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限定检索结果

文献类型

  • 15 篇 期刊文献
  • 1 册 图书

馆藏范围

  • 16 篇 电子文献
  • 0 种 纸本馆藏

日期分布

学科分类号

  • 6 篇 艺术学
    • 5 篇 戏剧与影视学
    • 1 篇 音乐与舞蹈学
  • 4 篇 文学
    • 4 篇 中国语言文学
  • 3 篇 教育学
    • 3 篇 教育学
  • 2 篇 历史学
    • 1 篇 中国史
    • 1 篇 世界史
  • 1 篇 法学
    • 1 篇 社会学
  • 1 篇 管理学
    • 1 篇 公共管理

主题

  • 4 篇 演员
  • 3 篇 金庸
  • 3 篇 上海戏剧学院
  • 3 篇 《明报》
  • 2 篇 杭州
  • 2 篇 《大公报》
  • 2 篇 剧本
  • 2 篇 《原野》
  • 2 篇 话剧艺术
  • 2 篇 话剧
  • 1 篇 剧本创作
  • 1 篇 戏剧表演
  • 1 篇 举足轻重
  • 1 篇 20世纪80年代初
  • 1 篇 导演
  • 1 篇 表演理论
  • 1 篇 过程
  • 1 篇 六十年代
  • 1 篇 中国
  • 1 篇 鸭子

机构

  • 2 篇 上海青年话剧团

作者

  • 16 篇 杜冶秋
  • 2 篇 向能春
  • 2 篇 李家耀
  • 2 篇 陈明正
  • 1 篇 刘世正
  • 1 篇 刘建平
  • 1 篇 陈加林
  • 1 篇 卢若萍
  • 1 篇 张名煜
  • 1 篇 焦晃
  • 1 篇 梁波罗
  • 1 篇 盛吉明
  • 1 篇 王公序
  • 1 篇 胡导
  • 1 篇 郭东篱

语言

  • 16 篇 中文
检索条件"作者=杜冶秋"
16 条 记 录,以下是11-20 订阅
排序:
名为青话6
收藏 引用
上海戏剧 2013年 第6期 44-44页
作者: 杜冶秋
我们十年都没有演戏了,"死"了十年了,怎么恢复呢?"文革"以后,我感觉到两个字——"挣扎",因为人已经瘫倒了,就好像一个生了重病的人一样,休克了十年,你要再活过来,那是一个病去如抽丝的过程。
来源: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积累与发展中的戏剧表演学——胡导《戏剧表演学》研讨会纪要
收藏 引用
戏剧艺术 2004年 第6期 4-23页
作者: 陈明正 郭东篱 向能春 盛吉明 卢若萍 焦晃 梁波罗 杜冶秋 李家耀
胡导教授自上世纪30年代开始投身戏剧事业,解放后一直在我院从事导表演教学和艺术活动。他求真务实,海纳百川,桃李满天下。更为可贵的是,他在耄耋之年完成了学术专著《戏剧表演学》。该著作旁征博引、思辨求新,博采众家之长,为我...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塑造形象的探索
收藏 引用
上海戏剧 1963年 第4期 34-34页
作者: 杜冶秋
时常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在接受了一个新的角色創造任务之后,便去寻找一处清净的环境,怀着創作上的激动,一口气地把剧本看完,再随着各自不同的习慣,可能把角色的台詞抄录下来,逐字逐句的去斟酌,定出任务,目的,动作……也可能暫时不做具... 详细信息
来源: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金庸:杭城一段情
收藏 引用
人民周刊 2015年 第3期 90-90页
作者: 杜冶秋
20世纪80年代初,我在上海戏剧学院的学友杨在葆因主演影片《原野》赴港,金庸以《明报》社长查良镛的名义,在美丽华饭店设宴款待。他得知杨在葆与我是大学同窗好友,高兴地请他带话:"那您回去后一定代为问候,我们是亲戚,不过我和他姐姐...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可塑性强的青年演员李建华
收藏 引用
中国戏剧 1983年 第2期 55-55页
作者: 杜冶秋
一九七八年夏天,一个带着泥土清香的小伙子,默默地来到上海青年话剧团,大家都用上海话亲热地叫他“乡下人”。从此,这便成了人们对李建华的“爱称”。“乡下人”能扮演古今中外各路角色,这在当初是想象不到的。其实,李建华在上海戏剧学... 详细信息
来源: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话剧《闯江湖》排演散记
收藏 引用
上海戏剧 1979年 第4期 40-40页
作者: 杜冶秋 上海青年话剧团
《闯江湖》虽称是吴祖光新作,其实新作不新,早在“文革”前夕即有初稿写就,因为一场浩劫,手迹被查抄一空。此番重起炉灶,说是“新作”,也是不假。三月中旬,作者来沪时曾与剧组见面,祖光同志个性爽朗,辞令幽默,然一当触及“闯”剧创作
来源: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