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限定检索结果

文献类型

  • 23 篇 期刊文献
  • 1 篇 学位论文

馆藏范围

  • 24 篇 电子文献
  • 0 种 纸本馆藏

日期分布

学科分类号

  • 22 篇 艺术学
    • 19 篇 戏剧与影视学
    • 3 篇 音乐与舞蹈学
  • 2 篇 历史学
    • 2 篇 中国史

主题

  • 24 篇 冯子和
  • 8 篇 周信芳
  • 7 篇 汪笑侬
  • 4 篇 谭鑫培
  • 4 篇 斩经堂
  • 4 篇 麒派
  • 3 篇 红菱艳
  • 3 篇 王瑶卿
  • 3 篇 上海京剧院
  • 3 篇 时装戏
  • 3 篇 欧阳予倩
  • 3 篇 盖叫天
  • 2 篇 徽班
  • 2 篇 梅兰芳体系
  • 2 篇 京剧演员
  • 2 篇 黄孝慈
  • 2 篇 窦尔墩
  • 2 篇 余玉琴
  • 2 篇 二黄慢板
  • 2 篇 四大徽班

机构

  • 1 篇 上海师范大学
  • 1 篇 陕西省广播电视民...
  • 1 篇 《国家人文历史》编...
  • 1 篇 武汉音乐学院
  • 1 篇 硚口区政协

作者

  • 2 篇 邓小秋
  • 1 篇 王晓明
  • 1 篇 黄孝慈
  • 1 篇 高质
  • 1 篇 丁栋人
  • 1 篇 桑咸之
  • 1 篇 苏移
  • 1 篇 解宏乾
  • 1 篇 吕晶晶
  • 1 篇 顾郁
  • 1 篇 牟炫俊
  • 1 篇 刘玮
  • 1 篇 蔡世成
  • 1 篇 杜村
  • 1 篇 徐希博
  • 1 篇 程重
  • 1 篇 向刊
  • 1 篇 劲梅
  • 1 篇 牟小潇
  • 1 篇 涂沛

语言

  • 24 篇 中文
检索条件"主题词=冯子和"
24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排序:
海派京剧旦角改良先驱冯子和研究
海派京剧旦角改良先驱冯子和研究
收藏 引用
作者: 牟炫俊 上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京剧作为我国的国粹之一,迄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在它的发展历史过程中,上海是一座我们无法忽视的城市,它与北京、武汉并称为京剧传播的三大码头。19世纪后半叶,上海以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奇异特别的政治格局、雄冠全国的经济实力、... 详细信息
来源: 同方学位论文库 同方学位论文库 评论
论20世纪前期海派京剧的汉口演剧
收藏 引用
中国京剧 2024年 第2期 30-37页
作者: 刘玮 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
1901年海派京剧名伶汪笑侬在汉口天一茶园登台,开创了海派京剧在汉演出之先河,接下来吕月樵、夏月润、夏月珊、毛韵珂、冯子和、周信芳、盖叫天、欧阳予倩等名伶多次来汉演出,促使海派京剧在汉口强势流布。尽管这些名伶演出时地、剧目...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梅兰芳与近代京剧改良
收藏 引用
戏曲艺术 1993年 第2期14卷 55-58页
作者: 马明捷
辛亥革命前后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十几年间,中国京剧史上,曾发生过一次京剧改良运动,其主要活动方式是编演新戏(特别是时装戏),宣传救国、民主新思想,它发端于上海,很快冲击北京,影响全国。上海京剧改良的健将是汪笑侬、王鸿寿(老...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京剧的“信仰”危机
收藏 引用
中国戏剧 1993年 第5期 40-41页
作者: 丁栋人
“信仰”这个词溯其原意,含有宗教崇拜的神秘色彩。其实,艺术是需要信仰、需要崇拜的。京剧也如是,它需要演员的崇拜,也需要观众的崇拜。演员要把京剧视为神圣的艺术殿堂,如同虔诚的教徒一般向它顶礼膜拜,全身心地投入。倘若他具备演员...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中国南派京剧研讨会”综述
收藏 引用
上海戏剧 1989年 第1期 5-7页
作者: 洪欣 杜村
为推动近代戏曲史、京剧史的研究,重新认识和全面总结海派京剧的本质特征及形成、发展过程,由上海艺术研究所倡议,上海市文化局主办的首次“中国南派京剧研讨会”于1988年10月15日——20日在上海举行。上海及来自北京、天津、江苏、安...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大派头的花旦演员黄孝慈
收藏 引用
中国戏剧 1989年 第8期 42-43页
作者: 向刊
江苏省京剧院二团演出的新编历史故事戏《红菱艳》,去年12月,曾在天津举行的文化部京剧新剧目汇演中,获优秀新剧目奖。今年5月晋京演出,也深受首都观众的好评。有人以为,此戏的剧名是袭用了美国电影《红菱艳》的片名;殊不知,京剧《红菱...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我演阿菱
收藏 引用
中国戏剧 1989年 第12期 46-47页
作者: 黄孝慈
接下《红菱艳》的剧本后,心头也产生过很多顾虑。老编剧玉铮说这戏原是他父亲冯子和年轻时候创作演出的新剧,推算起来已是几十年前的旧话了。当年,先辈的艺术家们在上海演出时究竟是什么样,如今谁也说不清楚了,今天我演菱姐这个角色...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上海早年的戏院和演出(续)
收藏 引用
上海戏剧 1992年 第1期 32-33页
作者: 郑逸梅
五旧时上海的新型京剧院,以新舞台为首创,其时十里洋场,市面繁荣,剧院要考虑营业,当然院址设在繁华区为宜,但主持其事的是沈缦云、姚伯欣、张逸搓等人,对于戏剧却是外行,又不愿托庇于洋人势力下,于是购地华界南市十六铺,后经与潘月樵、...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由票友“下海”的杰出京剧演员(一)
收藏 引用
上海戏剧 1990年 第3期 23-24页
作者: 顾郁
在京剧二百年的发展史上,杰出的京剧演员如群星灿烂。其中,有一批是由票友而“下海”的。他们如异军突起,独树一帜,在京剧的耿耿银河中,发出了引人注目的光彩。孙菊仙——“老生新三鼎甲”之一孙菊仙(1841—1931),名濂,又名学年,号宝臣...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海派京剧的形成和发展
收藏 引用
戏曲研究 1995年 第2期 14-28页
作者: 蔡世成
海派京剧属于海派文化。早在清同光年间,上海画坛有海上画派,剧坛有海上名伶,渐渐衍变出'海派'一词。当时看戏是普及性的娱乐活动,因而京剧的影响更广泛些。延伸到社会上,出现海派文人、海派作风、海派习气等说法。它泛指不正规、出格...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