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下蹲幅度和负荷量的后蹲对CMJ后激活增强效应影响的研究
作者单位:山东体育学院
会议名称:《第十三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
会议日期:2023年
学科分类:0403[教育学-体育学] 040302[教育学-运动人体科学(可授教育学、理学、医学学位)] 04[教育学]
摘 要:研究目的:爆发力在大多数项目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甚至决定着运动成绩的排名。科学、有效的提高运动员爆发力水平一直是科研人员和体能教练关注的热点。其中,反向跳跃作为衡量神经肌肉运动表现的标准,广泛用于评价运动员的爆发力水平。良好的热身活动能够有效的提高肌肉爆发力表现,例如动态拉伸和低强度运动。近年来,后激活增强效应逐渐纳入热身活动中。颈后深蹲作为体能训练中最常用的练习之一,它在生物力学和神经肌肉方面与各种运动动作有相似之处,因此在许多以提高运动表现为目的训练中被列为核心运动。下蹲幅度也是影响干预后增强效应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同下蹲幅度其关节活动范围、杠铃位移距离以及1RM重量均有不同,并且不同下蹲幅度其肌肉肌电活动也有一定差异。目前,关于后激活增强效应的相关文献中,虽已有研究说明深蹲干预后对CMJ的改善优于四分之一蹲,但对半蹲与深蹲的研究相对缺乏。此外,采用85%-90%1RM负荷强度能够更好的诱导后激活增强效应,但在87%1RM负荷下,哪种负荷量能够更好的改善CMJ高度仍存在一定争议。因此,本文对相同力量水平的运动员经不同下蹲幅度以及负荷量的干预后CMJ高度的变化进行研究,探索改善CMJ表现的最佳下蹲幅度,并从速度丢失阈值角度分析改善CMJ高度的最佳负荷量,为后激活增强效应进一步在赛前热身及训练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通过Web of Science、Pub Med、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以后激活增强效应、激活后增强效应post activation potentiation、post-activation performance enhancement、squat、back squat、countermovement jump为关键词,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检索。以87%1RM负荷强度对12名大学生运动员进行深蹲与半蹲的单组非力竭方案(1×3次)、多组非力竭方案(3×3次)、单组力竭方案(1×力竭次数)、多组力竭方案(3×力竭次数)的干预。在干预前进行与1RM测试时相同的标准化热身,随后进行包括空杆下蹲及CMJ的特定热身,休息10min后进行干预前CMJ测试,测试完成后间隔5min进行正式干预,并在干预后即刻、4min、8min、12min测量CMJ高度,并以平均值±标准差表示。采用单变量重复测量设计,运用配对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各时间点CMJ高度进行分析。所有样本T检验、方差检验、正态分布检验以及方差齐性检验都通过SPSS 26.0完成,P0.9,分别代表微不足道、小、中等、大、非常大和接近完美效果。采用η来评估组间差异的相对大小,其中0.01为小效应,0.06为中等效应,0.14为大效应。研究结果:各方案正式干预阶段与1RM测试阶段热身时空杆下蹲速度无显著差异(P0.05),仅深蹲单组力竭方案(η=0.146)和半蹲多组非力竭方案(η=0.213)观察到较大的组间差异。在干预过程中,深蹲(F3,36=0.713;P=0.036;η=0.056)与半蹲(F3,36=0.259;P=0.854;η=0.034)各方案之间起始速度没有显著差异,并且深蹲(F3,28=0.761;P=0.525;η=0.075)与半蹲(F3,12=0.326;P=0.807;η=0.075)力竭方案结束速度之间也没有显著差异。单组非力竭方案速度丢失阈值在5-10%之间,多组方案速度丢失阈值呈现随组数增加而不断增加的趋势。非力竭方案干预时速度丢失阈值远远小于力竭方案,力竭方案速度丢失阈值均在20%以上,深蹲单组力竭方案速度丢失阈值较小,在20-25%之间,其它力竭方案速度丢失阈值均在25-30%之间。各方案干预后即刻均观察到CMJ高度显著低于前测时水平(P0.05)。除半蹲多组力竭方案在干预后各时间点CMJ高度均低于前测时水平,其它各方案在干预后4min时CMJ高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半蹲单组非力竭方案效果最佳(+3.15%),对CMJ高度的改善有较大程度的影响。在干预后8min时,深蹲单组力竭方案达到其峰值高度,并优于其它方案(+3.04%),对CMJ高度的改善有中等程度的影响。在干预后12min时,大部分方案CMJ高度低于前测时水平,半蹲单组非力竭方案虽没有观察到显著差异,但仍有较大的改善幅度(+2.73%),对CMJ高度的改善有中等程度的影响,优于其它方案。研究结论:不同负荷量干预后对CMJ高度的改善程度不同,出现峰值高度的时间也不同。在干预后4min时,单组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