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耕作方式对我国主要玉米种植区土壤真菌种类及数量的影响
作者单位:沈阳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
会议名称:《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
会议日期:2016年
学科分类:07[理学] 09[农学] 0901[农学-作物学] 0713[理学-生态学]
基 金:基金项目:国家现代农业(玉米)产业技术体系(CARS-02)
摘 要:我国玉米主产区大力推广深松和秸秆还田等保护性耕作技术,改善土壤结构,提升土壤蓄水抗旱的能力,提高玉米对水分的利用率和土壤肥力进而达到增产增收的效果。土壤微生物一方面可以促进作物生长发育,对土壤的形成发育、物质循环和肥力演变等均有重大影响,另一方面又影响着土传病害的发生。本研究对我国主要玉米种植区土壤真菌进行了分离和鉴定,明确不同耕作方式下玉米田土壤真菌种群结构和数量,为在我国玉米主要种植区实施深松和秸秆还田等保护性耕作措施提供依据。从玉米田土壤中分离鉴定出镰孢菌属(Fusarium)、腐霉属(Pythium)、根霉属(Rhizopus)、弯孢菌属(Curvularia)、刺盘孢属(Colletotrichum)、枝孢属(Cladosporium)、葡萄孢属(Botry-如)、丝核菌属(Rhizoctonia)、链格孢属(Alternaria)、木霉属(Trichoderma)、肉座菌属(Hypocrea)、粘帚霉属(Gliocladium)、绿僵菌属(Metarhizium)、青霉属(Penicillium)、曲霉属(Aspergillus)、毛霉属(Mucor)、被孢霉属(Mortierella)、接霉属(Zygorhynchus)和毛壳菌属(Chaetomium)等真菌。深松和秸秆还田处理的土壤真菌种群密度高于常规垄作,随着处理年限的增加,深松和秸秆还田处理的潜在致病菌种群密度降低,有益菌数量显著增加,中性菌数量波动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