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视角与东亚和谐社会的构建(英文)
作者单位:延边大学
会议名称:《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
会议日期:2008年
学科分类:03[法学] 0302[法学-政治学] 030206[法学-国际政治]
摘 要:历史是构建东亚和谐社会基石,也是开创未来的启示。亚洲有着悠久的文明交流历史。自汉代直至晚清,中国与周边国家共同形成了朝贡体系,以中华道德观念和哲学体系为中心,建构了东亚的独特空间意识与政治生态体系。近代以来,西欧国际体系不断向周边地区扩大,并同其他文明圈彼此交流和冲突着。从此,亚洲国家一直面临着如何应对西方文明世界冲击的现实问题。亚洲国家在东西方文明相互碰撞中,自身文明体系先是被外来强权所否定,接着,在与外来文明的比较中又进行了自我否定,丧失了主动性甚至自我意识。在漫长的亚洲文明的发展历程中,日本本土文化几乎从未停止过与亚洲大陆文明,特别是华夏文明的对话,这为日本文化的发展与提升提供了充足的滋养材料,并内化为促成其成功发展的动力。但是近代以来,日本又不时扮演着中华秩序挑战者的角色,选择脱亚入欧的发展战略,通过维新变革,成为非欧美的近代化国家,并提出了大东亚共荣圈的构想。它实际上是同西方殖民主义的做法是如出一辙,却冠之以共荣这一文明的桂冠,最终走上了战争和毁灭的道路。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学者亨廷顿提出了文明冲突论,日本学术界也提出了所谓的海洋日本文明论。这些文明史观以强烈的西方绝对优越感为基本宗旨,完全抹杀和割断世界各文明形成、发展以及相互交流的历史事实,歪曲文明的对话和共存的属性。这种对文明的人为的释疑和追求,在历史认识和文化脉络上逐渐展开,影响着亚洲地区社会的政治、文化等各个层面的正常关系。由此我们认为,亚洲意识的积淀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外部的打压,西欧文明以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上的优势将亚洲国家强行地纳入自己的文明圈,亚洲意识的继承和升华进程被迫中途夭折。二是亚洲内部的打压,日本对亚洲的侵略分裂了亚洲,同时也扼杀了亚洲意识,至今还在延续。亚洲的特殊的历史和现实,决定了构建亚洲和谐社会将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历程,如何认同亚洲意识、认同亚洲历史文化是理顺亚洲国家关系的基础,也是面向未来,构筑东北亚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和出发点。亚洲视角也是一种研究国际社会的范式,从亚洲的历史文化脉络理解亚洲,不仅是一种历史事实和理论推演。这种视角表现出和谐、共存、共赢及大同的独具亚洲文化特色的现实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