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中心
CENTER
欢迎您,
退出登录
读者登录
LOGIN
首页
HOME
资源
RESOURCES
外购资源
试用资源
公益资源
网上展厅
网上直播
自建资源
服务
SERVICES
读者指南
入馆须知
办证指南
借阅规则
赔书规则
服务规范
阅读推广
新书推荐
新书上架
借阅排行
赠书名录
读者咨询
常见问题
在线咨询
图书馆学会
全市阅读点位
概况
OVERVIEW
通图简介
机构概况
历史沿革
本馆地址
年度事记
大事记
历年年报
服务品牌
自助图书馆
静海讲堂
静海展
盲人阅览室
书式生活
城市书房
阅读巴士
书阁南通
书人书事
资讯
NEWS
通图公告
通图要闻
活动预告
友情链接
站内检索栏
移动客户端
APP
图书管家
WECHAT
咨询与建议
建议与咨询
留下您的常用邮箱和电话号码,以便我们向您反馈解决方案和替代方法
您的常用邮箱:
*
您的手机号码:
*
问题描述:
当前已输入0个字,您还可以输入200个字
全部检索
电子图书
电子期刊
纸本馆藏
南通市公共图书馆
本站搜索
搜 索
高级检索
分类表
所选分类
----=双击删除一行=----
>>
<<
限定检索结果
标题
作者
主题词
出版物名称
出版社
机构
学科分类号
摘要
ISBN
ISSN
基金资助
索书号
标题
标题
作者
主题词
出版物名称
出版社
机构
学科分类号
摘要
ISBN
ISSN
基金资助
索书号
作者
标题
主题词
出版物名称
出版社
机构
学科分类号
摘要
ISBN
ISSN
基金资助
索书号
作者
作者
标题
主题词
出版物名称
出版社
机构
学科分类号
摘要
ISBN
ISSN
基金资助
索书号
确 定
文献类型
23 篇
期刊文献
5 篇
会议
馆藏范围
28 篇
电子文献
0 种
纸本馆藏
日期分布
学科分类号
28 篇
医学
28 篇
临床医学
1 篇
中西医结合
主题
11 篇
斑秃
4 篇
皮肤镜
2 篇
米诺地尔
2 篇
细胞因子
2 篇
疗效
2 篇
二苯环丙烯酮
2 篇
女性型脱发
1 篇
凋亡诱导因子
1 篇
非瘢痕性
1 篇
免疫
1 篇
肿瘤抑制蛋白质p5...
1 篇
脱发
1 篇
雄激素性秃发
1 篇
皮肤镜影像
1 篇
头皮皮肤镜
1 篇
恶性黑色素瘤
1 篇
鉴别诊断
1 篇
嗜酸性粒细胞
1 篇
免疫组化
1 篇
阿维a
机构
21 篇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
5 篇
四川省医学科学院...
3 篇
西南医科大学
2 篇
四川省医学科学院...
1 篇
南昌大学附属第三...
1 篇
成都医学院第一附...
1 篇
南昌大学第三附属...
1 篇
山东菏泽市立医院
1 篇
中山医科大学附属...
1 篇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
作者
28 篇
巩毓刚
22 篇
章星琪
20 篇
赵莹
16 篇
杨建
15 篇
蔡泽明
14 篇
张斌
14 篇
西兰
12 篇
叶艳婷
11 篇
张小婷
6 篇
李灵
5 篇
陈闻纳
5 篇
李水凤
4 篇
戚世玲
3 篇
曹慧
3 篇
罗莉
3 篇
杨雨清
2 篇
赵蓓
1 篇
张晓彤
1 篇
杨雁
1 篇
段西凌
语言
28 篇
中文
检索条件
"作者=巩毓刚"
共
28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全选
清除本页
清除全部
题录导出
标记到"检索档案"
详细
简洁
排序:
相关度排序
时效性降序
时效性升序
相关度排序
相关度排序
时效性降序
时效性升序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脱发表现的初步观察
收藏
分享
引用
临床皮肤科杂志
2011年 第9期40卷 548-549页
作者:
叶艳婷
巩毓刚
赵莹
章星琪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皮肤性病科
广东广州510080
脱发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其发生率为17.3%~54%。脱发与疾病活动指数有关,是疾病加重的非特异性表现,还能预测SLE的复发闻。SLE脱发主要是非瘢痕性脱发,目前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并不多,分类也不统一。本研...
详细信息
脱发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其发生率为17.3%~54%。脱发与疾病活动指数有关,是疾病加重的非特异性表现,还能预测SLE的复发闻。SLE脱发主要是非瘢痕性脱发,目前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并不多,分类也不统一。本研究旨在分析SLE非瘢痕性脱发的临床及皮肤镜表现,探讨脱发与疾病活动性、自身抗体及补体水平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红斑狼疮
系统性
脱发
非瘢痕性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在线全文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学校读者
我要写书评
暂无评论
二苯环丙烯酮局部免疫治疗斑秃的研究进展
收藏
分享
引用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1年 第9期25卷 721-723页
作者:
巩毓刚
赵莹
章星琪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皮肤性病科
广东广州510080
国际上以二苯环丙烯酮(DPCP)在局部皮损上诱发接触性皮炎治疗重型斑秃应用最广泛,目前已有近30年历史,取得了良好的疗效。DPCP治疗斑秃的有效率多在50%~60%之间,常见的副作用为局部接触性皮炎,复发率10.6%~68.9%。DPCP治疗斑秃机制不...
详细信息
国际上以二苯环丙烯酮(DPCP)在局部皮损上诱发接触性皮炎治疗重型斑秃应用最广泛,目前已有近30年历史,取得了良好的疗效。DPCP治疗斑秃的有效率多在50%~60%之间,常见的副作用为局部接触性皮炎,复发率10.6%~68.9%。DPCP治疗斑秃机制不明,目前认为可能是多环节性的,主要包括改变炎症细胞亚群、拮抗Th1免疫反应,重建Th1和Th2的平衡以及引入抑制性T细胞等。本文对有关DPCP局部免疫治疗斑秃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
二苯环丙烯酮
免疫治疗
斑秃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在线全文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学校读者
我要写书评
暂无评论
针扎伤皮损的皮肤镜征象分析
收藏
分享
引用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21年 第1期35卷 42-47页
作者:
罗莉
李灵
巩毓刚
卢葳
赵蓓
沈柱
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
皮肤病性病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72
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四川成都610500
目的目前国内外尚未见针扎伤皮损皮肤镜征象的报道,本研究通过观察针扎伤皮损的皮肤镜征象,为针扎伤提供诊断及鉴别诊断依据。方法使用血糖采血针在44例成人手背正常皮肤随机针刺一次,使用皮肤镜连续动态观察针扎皮损第1~5天同一时间点...
详细信息
目的目前国内外尚未见针扎伤皮损皮肤镜征象的报道,本研究通过观察针扎伤皮损的皮肤镜征象,为针扎伤提供诊断及鉴别诊断依据。方法使用血糖采血针在44例成人手背正常皮肤随机针刺一次,使用皮肤镜连续动态观察针扎皮损第1~5天同一时间点的镜下特征。结果针扎伤皮损的皮肤镜征象主要为中央凹陷,周边呈唇样隆起,早期还可表现为线状出血、红晕、线状裂隙、鳞屑、血痂形成,恢复期表现为血痂大部分脱落,红晕大部分消退,线状裂隙大部分愈合,遗留色素沉着和鳞屑。线状出血、红晕是早期诊断针扎伤的敏感性指标,而特异性指标为中央凹陷和周边唇样隆起。结论临床上可将皮肤镜作为诊断针扎伤的有效手段之一。线状出血、红晕等征象可以作为皮肤镜诊断针扎伤的初筛指标,而中央凹陷、周边唇样隆起是皮肤镜诊断针扎伤的特异性征象。
关键词:
针扎伤
皮肤镜
鉴别诊断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在线全文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学校读者
我要写书评
暂无评论
斑秃皮损的炎症浸润和毛囊周期改变特征
收藏
分享
引用
广东医学
2013年 第6期34卷 867-871页
作者:
张小婷
赵莹
张斌
蔡泽明
西兰
巩毓刚
杨建
章星琪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皮肤性病科
广州510080
目的观察斑秃皮损炎症细胞的分布情况以及毛囊周期改变特点,初步探讨嗜酸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在斑秃皮损形成中发挥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136例斑秃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皮损病理改变,对组织片进行吉姆萨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嗜酸性...
详细信息
目的观察斑秃皮损炎症细胞的分布情况以及毛囊周期改变特点,初步探讨嗜酸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在斑秃皮损形成中发挥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136例斑秃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皮损病理改变,对组织片进行吉姆萨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的分布特点,以及毛囊周期改变特点。结果 73.5%(100/136)斑秃患者的脱发皮损可见毛囊周围蜂窝状炎症浸润,多为病程短、处于疾病活动阶段患者。47.8%(65/136)斑秃患者存在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其中弥漫型斑秃患者皮损发生的概率较高。真皮浅深层比较,肥大细胞的数目及活化比例在深层毛囊周围多于浅层毛囊,而在浅深层血管周围则无区别。在浅层血管周围的肥大细胞数目以及深层毛囊活化肥大细胞数与血清IgE呈正相关关系。血管周围的真皮浅层CD8+T淋巴细胞浸润和真皮深层血管周围CD3+、CD4+T淋巴细胞浸润在活动期高于稳定期皮损。毛囊的终毛/毳毛比例方面,亚全秃/全秃/普秃患者较斑片型、弥漫型为低,病程大于2年较病程小于3个月者的比例低。脱发面积≤50%患者的终毛/毳毛比例均高于脱发面积76%~100%组。结论斑秃皮损中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和CD8+T淋巴细胞浸润与斑秃毛囊终毛/毳毛比例降低和疾病活动性相关,真皮浅层血管周围的炎症浸润明显,说明这些细胞和真皮浅层在斑秃发病起重要作用。
关键词:
斑秃
嗜酸性粒细胞
肥大细胞
毛囊周期
T淋巴细胞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在线全文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学校读者
我要写书评
暂无评论
局部免疫法治疗重型斑秃的疗效及作用机制分析
收藏
分享
引用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2012年 第2期33卷 216-222页
作者:
巩毓刚
赵莹
张小婷
叶艳婷
杨建
章星琪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皮肤性病科
广东广州510080
【目的】分析局部免疫法治疗中国重型斑秃患者的疗效及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对63例斑秃患者进行二苯环丙烯酮局部免疫治疗。治疗前进行皮肤镜、实验室、病理检查,治疗过程中对血常规、总IgE进行监测并复查部分患者头皮病理。同时检...
详细信息
【目的】分析局部免疫法治疗中国重型斑秃患者的疗效及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对63例斑秃患者进行二苯环丙烯酮局部免疫治疗。治疗前进行皮肤镜、实验室、病理检查,治疗过程中对血常规、总IgE进行监测并复查部分患者头皮病理。同时检测21名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细胞因子浓度,并征集正常对照13人,年龄性别与斑秃组相匹配。【结果】本组患者总有效率为61.0%,疗效仅与脱发面积成负相关,即面积越小,疗效越好,而与其它临床资料无相关关系。相比有效组,严重不良反应组治疗前血清IgE浓度较高。经治疗后真皮浅层血管周围单个核细胞浸润明显增多。患者血清Th1型细胞因子IFN-γ、IL-12在治疗前较正常对照高,经治疗后有效组明显降低,与正常对照无差异,而无效组IFN-γ未降低,IL-12水平反而较治疗前升高。Th2型细胞因子IL-4在无效组治疗前后均高于正常组,IL-10均低于正常组,而在有效组该两种因子治疗前与正常无差异,治疗后升高,且高于正常水平。【结论】局部免疫法可用于治疗重型斑秃,疗效较确切,且相对较安全。治疗前进行IgE测定可初步预示治疗过程中炎症反应过强者,而IL-4升高可能提示对局部免疫疗法无效。治疗后有效组Th1型细胞因子的表达减少,恢复了原有Th1与Th2细胞因子的平衡状态,使毛囊从休止期重新进入生长期,达到毛发生长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
斑秃
局部免疫疗法
细胞因子
Th1与Th2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在线全文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学校读者
我要写书评
暂无评论
早期斑秃皮损处炎症细胞因子及凋亡因子的异常表达
收藏
分享
引用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15年 第2期48卷 128-131页
作者:
蔡泽明
赵莹
张斌
巩毓刚
西兰
杨建
章星琪
南昌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皮肤科
332000
山东菏泽市立医院皮肤科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皮肤科
目的 探讨早期斑秃皮损浅层、深层及斑秃生长期毛囊凋亡因子及炎症细胞因子的表达.方法 收集25例早期斑秃皮损及15例正常头皮病理取材组织标本,通过荧光定量PCR检测标本中凋亡基因p53、caspase3、Fas和生存素、bcl-2以及炎症细胞因子白...
详细信息
目的 探讨早期斑秃皮损浅层、深层及斑秃生长期毛囊凋亡因子及炎症细胞因子的表达.方法 收集25例早期斑秃皮损及15例正常头皮病理取材组织标本,通过荧光定量PCR检测标本中凋亡基因p53、caspase3、Fas和生存素、bcl-2以及炎症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4、IL-10、干扰素γ(IFN-γ)、IL-12 mRNA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检测皮损中生长期毛囊P53的蛋白质表达.结果 斑秃生长期毛囊促凋亡因子caspase3、P53、Fas mRNA表达水平较对照组升高,变化倍数分别为6.78、8.01、9.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抑制凋亡因子bcl-2、生存素mRNA较正常降低,变化倍数分别为0.08、0.03(均P<0.01),炎症细胞因子无改变.斑秃浅层Th1因子IFN-γ、IL-12 mRNA较正常水平升高,变化倍数分别为2.75、85.67(P值分别<0.05、0.01).Th2因子IL-10表达水平降低,变化倍数为0.002(P< 0.01).而且,斑秃皮损浅层IL-10及IL-12 mRNA改变幅度高于深层(P值分别< 0.01、0.05).免疫组化显示斑秃皮损生长期毛囊每100个细胞中p53阳性细胞数较对照组升高(t=23.79,P< 0.01).结论 斑秃生长期毛囊凋亡因子升高,抑制凋亡因子表达下降提示凋亡因子在斑秃发病中起一定作用.
关键词:
斑秃
细胞因子类
凋亡诱导因子
肿瘤抑制蛋白质p53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在线全文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学校读者
我要写书评
暂无评论
以紫癜样皮损为首发表现的系统性红斑狼疮误诊分析
收藏
分享
引用
医学综述
2018年 第16期24卷 3303-3306,3311页
作者:
罗莉
巩毓刚
李灵
西南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
四川泸州646000
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皮肤病性病研究所
成都610072
目的探讨以紫癜样皮损为首发表现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临床特点及误诊原因,以降低SLE早期误诊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10月年四川省人民医院皮肤科、风湿科诊断明确、临床资料完整的8例以紫癜样皮损为首发表现的SLE患者...
详细信息
目的探讨以紫癜样皮损为首发表现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临床特点及误诊原因,以降低SLE早期误诊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10月年四川省人民医院皮肤科、风湿科诊断明确、临床资料完整的8例以紫癜样皮损为首发表现的SLE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免疫学检查。结果 6例紫癜样皮损位于四肢,2例紫癜样皮损位于双下肢,8例在发病初期均缺乏典型的蝶形红斑,8例血小板均正常,6例发生肾脏损害,5例发生血液系统损害,8例免疫系统检查均有异常,均被误诊为过敏性紫癜(HSP),平均误诊时间超过2个月,误诊率为100%。结论以紫癜样皮损为首发表现且缺乏典型蝶形红斑的SLE临床少见,极易误诊为HSP,应提高诊断SLE的警惕性,对于出现紫癜样皮损,同时合并多系统损害的患者应早期行免疫学检查来明确诊断。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过敏性紫癜
误诊分析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在线全文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学校读者
我要写书评
暂无评论
重型斑秃患者外周血和头皮细胞因子的检测
收藏
分享
引用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8年 第3期15卷 11-14页
作者:
罗莉
巩毓刚
李灵
西南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
四川泸州646000
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皮肤病性病研究所
四川成都610072
目的检测重型斑秃患者外周血和头皮皮损处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进一步探讨斑秃的发病机制。方法选取33例重型斑秃患者及20例健康体检者。收集外周血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检测血清中免疫细胞因子干扰素γ(IFN-γ)、白介素2(...
详细信息
目的检测重型斑秃患者外周血和头皮皮损处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进一步探讨斑秃的发病机制。方法选取33例重型斑秃患者及20例健康体检者。收集外周血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检测血清中免疫细胞因子干扰素γ(IFN-γ)、白介素2(IL-2)、白介素4(IL-4)、白介素5(IL-5)、白介素10(IL-10)、白介素12(IL-12)的表达水平。收集头皮组织标本,采用荧光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头皮处IFN-γ、IL-2、IL-4、IL-5、IL-10、IL-12 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重型斑秃组血清中IFN-γ和IL-12表达水平显著升高,IL-5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重型斑秃组头皮皮损IFN-γ和IL-12 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IL-4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重型斑秃患者外周血及局部头皮均存在Th1和Th2的免疫失衡,即表现为Th1占优势而Th2抑制。
关键词:
斑秃
细胞因子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
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在线全文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学校读者
我要写书评
暂无评论
毛乳头的生物学特征
收藏
分享
引用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2010年 第5期17卷 375-377,386页
作者:
巩毓刚
章星琪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皮肤性病科
广东广州510080
毛发是机体健康的外在重要标志之一,涉及毛发的疾病直接影响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毛囊是生成毛发的器官,由来源于不同胚层的多种细胞组成,在整个生命历程中,还经历着生长期、退行期和休止期的周期性循环,是哺乳动物体内惟一终身经历周...
详细信息
毛发是机体健康的外在重要标志之一,涉及毛发的疾病直接影响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毛囊是生成毛发的器官,由来源于不同胚层的多种细胞组成,在整个生命历程中,还经历着生长期、退行期和休止期的周期性循环,是哺乳动物体内惟一终身经历周期性转化的器官。从毛囊的长轴来看,自表皮至皮下组织,毛囊分为永久毛囊和次级毛囊,分水岭在立毛肌的附着点附近。次级毛囊的最下端是毛囊的球囊部,由膨大的上皮成分包绕着呈球状的结缔组织成分即毛乳头(DP),是形成毛干的部位。[第一段]
关键词:
毛乳头
生物学特征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在线全文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学校读者
我要写书评
暂无评论
167例皮肤病合并恶性肿瘤住院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
收藏
分享
引用
成都医学院学报
2022年 第3期17卷 337-340页
作者:
李忻悦
巩毓刚
李灵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
泸州646000
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皮肤病性病研究所
成都610031
目的了解皮肤病合并恶性肿瘤疾病的临床特点,并探讨其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省人民医院2010年12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167例皮肤病合并恶性肿瘤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71.86%的患者年龄>60岁,在确诊肿瘤前皮肤表现以皮肌炎多见(31...
详细信息
目的了解皮肤病合并恶性肿瘤疾病的临床特点,并探讨其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省人民医院2010年12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167例皮肤病合并恶性肿瘤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71.86%的患者年龄>60岁,在确诊肿瘤前皮肤表现以皮肌炎多见(31.75%),确诊后以带状疱疹多见(53.85%),且多发生于肿瘤中晚期,抗肿瘤治疗(如手术)可能会诱发皮肤病(如带状疱疹),治疗皮肤病(如免疫抑制剂)也可能导致肿瘤发生。结论一些特征性皮疹(如皮肌炎典型皮疹)可能提示肿瘤发生,同时一些非特征性皮疹(如多形红斑)也须警惕潜在恶性肿瘤存在,皮肤病合并肿瘤各有不同特点。
关键词:
皮肤表现
临床特点
恶性肿瘤
来源: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评论
在线全文
维普期刊数据库
同方期刊数据库
学校读者
我要写书评
暂无评论
没有更多数据了...
下一页
全选
清除本页
清除全部
题录导出
标记到“检索档案”
共3页
<<
<
1
2
3
>
>>
跳转到
页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合并检索
0
隐藏
清空
合并搜索
回到顶部
执行限定条件
内容:
评分:
请选择保存的检索档案:
新增检索档案
确定
取消
请选择收藏分类:
新增自定义分类
确定
取消
订阅名称:
通借通还
温馨提示:
图书名称:
借书校区:
取书校区:
手机号码:
邮箱地址:
一卡通帐号:
电话和邮箱必须正确填写,我们会与您联系确认。
联 系 人:
所在院系:
联系邮箱:
联系电话: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