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六记》是清朝作家沈复的作品,叙述了他与妻子芸之间温馨朴实的爱情及家庭日常,表达了作者远离世俗纷争、归隐宁静生活的人生态度。1935年,林语堂将之译为英文并出版,命名为Six Chapters of a Floating Life,他以朴实的语言再现了...
详细信息
《浮生六记》是清朝作家沈复的作品,叙述了他与妻子芸之间温馨朴实的爱情及家庭日常,表达了作者远离世俗纷争、归隐宁静生活的人生态度。1935年,林语堂将之译为英文并出版,命名为Six Chapters of a Floating Life,他以朴实的语言再现了原作的平淡生活。然而,目前对于林语堂英译本的研究主要从翻译美学、语言学、目的论和译者主体性等角度展开,较少有研究聚焦于社会学领域。随着翻译研究中的文化转向,皮埃尔·布迪厄的社会学理论作为新的翻译研究范式,其核心概念“惯习”已逐渐应用于翻译研究中,用以解释和分析译者的行为。从社会学视角出发,本研究借译者惯习概念对翻译现象进行描述、分析和阐释。具体而言,译者惯习由社会因素塑造,具有持久性,进而影响译者的具体翻译实践。本文基于林语堂传记、自述作品及相关史料研究,梳理林语堂的人生轨迹、所处的场域和文化社会资本,探寻其惯习的形成及其成因,着重探讨了译者惯习对翻译选材、人物塑造和翻译策略的影响。经过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首先,林语堂展现出对性灵文学的明显偏爱,这在他选择翻译材料时尤为显著。他选择《浮生六记》作为翻译的源文本,这部作品并不属于当时社会变革时代的主流文学。这种偏好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他童年时对家乡自然美景的深切欣赏,以及他积累的孔子、老子的哲学思想和西方表现主义文化资本的影响。在国内政治场域动荡的背景下,这些因素在他心中共同塑造出了一种独特的文学偏好。其次,林语堂形成了尊重并推崇女性的态度倾向。在人物塑造方面,他有意识地调整了对原作女性角色的描绘,将她们塑造成既美丽又才华横溢的形象,从而淡化了她们在封建社会中的从属地位。这种对女性的尊重和钦佩与他所处时代的国内外妇女解放运动密切相关。此外,诸如《红楼梦》和《道德经》的中国传统文学作品也在他心中培育了对女性的正向看法。最后,受美国文学场域读者期待规范的影响,以及自身精通中英双语的文化资本,林语堂在翻译实践中注重译文的流畅性和可读性。这主要体现在他灵活运用的翻译策略上,包括增加前言、释义或改写术语、增加衔接词、以及重组流水句结构等。林语堂的翻译作品不仅忠实于原作,同时也广受读者的喜爱和接受。通过探究林语堂的社会历史背景,本研究强调其惯习在翻译实践中的重要性,进一步丰富了对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的研究。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