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非遗”时代背景下恩施土家族摆手舞的活态传承路径探析
作者单位:北京体育大学武术学院
会议名称:《第十三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
会议日期:2023年
学科分类:030405[法学-中国少数民族艺术] 0304[法学-民族学] 03[法学]
摘 要:研究目的:近年来,土家族摆手舞因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受到了广泛关注,民族地区政府、学术界相关学者等都积极参与其保护和传承,并为其给予了充分的支持和重视。而活态传承通常是针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所采取的措施,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的热门概念。本文在后非遗背景下分析恩施土家族摆手舞的传承价值以及所处困境,把握恩施土家族摆手舞保护和传承的契机,探讨其在后非遗时代的活态传承路径与策略,以期能引起公众对于恩施土家族摆手舞如何在后非遗时代活化和振兴的关注。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田野调查法研究结果:摆手舞是土家族最为典型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土家语中被称为舍巴舍巴格痴等,意思是敬神跳,汉语里面被称之为跳摆手,在2006年被纳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迄今至少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随着注重保护和传承的后非遗时代到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应用和传承价值愈加凸显。在此背景下,笔者认为土家族摆手舞的传承价值和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助力体育强国建设;二、加强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发挥民族特色,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土家族摆手舞是植根于民族土壤的活态文化,但随着现代多方外来文化的冲击,恩施土家族摆手舞原生态的民族文化内核知者甚少,特别是传承人断层情况严重,恩施土家族摆手舞面临着严峻的现实困境。1.时代的发展与外来文化的碰撞使其逐渐淡出公众视野。2.传承主体断层问题突出,传承活跃度受到影响。3.单一的传承模式、过度商业化导致传承效果不理想。4.传习空间不断缩小,原始生存空间受到挤压。研究结论:区别于博物馆式保护的重保护、重申报特点,活态传承在重传承、谋发展的后非遗时代背景之下,能够让恩施土家族摆手舞更好的保护和传承,保持其根本的民族文化内核,但这需要多方面的重视和努力,更需要不断地反思的调整,从而使其真正从活过来到活起来,焕发新的生机。认为:1.由文化自信走向文化自信自强,理念的认识是基础。文化遗产的研究必须是研究先行、理念先知。恩施摆手舞起源于土家人民的生产生活,当然主要流传也是在土家人民的生活日常,因此也是依存于人类活动,只有激发土家人民的文化保护与传承意识,发挥其真正的主体作用才能真正由文化自信走向文化自信自强。其次充分利用恩施境内的高等院校资源以及中小学教育资源,一方面利用高等院校的科研资源、人才深挖土家族摆手舞的文化内核,这是对其原始形态的挖掘和研究,明确其发展方向,为摆手舞的保护和传承提供学术理论支持;文化的活态传承不仅在于其内容的活态,更在于相关思路方法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另一方面大力支持土家族摆手舞以体育课、课间操、竞赛、汇演等多种形式进入的大中小学校园,同时引导青少年对土家族摆手舞历史价值、文化内核的主动思考和学习,培养青少年群体对于传承文化遗产的使命感与责任感,2.注重传承空间的还原和传承主体的保护。创设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空间,还原土家族摆手舞的传承空间,鼓励政府、公众采用成立土家文化保护基金、组织志愿活动等多种渠道和方式建设、维修土家摆手堂、吊脚楼等土家文化相关场所,推动土家民众亲身参与到摆手舞的活动中去,其次,重视传承主体即土家族摆手舞传承人、群体的生存条件。首先,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传承主体的社会地位,重视建立年轻一代传承人的培养机制,有针对性的从个人技艺、理论水平和传承意念与使命感等多方面面向有培养潜质的青年人展开培养,为非遗保护工作注入新鲜血液。3.资源数据库与数字化模式的开发与建构前景广阔。顺应时代的非遗保护是需要将传承融入现代的发展,恩施土家族摆手舞也应当在坚守文化内核的前提之下,充分、合理地利用现代数字化技术去达到保存+共享+传承的效果。开发土家摆手舞的资源数据库平台,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拓宽摆手舞的宣传方式,加大通过开发相关软件、发送公众号推文和短视频等渠道传播土家族摆手舞的历史、传承价值等相关信息的宣传力度,实现媒体与公众的多元化沟通,更直观的让大众感受到土家族摆手舞的魅力和生命力,将其融入人们的生活教育中去,尽可能创造一种有利于恩施土家族摆手舞传承的文化环境和舆论氛围。4.文化的再生产,不断调适以加强不同群体对其的动态认同。新的时代需要有新的创造,对于恩施土家族摆手舞来说,应当针对性地对摆手舞内容进行创新、改进和完善,融入到大众体育、学校体育、日常的休闲娱乐甚至融入到竞技活动中去,在保留摆手舞民族文化内核的同时,进行不同的调适,增强不同群体对于摆手舞的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