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限定检索结果

文献类型

  • 86,701 篇 期刊文献
  • 9,840 篇 报纸
  • 3,939 篇 会议
  • 2,765 篇 学位论文
  • 1,109 册 图书

馆藏范围

  • 104,075 篇 电子文献
  • 287 种 纸本馆藏

日期分布

学科分类号

  • 33,507 篇 工学
    • 4,187 篇 机械工程
    • 3,703 篇 材料科学与工程(可...
    • 2,930 篇 土木工程
    • 2,870 篇 电气工程
    • 2,315 篇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1,909 篇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
    • 1,907 篇 化学工程与技术
    • 1,684 篇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
    • 1,649 篇 建筑学
    • 1,567 篇 矿业工程
    • 1,566 篇 水利工程
    • 1,373 篇 仪器科学与技术
  • 20,142 篇 医学
    • 12,957 篇 临床医学
    • 2,478 篇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
    • 1,586 篇 中医学
    • 1,576 篇 中西医结合
  • 11,704 篇 经济学
    • 10,670 篇 应用经济学
  • 9,030 篇 理学
    • 2,396 篇 化学
    • 1,755 篇 物理学
    • 1,565 篇 生物学
  • 8,564 篇 教育学
    • 3,063 篇 教育学
  • 7,411 篇 农学
    • 1,630 篇 作物学
    • 1,267 篇 园艺学
  • 7,277 篇 法学
    • 3,012 篇 政治学
    • 1,631 篇 法学
  • 6,641 篇 管理学
    • 2,551 篇 工商管理
    • 1,717 篇 管理科学与工程(可...
    • 1,687 篇 公共管理
  • 2,909 篇 文学
    • 1,447 篇 中国语言文学
  • 2,087 篇 哲学
  • 1,242 篇 历史学
  • 1,242 篇 艺术学
  • 773 篇 军事学

主题

  • 859 篇 中国
  • 670 篇 治疗
  • 655 篇 应用
  • 423 篇 对策
  • 387 篇 诊断
  • 314 篇 企业
  • 287 篇 数值模拟
  • 202 篇 影响因素
  • 199 篇 设计
  • 188 篇 发展
  • 184 篇 问题
  • 184 篇 疗效
  • 179 篇 分析
  • 179 篇 儿童
  • 175 篇 防治
  • 172 篇 产量
  • 170 篇 企业管理
  • 169 篇 质量控制
  • 167 篇 管理
  • 166 篇 创新

机构

  • 806 篇 中国地质大学
  • 716 篇 南京大学
  • 571 篇 重庆医科大学
  • 406 篇 北京大学
  • 380 篇 华中科技大学
  • 311 篇 同济大学
  • 290 篇 浙江大学
  • 287 篇 清华大学
  • 265 篇 复旦大学
  • 257 篇 华南理工大学
  • 255 篇 湖南科技大学
  • 255 篇 西北工业大学
  • 238 篇 中国矿业大学
  • 236 篇 福建师范大学
  • 223 篇 成都理工大学
  • 222 篇 广州大学
  • 221 篇 吉首大学
  • 218 篇 长安大学
  • 216 篇 厦门大学
  • 202 篇 吉林大学

作者

  • 1,108 篇 刘志彪
  • 805 篇 熊晓辉
  • 765 篇 魏文彪
  • 681 篇 王智彪
  • 570 篇 李亚彪
  • 543 篇 张文彪
  • 525 篇 吴文彪
  • 424 篇 胡立彪
  • 400 篇 罗子彪
  • 307 篇 熊晓燕
  • 281 篇 刘文彪
  • 263 篇 程振彪
  • 261 篇 王鑫彪
  • 254 篇 谢英彪
  • 248 篇 李文彪
  • 219 篇 王文彪
  • 203 篇 熊昌彪
  • 201 篇 杨育彪
  • 173 篇 陆彪
  • 166 篇 吕新彪

语言

  • 103,915 篇 中文
  • 430 篇 英文
检索条件"作者=熊晓彪"
104354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排序:
中国刑事司法证明“唯客观化”批判
收藏 引用
法学研究 2024年 第2期46卷 207-224页
作者: 熊晓彪 中山大学法学院
中国刑事诉讼已然发展形成一套基于客观证据、客观事实、客观化方法和客观化标准的“客观(化)形式”证据、证明理念与方法体系,可称其为“唯客观化”进路。该进路的典型司法实务样态呈现为依赖客观化证据定案,无印证不定案,法定证据判案...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司法事实认定主要障碍与破解路径——基于“未知空间”理论的分析
收藏 引用
法治社会 2024年 第3期 60-75页
作者: 熊晓彪 中山大学法学院
“未知空间”是缺失的证据所反映的那部分事实,具有“不确定性”与“模糊性”两种不同特性;其与事实相伴而生,几乎遍及从侦查到审查起诉、再到审判评议的每一个诉讼环节;世界的复杂性、事实的历史属性、人类自身的局限性以及诉讼认识特...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迈向“最佳解释确信”的司法证明
收藏 引用
法制与社会发展 2023年 第5期29卷 167-190页
作者: 熊晓彪 中山大学法学院
面对日益复杂且趋于技术性的案件事实与证据,传统司法证明方式在探求真相与实现裁决公正的目标上力有未逮。国内学者开始转向哲学领域的解释性理论,以期获得证明方法上的启示。作为解释性理论应用于司法证明领域的标志性成果,相对似真...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证明标准多维解构与体系重塑
收藏 引用
中国刑事法杂志 2023年 第4期 157-176页
作者: 熊晓彪 中山大学法学院
关于证明标准的争议由来已久且至今未见缓解,争议背后存在固定性、精确化、严格性标准等认识误区。从制度整体外部与事实认定者自身内部两种视角审视,证明标准具有客观性要素、主观性内容和潜在法律政策三个维度。客观性要素主要体现在...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概率推理:实现审判智能决策的结构化进路
收藏 引用
中外法学 2022年 第5期34卷 1278-1298页
作者: 熊晓彪 中山大学法学院
“审判智能决策”要求机器能够对法律推理进行有效模拟。人工智能与三段论式法律推理具有契合性,能够借助法律论证与深度学习等技术发现法律规则大前提,却陷入了事实小前提的确定这一证据推理困境。中国当下的人工智能法律系统初步实现...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证据标准的具象维度与实践纠偏--兼论类案证据标准的数据化统一
收藏 引用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 第4期35卷 38-49页
作者: 熊晓彪 中山大学法学院 广东广州510275
中国司法实践将证据标准混同于证明标准、充分性标准等事实认定的判准,不但使其偏离了本来意涵与功能,而且导致了“填鸭式”定罪等问题。证据标准包含单个证据审查标准和案件整体证据判准标准两个维度,是一种关于案件准许进入审判的最...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司法事实认定的数据化转型
收藏 引用
地方立法研究 2022年 第3期7卷 19-36页
作者: 熊晓彪 中山大学法学院
在“数字时代”与“智慧法院”建设的双重背景下,传统事实认定方法难以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适用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亟须数据化转型。近年来地方法院结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研发的人工智能法律系统,在事实认定的数据化转型上迈...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证据评价的自由与规范法理
收藏 引用
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2023年 第4期 225-241页
作者: 熊晓彪 中山大学法学院
证据评价的自由俨然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开明司法之基石,但中国立法与司法实践却表现出一种对“法定证据”异乎寻常的青睐。建立在“自然理性”回归与“法定证据”反思基础之上的“自由心证”,实际上至少受到法律的三重干预。对“法定证据...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证据法:实现正义的规范性装置——《证据法哲学》介评
收藏 引用
证据科学 2022年 第1期30卷 36-46页
作者: 熊晓彪 中山大学法学院 广州510275
陪审团审判的凋零与"自由心证"的盛行,使得证据法陷入了难以未卜的命运。《证据法哲学》这本开拓性论著的面世,重新对证据法予以界定并揭示了其重要意涵:证据法的主要调整对象为事实认定,是一种控制审判评议的规范性装置;其外部目标是...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迈向“最佳解释确信”的司法证明
诉讼法学、司法制度
收藏 引用
诉讼法学、司法制度 2023年 第12期
作者: 熊晓彪
面对日益复杂且趋于技术性的案件事实与证据,传统司法证明方式在探求真相与实现裁决公正的目标上力有未逮。国内学者开始转向哲学领域的解释性理论,以期获得证明方法上的启示。作为解释性理论应用于司法证明领域的标志性成果,相对似... 详细信息
来源: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