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白蛾是一种重要的外来入侵害虫,具有寄主范围广、繁殖能力强和环境适应性强等生物学特性。近年来,美国白蛾在我国的疫区数量不断上升,对我国农林业造成严重的危害。前期研究发现,美国白蛾在我国扩散过程中已经发生遗传分化,形成东、西两个种群组,进一步研究美国白蛾在扩散过程中的遗传结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可为揭示美国白蛾对新环境的适应性机制、制定合理的检疫和防控措施提供新思路。本研究采用微卫星标记技术分析我国不同地区和不同年份美国白蛾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揭示新疫区种群分化程度及其入侵来源,明确原有疫区美国白蛾种群的稳定性,探讨导致美国白蛾产生快速分化的因素。主要结果如下:通过文献调研的方法分析了美国白蛾两个种群组在我国的扩张过程。结果表明美国白蛾西部种群组扩散的速率明显快于东部种群组。基于微卫星标记分析原有6个疫区不同年份的美国白蛾种群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Wilcoxon检验结果表明,同一地区不同时期的种群间的等位基因丰富度差异不显著,遗传多样性维持稳定。Wilcoxon检验结果表明同一地区不同年份种群间的Fsr差异不显著,原有疫区的美国白蛾种群未产生与年份相关的遗传分化,而东、西两个种群组间的遗传分化呈增大趋势。系统发育分析和Structure聚类结果均表明同一地区不同年份的种群遗传结构未发生明显的变化,而DAPC分析则检测到同一地区不同年份的种群遗传结构存在微弱变化。总之,原有疫区的美国白蛾种群在本研究期间能够保持遗传结构的稳定。基于微卫星标记分析美国白蛾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美国白蛾新疫区种群的等位基因丰富度高于东部种群组和西部种群组。Structure聚类分析将美国白蛾种群划分为3个种群组。新疫区美国白蛾种群与原有疫区6个种群的遗传分化显著,已经分化为新的种群组。固定指数(FsT)、系统发育树、DAPC和TESS分析结果均表明新疫区的美国白蛾种群最有可能来源于西部种群组。基于微卫星数据分析地理隔离和气候因素对美国白蛾种群遗传结构的影响,探讨遗传分化形成机制。通过基因流分析发现,基因流主要存在于种群组内,而种群组间的基因流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并且种群组间的基因流在年份间呈减小趋势。IBD(isolation by distance)分析表明,美国白蛾遗传距离和地理距离呈显著性相关。RDA(冗余分析)表明,地理距离和气候因素的交互作用对美国白蛾种群遗传变异的贡献大于两者分别的贡献。综上所述,美国白蛾原有疫区的种群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保持相对稳定,而扩散前沿的种群在我国广阔地理空间和复杂气候条件的共同作用下,随着向新地区的不断扩散而发生快速分化,逐渐形成了更为复杂的遗传结构和更高的遗传多样性。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