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中心
CENTER
欢迎您,
退出登录
读者登录
LOGIN
首页
HOME
资源
RESOURCES
外购资源
试用资源
公益资源
网上展厅
网上直播
自建资源
服务
SERVICES
读者指南
入馆须知
办证指南
借阅规则
赔书规则
服务规范
阅读推广
新书推荐
新书上架
借阅排行
赠书名录
读者咨询
常见问题
在线咨询
图书馆学会
全市阅读点位
概况
OVERVIEW
通图简介
机构概况
历史沿革
本馆地址
年度事记
大事记
历年年报
服务品牌
自助图书馆
静海讲堂
静海展
盲人阅览室
书式生活
城市书房
阅读巴士
书阁南通
书人书事
资讯
NEWS
通图公告
通图要闻
活动预告
友情链接
站内检索栏
移动客户端
APP
图书管家
WECHAT
咨询与建议
建议与咨询
留下您的常用邮箱和电话号码,以便我们向您反馈解决方案和替代方法
您的常用邮箱:
*
您的手机号码:
*
问题描述:
当前已输入0个字,您还可以输入200个字
全部检索
电子图书
电子期刊
纸本馆藏
南通市公共图书馆
本站搜索
搜 索
高级检索
分类表
所选分类
----=双击删除一行=----
>>
<<
限定检索结果
标题
作者
主题词
出版物名称
出版社
机构
学科分类号
摘要
ISBN
ISSN
基金资助
索书号
标题
标题
作者
主题词
出版物名称
出版社
机构
学科分类号
摘要
ISBN
ISSN
基金资助
索书号
作者
标题
主题词
出版物名称
出版社
机构
学科分类号
摘要
ISBN
ISSN
基金资助
索书号
作者
作者
标题
主题词
出版物名称
出版社
机构
学科分类号
摘要
ISBN
ISSN
基金资助
索书号
确 定
文献类型
24 篇
期刊文献
1 篇
学位论文
1 篇
会议
馆藏范围
26 篇
电子文献
0 种
纸本馆藏
日期分布
学科分类号
14 篇
艺术学
11 篇
美术学
10 篇
设计学(可授艺术学...
4 篇
艺术学理论
12 篇
历史学
12 篇
中国史
2 篇
文学
1 篇
中国语言文学
1 篇
新闻传播学
1 篇
哲学
1 篇
哲学
1 篇
教育学
1 篇
教育学
1 篇
管理学
1 篇
图书情报与档案管...
主题
3 篇
现代设计
3 篇
中国美术
2 篇
海外
2 篇
汉学
2 篇
中国风
2 篇
《设计史学刊》
2 篇
中国美术史
2 篇
卜士礼
2 篇
伦敦设计节
2 篇
传统
2 篇
全球转向
1 篇
传达功能
1 篇
文人画
1 篇
城市
1 篇
艺术
1 篇
原境
1 篇
想象
1 篇
美术遗产
1 篇
物质文化研究
1 篇
宋瓷
机构
26 篇
四川大学
1 篇
中央美术学院
1 篇
中国美术学院
1 篇
英国剑桥大学
作者
26 篇
汪燕翎
3 篇
彭宇
2 篇
冯钰颖
1 篇
任平山
1 篇
贾茹
1 篇
邓筱
1 篇
梁海育
语言
26 篇
中文
检索条件
"作者=汪燕翎"
共
26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全选
清除本页
清除全部
题录导出
标记到"检索档案"
详细
简洁
排序:
相关度排序
时效性降序
时效性升序
相关度排序
相关度排序
时效性降序
时效性升序
《设计史学刊》与设计史学科的全球转向
收藏
分享
引用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2025年 第1期 55-60页
作者:
汪燕翎
冯钰颖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
四川成都610000
《设计史学刊》致力于推动设计史学科的全球转向,特别千禧年后,通过对“设计史全球未来”“跨国设计史”“全球设计史”及“全球化设计史”等议题的讨论,很大程度重构了设计史的地理视界、理论框架和评判体系。文章围绕学刊部分专刊与...
详细信息
《设计史学刊》致力于推动设计史学科的全球转向,特别千禧年后,通过对“设计史全球未来”“跨国设计史”“全球设计史”及“全球化设计史”等议题的讨论,很大程度重构了设计史的地理视界、理论框架和评判体系。文章围绕学刊部分专刊与论文回顾了国际设计史学界的这一全球化历程,思考从中国出发的设计史全球篇章应有的方位与价值。
关键词:
《设计史学刊》
设计史学科
全球转向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在线全文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学校读者
我要写书评
暂无评论
故物与新词:近代西学冲击下的古器物研究
收藏
分享
引用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年 第7期37卷 212-216页
作者:
汪燕翎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
在近代学术大转型的背景下,金石学与古器物学、考古学以及艺术史学之间具有复杂的联系。在中西学术强烈冲击的晚清民初,中国传统古物学进入西方现代学术视野,与新的学术方法结合,互相阐释,不断修正,并改变和启发着后来中国艺术史学的研...
详细信息
在近代学术大转型的背景下,金石学与古器物学、考古学以及艺术史学之间具有复杂的联系。在中西学术强烈冲击的晚清民初,中国传统古物学进入西方现代学术视野,与新的学术方法结合,互相阐释,不断修正,并改变和启发着后来中国艺术史学的研究和思考。
关键词:
金石学
古器物学
中国美术
考古学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在线全文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学校读者
我要写书评
暂无评论
信仰、改良与功利:维多利亚时期英国设计变革的推动力
收藏
分享
引用
学海
2013年 第2期 187-190页
作者:
汪燕翎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设计系
英国作为设计史开篇最早的国家,自19世纪就开始了对现代设计①的探索,它是以不断回溯自身传统,不断修正工业文明的弊端与局限的路径进行的。特别是在社会基础发生巨大变化的维多利亚时期,英国设计面临着工业革命带来的全新课题,设计师...
详细信息
英国作为设计史开篇最早的国家,自19世纪就开始了对现代设计①的探索,它是以不断回溯自身传统,不断修正工业文明的弊端与局限的路径进行的。特别是在社会基础发生巨大变化的维多利亚时期,英国设计面临着工业革命带来的全新课题,设计师和理论家进行了一系列设计改革,有的希望回归中世纪哥特文化,有的用新教伦理进行社会改良,也有的主张从机械文明内部来构建现代设计。本文通过探讨维多利亚时期设计变革背后的信仰、改良和功利三重推动力,来解析英国早期现代设计的自我建构和自我修正。
关键词:
维多利亚时代
设计改革
哥特式
新教伦理
功利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在线全文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学校读者
我要写书评
暂无评论
汉学视阈中的中国美术:卜士礼与他的“Chinese Art”
收藏
分享
引用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2015年 第5期 10-14页
作者:
汪燕翎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
四川成都610207
本文通过对英人卜士礼的学术成就及其著作"Chinese Art"进行分析,探讨这位晚清汉学家如何涉足中国古代艺术遗产,如何跨越语言与文化的藩篱构建出中国艺术这一新的知识体系。
本文通过对英人卜士礼的学术成就及其著作"Chinese Art"进行分析,探讨这位晚清汉学家如何涉足中国古代艺术遗产,如何跨越语言与文化的藩篱构建出中国艺术这一新的知识体系。
关键词:
汉学
卜士礼
Chinese
Art
中国美术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在线全文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学校读者
我要写书评
暂无评论
铜亭如画:摄影与西方早期对中国美术史的视觉建构
收藏
分享
引用
文艺研究
2021年 第10期 119-135页
作者:
汪燕翎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
1871年,英国摄影师约翰·汤姆逊访问北京,与在京传教的德贞医生分别以不同的视觉技术拍摄了北京的遗迹影像,其中一些影像成为1887年法文本《中国美术》和1904年英文本《中国美术》的重要插图。这些与中国美术相关的文化实践均发生在19...
详细信息
1871年,英国摄影师约翰·汤姆逊访问北京,与在京传教的德贞医生分别以不同的视觉技术拍摄了北京的遗迹影像,其中一些影像成为1887年法文本《中国美术》和1904年英文本《中国美术》的重要插图。这些与中国美术相关的文化实践均发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摄影与汉学、博物馆体制的合作中,海外中国美术史的雏形也由此勾勒出来。在这一建构过程中,摄影成为一种全新的艺术史实践,不仅提供了中国美术视觉上的可读性,呈现出海外中国美术复杂的原境,而且暗示着不同的西方知识群体对中国美术遗产中时间意义的探索。
关键词:
中国美术史
视觉技术
美术遗产
汤姆逊
知识群体
视觉建构
摄影
原境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在线全文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学校读者
我要写书评
暂无评论
博物馆视野中的日本工匠文化
收藏
分享
引用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2017年 第4期 29-33页
作者:
彭宇
汪燕翎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
四川成都610207
本文通过日本江户东京博物馆的展陈理念来解读17-19世纪的江户物质文化和城市生活,尝试以此来揭示日本近世工匠精神形成的背景和轨迹。
本文通过日本江户东京博物馆的展陈理念来解读17-19世纪的江户物质文化和城市生活,尝试以此来揭示日本近世工匠精神形成的背景和轨迹。
关键词:
博物馆
江户
粹
职人文化
工匠精神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在线全文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学校读者
我要写书评
暂无评论
乡愁无根:战后英国设计中的“阶级”与“去阶级”
收藏
分享
引用
装饰
2014年 第11期 28-32页
作者:
汪燕翎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
两次世界大战是英国历史的分水岭,建立在明确阶级分层基础上的旧文化体系被逐渐消解,在战后消费社会形成的过程中,大众文化和各种亚文化占据了重要位置,并成为英国设计复兴的新动力。本文讨论英国战后设计脉络中依然隐含的阶级意识,并...
详细信息
两次世界大战是英国历史的分水岭,建立在明确阶级分层基础上的旧文化体系被逐渐消解,在战后消费社会形成的过程中,大众文化和各种亚文化占据了重要位置,并成为英国设计复兴的新动力。本文讨论英国战后设计脉络中依然隐含的阶级意识,并尝试解答:英国的阶级文化和艺术设计在20世纪下半叶如何转型?阶级和身份意识如何通过当代日常生活与艺术设计显影?英国的设计和时尚对社会分层、身份建构的意义是什么?
关键词:
战后英国设计
阶级
亚文化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在线全文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学校读者
我要写书评
暂无评论
从纽霍夫瓷板画看17世纪以来“中国风”设计中的混杂与想象
收藏
分享
引用
艺术设计研究
2018年 第2期 75-81页
作者:
汪燕翎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
本文将荷兰代尔夫特的一块青花瓷板画作为西方"中国风"的一个标本,考察17世纪以来"中国风"设计在生产模式、物质性、视觉性以及更复杂的场域和空间中的混合状态,进而为艺术史和设计史中对"中国风"的解读提供一种更有文化包容性的角度。
本文将荷兰代尔夫特的一块青花瓷板画作为西方"中国风"的一个标本,考察17世纪以来"中国风"设计在生产模式、物质性、视觉性以及更复杂的场域和空间中的混合状态,进而为艺术史和设计史中对"中国风"的解读提供一种更有文化包容性的角度。
关键词:
纽霍夫瓷板画
中国风
混杂
想象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在线全文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学校读者
我要写书评
暂无评论
幽闭之鹤——十年来海外中国美术史研究的境遇
收藏
分享
引用
美术观察
2013年 第11期 8-9页
作者:
汪燕翎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
2013~F-9月23日,英国的中国美术史学者苏立文辞世,在某种意义上宣告了一个海外视中国美术史为一部独立延绵历史的时代随之结束,汉学家这一名词也将在海外艺术史研究领域愈发罕见。毕竟,西方世界对东方古物的兴趣虽然由来已久,但“...
详细信息
2013~F-9月23日,英国的中国美术史学者苏立文辞世,在某种意义上宣告了一个海外视中国美术史为一部独立延绵历史的时代随之结束,汉学家这一名词也将在海外艺术史研究领域愈发罕见。毕竟,西方世界对东方古物的兴趣虽然由来已久,但“中国美术”这一词汇进入西方学术研究领域只有短短不到百年的历史。在这段不长的历史中,“中国美术”从最初与西方艺术比照之下的“他者”,到今日世界多元文化中的一员,在世界学术的舞台上虽不乏精彩的身影,却始终犹如幽闭之鹤,徘徊在大舞台的边缘。海外研究者对中国古代美术的关注,最早诞生于早期汉学研究领域。根据后殖民理论家赛义德的“东方主义”线索,“中国”一词自古以来代表着旅行者浪漫的异国情调、难忘的回忆、精美的器物。西方人最早关于中国艺术系统的编著是对陶瓷等器物的分类目录。这些图录多是从当时西方收藏者的趣味I叶J发,有着明显的猎奇和贸易的目的。
关键词:
中国美术史
美术史研究
海外
幽闭
境遇
西方世界
世界多元文化
鹤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在线全文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学校读者
我要写书评
暂无评论
中国设计需要怎样的“工匠精神”?
收藏
分享
引用
美术观察
2017年 第1期 26-27页
作者:
汪燕翎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
在后工业时代的今天,当我们以为匠人匿迹,手艺式微已经是一种历史命运的时候,匠人和匠艺突然成为热词,“工匠精神”在2016年甚至被提到国家理想的高度。无论东方西方,匠人似乎从来都没有这么被抬爱过。中国古训里要成为大师首先要...
详细信息
在后工业时代的今天,当我们以为匠人匿迹,手艺式微已经是一种历史命运的时候,匠人和匠艺突然成为热词,“工匠精神”在2016年甚至被提到国家理想的高度。无论东方西方,匠人似乎从来都没有这么被抬爱过。中国古训里要成为大师首先要抛弃的就是匠气,所谓“君之不器”——专精于形而下技艺的匠人难以进入精英阶层。西方传统身心二元论也认为体力劳动低于脑力劳动,
关键词:
精神
工匠
中国
设计
西方传统
后工业时代
身心二元论
历史命运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在线全文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学校读者
我要写书评
暂无评论
没有更多数据了...
下一页
全选
清除本页
清除全部
题录导出
标记到“检索档案”
共3页
<<
<
1
2
3
>
>>
跳转到
页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合并检索
0
隐藏
清空
合并搜索
回到顶部
执行限定条件
内容:
评分:
请选择保存的检索档案:
新增检索档案
确定
取消
请选择收藏分类:
新增自定义分类
确定
取消
订阅名称:
通借通还
温馨提示:
图书名称:
借书校区:
取书校区:
手机号码:
邮箱地址:
一卡通帐号:
电话和邮箱必须正确填写,我们会与您联系确认。
联 系 人:
所在院系:
联系邮箱:
联系电话: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