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限定检索结果

文献类型

  • 60 篇 期刊文献
  • 1 册 图书

馆藏范围

  • 61 篇 电子文献
  • 0 种 纸本馆藏

日期分布

学科分类号

  • 51 篇 文学
    • 50 篇 中国语言文学
    • 1 篇 新闻传播学
  • 3 篇 哲学
    • 3 篇 哲学
  • 3 篇 历史学
    • 3 篇 中国史
  • 1 篇 教育学
    • 1 篇 教育学
  • 1 篇 艺术学
    • 1 篇 戏剧与影视学

主题

  • 6 篇 民国时代
  • 4 篇 男尊女卑
  • 3 篇 革命主题
  • 3 篇 叙述
  • 3 篇 性别差等结构
  • 3 篇 胜利大团圆
  • 3 篇 中国
  • 3 篇 社会文化结构
  • 3 篇 性别差
  • 3 篇 小说
  • 3 篇 市场经济
  • 3 篇 中国当代小说
  • 2 篇 新历史小说
  • 2 篇 《创业史》
  • 2 篇 《人生》
  • 2 篇 文化精神
  • 2 篇 《苦闷的象征》
  • 2 篇 现代文学
  • 2 篇 叙事模式
  • 2 篇 《白鹿原》

机构

  • 47 篇 烟台大学
  • 5 篇 山东师范大学
  • 1 篇 暨南大学
  • 1 篇 济南日报报业集团
  • 1 篇 山东单县龙王庙镇...
  • 1 篇 菏泽市牡丹区南城...

作者

  • 61 篇 任现品
  • 2 篇 张娟
  • 1 篇 张婷婷
  • 1 篇 张玲
  • 1 篇 李思雨
  • 1 篇 周青
  • 1 篇 陶慧丽
  • 1 篇 王裕
  • 1 篇 田明
  • 1 篇 杨理
  • 1 篇 李沐杉
  • 1 篇 姜晓梅
  • 1 篇 王目奎
  • 1 篇 吴义勤

语言

  • 61 篇 中文
检索条件"作者=任现品"
61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排序:
略论儒家文化的感恩意识
收藏 引用
孔子研究 2005年 第1期 93-100页
作者: 任现品 烟台大学人文学院
感恩意识的最大化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特色:忠为报君恩,孝为报亲恩,节为报夫恩,义为报友恩;从而使感恩意识逸出伦理道德领域进入政治经济生活,并由此引发了中国特有的道德悲情,带来了国民性的扭曲、异化。对感恩意识的切实评价是实现儒学...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当代小说中母亲形象的承与变
收藏 引用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5年 第6期 123-131,193页
作者: 任现品 烟台大学人文学院 264005
作为当代小说中典型的母亲形象,《苦菜花》中的冯大娘、《丰乳肥臀》中的上官鲁氏既承续着传统母亲的共性,担当苦难和对子女的无私奉献,更带有着其创作时代的精神况味和作家独特的审美追求,对二者的对比解读,有助于揭示当代小说中母亲...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传统与西方、当时与当下——论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的参照坐标
收藏 引用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2年 第2期 189-195页
作者: 任现品 烟台大学人文学院 264005
论文从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的独特性出发,分析在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中以传统与西方为横向参照坐标、以当时与当下为纵向参照坐标的必要性,认为横向的与纵向的双重坐标的统一有助于学生理清现代文学史的发展脉络、理解文学现象之间的复杂...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泡沫”:程青小说中的梦想书写
收藏 引用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20年 第9期 250-258页
作者: 任现品 烟台大学人文学院 264005
市场经济所激发的现世梦想已成为当下国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程青小说对梦想的书写更多地从理性层面揭示人们生存状态的真相。在她的文本世界里,梦想作为中国社会转型所诱发的隐秘欲望,既抚慰着人们饥渴困苦的心灵,赋予他们忍...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论《围城》对传统理想爱情的消解
收藏 引用
江海学刊 2000年 第3期 183-186页
作者: 任现品 烟台大学中文系
《围城》是一部内涵丰厚的小说 ,在对爱情的描绘处理上 ,它消解了传统理想爱情的神圣永恒、相知相悦和价值意义 ,使爱情成为围困人的“围城” ,这不仅强化了小说的主题 ,反映出中国当时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 。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诗可以怨”与“苦闷的象征”——论中日文学创作心理动力差异
收藏 引用
理论学刊 2001年 第1期 117-119页
作者: 任现品 山东师范大学 山东济南250014
忧怨苦闷是文学创作的心理动力之一 ,这种心理动力归根结底又是社会环境的产物。中日两国同属东方文化 ,但中日作家的“苦闷”内涵却又各具特性。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在于两个民族的文化精神不同 ,主要体现在体制结构、文学观念、作家构...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反叛与倚重 红色经典与传统伦理的双重关联
收藏 引用
丛书名: 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文丛i青年项目Ashan dong sheng she hui ke xue gui hua yan jiu xiang mu wen cong
2013年
作者: 任现品
本书以西方个体权益伦理为横向参照坐标,以中国传统伦理的现代转型为纵向参照坐标,在现代中国伦理变革的历程中探测红色经典与传统伦理的双重关联,概括性地说明:现代中国伦理变革既是对外入性伦理思想资源(西方个体权益伦理)的借鉴... 详细信息
来源: 汇雅图书(南通市图书馆... 评论
攀比心理与同病相怜的交错互动——《歇马山庄的两个女人》的情节动力分析
收藏 引用
当代文坛 2004年 第6期 97-98页
作者: 任现品
从到"中国乡土女性特殊文本"的,挖掘琐碎、鲜活的生活常景下隐藏的人性的复杂与迷惘,是孙惠芬小说创作的不变内核.(以下简称)更是将人物心理的微观雕刻和从容不迫的故事叙述、富有典型意义的细节描写结合在一起,在展示当代乡村细密粘稠...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苦闷的象征》的传播及其意义──兼论鲁迅对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建设的贡献
收藏 引用
齐鲁学刊 2001年 第3期 67-70页
作者: 任现品 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山东济南250014
《苦闷的象征》的翻译与传播呼应了五四之后中国新文学由“呐喊”向“彷徨”的时代转型,其现代性文艺思想填补了五四文学主体性理论建设的空白。鲁迅对《苦闷的象征》的译介及其在创作中的尝试为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建设树立了现代性的文...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内在契合与外在机运——中国现代文坛接受《苦闷的象征》探因
收藏 引用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 第1期15卷 72-78页
作者: 任现品 烟台大学中文系 山东烟台264005
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分析 ,中国现代文坛接受《苦闷的象征》的原因为 :《苦闷的象征》与中国文化精神的内在契合是被接受的基础 ,其现代精神是能被接受的必要条件 ;而改造国民性、张扬个性的时代使命和文学理论建设的需要 ,为其提供... 详细信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