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 浙江杭州310013
李金铨教授的《传播纵横:历史脉络与全球视野》一经出版,便引发学界广泛称赞。他对国际传播理论脉络、传播研究内眷化以及半殖民主义与新闻势力范围关系等问题的理论阐释具有深沉的历史意识,他对国际传播知识论与方法论重构问题的探讨...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历史意识与国际感:现代中国自我身份的认知
收藏 引用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5年 第5期19卷 142-148页
作者: 张广生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北京100872
中国对国际秩序认知的变化与其自我身份认同之间的关系值得关注。国家身份的认同不仅是共时性结构的产物,更重要的是历时性社会变迁的后果。理解中国自我身份的形成,就必须考察国家生存的斗争与其自我认知的努力之间的历史纠结。“全球...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