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自媒体时代武术类非遗传播的困境与策略 收藏
自媒体时代武术类非遗传播的困境与策略

自媒体时代武术类非遗传播的困境与策略

作     者:余万 赵歆 

作者单位:武汉体育学院 

会议名称:《2022年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

会议日期:2023年

学科分类:040304[教育学-民族传统体育学] 050302[文学-传播学] 0403[教育学-体育学] 04[教育学] 05[文学] 0503[文学-新闻传播学] 

摘      要:研究目的:在数字网络的高速发展下,自媒体已经逐渐成为主流传播的重要介质之一,且在促进文化传播上有一定成效,但以个性化传播为核心的自媒体与具有传统文化内核的武术类非遗之间存在兼容性问题,造成了武术类非遗传播新的困境。研究围绕武术类非遗自媒体传播的困境,为自媒体提供武术类非遗传播的具体策略,促进自媒体武术类非遗的良性传播。研究方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运用文本分析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自媒体角度出发,对武术类非遗传播现状进行分析,剖析武术类非遗传播所存在的问题,为突破武术类非遗传播困境制订相应的策略。研究结果:自媒体是建立在数字化网络技术上的,以个体为传播者的新媒体,其私人化、自主化等特点对武术类非遗传播有推动作用,但同时也存在兼容性问题:相较传统媒体点到面的传播模式而言,自媒体点到点的传播模式没有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在武术类非遗传播上更具优势。而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媒体成为武术类非遗的传播者或受众,也大大提高了武术类非遗传播的潜在信息源和信息受体基数。但自媒体自由无序的信息传播和海量的潜在受众基数对受众认知程度不高的武术类非遗而言存在一定弊端。2)自媒体传播的互动性高,浏览者经过接收信息并进行评论、转发等互动后从信息受体的角色转换为信息加工者和新的信息源,加强了武术类非遗信息传播的层次。然而受众对武术文化的再加工包涵了其主观意识,易对武术类非遗传播产生不良引导。虽然从宏观层面来看自媒体对武术类非遗传播的有一定推动作用,但自媒体与传统文化的不兼容也给武术类非遗传播制造了新的困境:1)自媒体所释出的武术类非遗内容质量参差不齐,信息真假混杂,加上自媒体平台缺乏武术官方机构引导,导致受众对武术类非遗的认知偏误现象雪上加霜。2)部分自媒体所创作的武术视频内容过于单一守旧,创作形式缺乏新意,致使受众对武术类非遗枯燥乏味的印象加深,不利于武术类非遗的良性传播。3)自媒体无门槛的属性导致别有用心者为夺人眼球,恶意抹黑武术文化,更有甚者假借武术之名在网络上四处收徒行骗,败坏武术风气,破坏了武术类非遗的民族传统文化形象,对武术类非遗文化造成负面影响。4)娱乐至上的价值取向侵蚀了武术类非遗文化的生长空间,中国传统文化在纸醉金迷的互联网环境中既得不到相应的关注,又找不到合适的发展方向。研究结论:自媒体时代信息传播不再有技术壁垒,但自由的信息平台不仅给武术类非遗传播带来了机遇,也为其制造了新的难题。本研究为破除武术类非遗传播在自媒体环境下所遇的困境提出以下策略:加强自媒体平台的武术类非遗信息源管理。自媒体平台应加强武术类非遗内容的审核工作,同时武术官方媒体应呼吁其他武术自媒体在创作武术类非遗内容时进行自查,在深入宣传武术类非遗文化价值和维护武术类非遗民族传统形象上共同发力。促进武术自媒体创作创新。培养武术自媒体的创新思维,在创作的内容和形式上要做到既贴合受众的生活话题,又保留武术类非遗的文化特征,引导受众主动了解武术类非遗文化,形成良性传播。提高对武术自媒体身份认证的审查工作。中国武术协会及武术运动管理中心等相关机构应对假冒专业武术从业人员的自媒体进行精准打击和处罚,清除互联网上亵渎武术文化的不正之风,规范武术类非遗的自媒体传播。强化武术类非遗传播的民族文化内涵。利用传统文化的民族特征与娱乐至上的大环境形成反差,在传播过程中塑造武术类非遗清新脱俗的正派形象,打造属于武术类非遗等一众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特色传播模式。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