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中小学开放性体育场馆空间布局评价与优化研究——以厦门市为例 收藏
中小学开放性体育场馆空间布局评价与优化研究——以厦门市为例

中小学开放性体育场馆空间布局评价与优化研究——以厦门市为例

作     者:杨昊川 魏帝汶 

作者单位: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会议名称:《第十二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

会议日期:2022年

学科分类:04[教育学] 

关 键 词:厦门市 学校体育场馆 GIS 空间布局 

摘      要:近年来,空间布局理论逐渐在我国城市规划中得到应用。上海、济南、宁波等城市相继发布《生活圈规划》,将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作为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的重要抓手。作为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重要公共服务场域,学校开放体育场馆不仅可以促进社区体育建设、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还有利于提高国有资产投资效益、加快学校体育产业化步伐。近年来,鲜有人客观的去分析体育场馆的布局是否规范合理。空间布局是评价公共服务设施合理性的重要依据。从空间及时间尺度来看,空间布局评价主要包含设施活力性、空间可达性、出行便捷性、中心覆盖性等指标。设施活力性是指公共服务设施的参与程度,展现各公共服务设施之间的参与度关系;空间可达性是居民从一个地点克服阻力因素到另一个地点的方便程度,是反映城市服务设施空间布局合理性的重要指标;出行便捷性评价的内容主要是居民利用交通设施的便利性,以及利用各种交通设施的程度。中心覆盖性主要是以研究对象为中心点,以指定的方式计算出覆盖范围。通过GIS软件空间计算模型对这些体育场馆的数量分布、活力值、可达性、便捷性、覆盖性等要素进行全面评量,为厦门市中小学开放性体育场馆在空间上的合理格局提供优化建议,同时也抛砖引玉也为其它地区体育场馆的优化布局提供参考。研究结果发现,厦门中小学开放性体育场馆空间布局存在管理机制失位,场馆分布过于中心化;协同机制空位,场馆分布凸显孤立化;决策机制错位,场馆分布未能便捷化;发展机制偏位,场馆分布逐渐内卷化四大问题。首先,从整体来看,厦门市中小学开放性体育场馆主要集中在岛内,思明区和湖里区的活力值明显高于岛外区域,所形成的几个主要体育场馆圈也主要集中在岛内。如此非均等化区域分布显然有悖于充分配置中小学体育场馆资源、促进群众体育发展的初衷。其次,岛内的五缘湾以及岛外翔安大道、环城路、海翔大道等道路网络附近几乎没有学校体育场馆开放,无法为周边居民提供便捷通行路径。岛内的湖滨路、仙岳路等道路拥挤区域则积聚大量学校开放性体育场馆,不仅造成场馆资源浪费,更容易增加道路交通压力。再次,厦门市居民到达中小学开放性体育场馆的最大比例时间区间为30分钟以上,占比26.06%;其次是16-20分钟,占比14.6%;而在5分钟之内能到达体育场馆的面积比例仅占5.75%,尚未形成15分钟学校健身圈。最后,厦门市早在2016年便开始启动学校体育场馆开放工作,经过多年发展,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未能将其与城市整体发展相统筹且逐渐呈现出内卷化特征。根据研究暴露出来的四个问题,提出相对应的优化路径,厦门市应当完善场馆管理机制,促进场馆均衡开放;加强部门协调配合,推动城市空间融合;创新公众参与模式,打造学校运动生活圈;梳理场馆布局目标,契合城市发展方向。积极出台硬性管理机制,在加大宣传力度、明确场馆开放意义的基础上,适时将体育场馆开放列为学校评价考核的重要指标,通过硬机制来督促学校体育场馆的开放。为缓解厦门市中小学开放性体育场馆协同机制空位的窘境,加强各部门间的协调配合,由顶层至基层的推动体育场馆与城市公共空间系统其它元素的有机融合是必要且重要的。学校开放性体育场馆的布局既需要关注由上至下的制度构建,还需要强调由下至上的公众参与,广泛听取专家对于学校体育场馆布局的意见和建议,之后委托专业研究机构优化场馆布局方案,提高场馆布局科学性,真正凸显场馆开放以人为本的本质。体育场馆布局还应兼顾短期和长远目标,必须遵循城市发展要求,契合城市空间布局、经济发展、文体建设的方向,立足眼前,着眼未来,在城市发展的大框架下逐步实现学校开放性体育场场馆的多重目标。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系列政策以推动学校体育场馆开放,虽取得了一些量化成绩,但在发展质量上依旧存在不少羁绊,尤其随着我国城市规划与建设的不断发展,学校体育场馆空间布局失当的问题日益凸显。对于开放学校体育场馆工作而言,主管部门不仅需要关注场馆开放的数量,更应将场馆开放纳入城市空间发展规划之中通盘考虑,充分挖掘场馆的空间潜能,扩大服务范围、提升服务质量,有效促进我国体育事业和城市的高质量发展。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