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肠道急性放射损伤机制及防治研究 收藏
肠道急性放射损伤机制及防治研究

肠道急性放射损伤机制及防治研究

作     者:曾桂英 任东青 周元恺等 崔大祥 程康 田芙蓉 谢学军 林海 赵涛 陈永斌 刘爱平 刘健 王枫 韩士臣 张发科 王矫 马云坤 

作者单位:第四军医大学预防医学系放射医学教研室 第四军医大学全军基因诊断技术研究所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心血管内科 第四军医大学预防医学系食品与营养卫生教研室 

会议名称:《第6届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术年会》

会议日期:2004年

学科分类:0831[工学-生物医学工程(可授工学、理学、医学学位)] 100207[医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1006[医学-中西医结合] 1002[医学-临床医学] 1001[医学-基础医学(可授医学、理学学位)] 08[工学] 1010[医学-医学技术(可授医学、理学学位)] 100106[医学-放射医学] 100602[医学-中西医结合临床] 10[医学] 

关 键 词:小鼠 γ线 小肠 小肠上皮干细胞 外源RNA 存活率 恢复 

摘      要:肠上皮是由位于肠腺底部的小肠上皮干细胞增殖、分化和不断移行形成肠腺上皮和绒毛上皮组成,它的完整性维持了机体消化、吸收功能的正常进行,在保持内环境稳定、保护机体免受病菌和毒物的侵袭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肠道是电离辐射的敏感组织,其中尤以小肠最为敏感。电离辐射全身或腹部照射后,常可由于小肠上皮干细胞和肠腺细胞的损伤或死亡而导致肠道组织结构,消化、吸收功能的障碍,出现肠道辐射损伤,严重时发生肠型放射病,并发菌血症、毒血症而引起机体死亡。在盆腔和腹腔肿瘤放疗期间,约有50%—70%的患者有急性胃肠道的症状,其中尤以腹泻最为常见,这些病例中约有5%—10%因肠道损伤严重而危及生命。在核事故(核电站、核爆炸)和辐射事故(疾病的诊断、治疗、辐射加工等)中均可造成不同程度的肠道辐射损伤。如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放射损伤伤员中有21%的人发生腹泻;日本长崎原子弹灾害:活存者、死亡者中腹泻发生率分别为33%和68%。 为进一步探明肠道辐射损伤的机制、寻找有效而无毒副作用的治疗措施,我们选用BALB/c 小鼠和培养的人肠上皮细胞株为实验对象,用Coγ线造成小鼠的辐射损伤, 60于照射后的不同时间活杀小鼠,通过染色体型鉴定,肠道组织形态观察,肠腺存活率、外周血细胞相关参数和骨髓细胞GM-CFU 形成能力、受照培养细胞存活率和细胞周期的测定;差异基因克隆和序列分析,获得如下结果:⑴正常小鼠的小肠上皮干细胞(包括幼稚的肠腺细胞)可在受照小鼠肠腺内存活;⑵外源核酸(RNA、DNA)对受照小鼠肠腺存活率的促进作用与给药剂量之间呈一钟形曲线;⑶不同注射方式(局部肠腔注入、肌注、皮下和静脉)均可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其中静脉给药效果最佳;⑷照射后6h 内一次给药即可起效,多次给药并不增加其疗效,12h 后给药效果欠佳;⑸小肠RNA 可提高受照小鼠小肠各段的肠腺存活率,并可促进外周血WBC 和PLT 数的恢复,增强骨髓GM-CFU 形成能力;⑹小肠RNA 可使受照小鼠肠腺细胞凋亡减少,P53 表达减弱;⑺小肠RNA 可能通过调节受照培养细胞周期提高其细胞存活率;⑻小肠RNA 可使受照小鼠小肠组织发生基因表达的变化,并发现了18 个与小肠RNA促辐射损伤恢复相关的新的基因片段(GeneBank 收录号为240164-240181)。 上述结果提示:⑴正常小鼠的小肠上皮干细胞(包括幼稚的肠腺细胞)可在受照小鼠肠腺内存活;⑵外源RNA对造血和肠道的辐射损伤都具有恢复作用;⑶小肠RNA可能通过基因的调控,改变受照细胞周期、减少凋亡、促进损伤细胞恢复,起到提高肠腺存活率、促进造血和肠道辐射损伤恢复的作用。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